主页 > 美国历史 > 海军建设对美国崛起的重要意义
2019-12-18

海军建设对美国崛起的重要意义

      美国地处北美大陆,濒临两洋,地理条件优越。然而也正是这样的地缘环境,促使其从独立之初就认识到了海权对自身的重要性。此后经历了第二次美英战争、美墨战争、南北战争和美西战争,美国取得一次次地缘突破,并最终走上了世界海洋大国的战略。
      在美国探寻海洋发展方向、确立自身海权路线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初生时期的海权朦胧意识、太平洋“海上西进运动”和全球海洋地缘战略三大阶段,最终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成功攫取了海上霸权位置,奠定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本文就让我们从这三大阶段详细梳理美国海权思想的形成和走上海洋大国的历程。

一、美利坚新生时的海权意识

1、独立战争前后的英法海上威胁
      经历了英西战争和三次英荷战争之后的英国,基本控制了18世纪下半叶的大西洋海域和海外殖民贸易网络,这导致北美独立战争初期,英国人能够凭借海军优势,肆无忌惮的从海面上封锁北美的港口,并任意攻击美国的海岸和要塞,确保英国自身的军需补给顺畅。这一现状让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强烈地认识到海军对局势的影响,于是力排众议地将殖民地武装船只进行整编,归入所谓“华盛顿海军”序列,并执行捕捉英军后勤船只和袭击英国海上运输线的任务。
      独立战争胜利之后,美国因财政危机而削减开支,解散了“华盛顿海军”,转而发展用于贸易交流的商船队,美国的造船业和航运业得以继续发展并繁荣起来。然而缺乏武装保护的美国商船却遭到了北非阿拉伯海盗和英法劫掠船的袭击,于是美国国会围绕是否建立远洋海军展开了激烈争论。当时正值“杰汉之争”(即汉密尔顿与杰斐逊之间的发展道路之争),其中汉密尔顿力主建立远洋海军以促进工商业发展,这遭到了代表南方和西部利益的杰斐逊强烈反对。相对于汉密尔顿一系,杰斐逊派认为美国应当侧重发展农业,因此并不赞同建立一支海军。最终国会经过激烈辩论,于1794年5月27日通过《海军法》决定重建美国海军。
      在独立战争期间,法国出于与英国争霸的需要,曾率先援助北美大陆军,并策动大陆会议领袖将独立原则写入宣言和同盟条约中,战争期间法国更是派遣海军参加这样子。然而战后不久,美英两国为了彻底终结双方敌对行为,于1797年签署了《杰伊条约》。这份条约缓和了美英双方冲突,并调整了两国海事关系,却也触犯了法国的海上贸易利益。为了报复美国,法国颁布法令以怂恿本国私掠船袭击美国商船。于是从1798年到1801年,美国出动海军力量在西印度群岛区域对法国私掠船进行了长达三年之久的清剿行动。不过美法两国的“准战争”交恶并未对两国海上贸易造成伤筋动骨的影响,英国惧怕美法两国会因贸易联系而愈发紧密,并对英国霸权构成夹击之势,英美关系再度恶劣,并于1812年爆发了著名的“第二次英美战争”。
2、蒸汽时代的美国分舰队
      第二次英美战争之所以爆发,既是因为美国想要北伐加拿大,将英国势力彻底挤出北美大陆,也源于拿破仑法国的巨大压力,使得英国对美国有所警惕。最终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配合陆军,将美国都城华盛顿付之一炬,但却受制于陆军实力而陷入僵持态势。此时的英国大部分兵力时都陷于拿破仑战争,最终双方在比利时缔结了“根特和平条约”。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之后,法国就已经失去了与英国进行海上争霸的资格,从此大英帝国将独霸世界海洋百余年。恰在此时,世界海军也开始从帆船时代向蒸汽时代转变。
      经历了第二次英美战争之后的美国海军,为了进一步保护自己的海上贸易,开始派遣分舰队前往世界各地展开巡游。到了19世纪20年代,地中海、加勒比海、南大西洋、西非海岸、南太平洋等海域均活跃着美国的舰队,美国甚至特意于1835年组建了东印度分舰队,专门用以保护从东亚到阿拉伯半岛的美国利益。正是在东印度分舰队的威慑下,美国从清朝手中取得了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才获得的“最惠国待遇”。
      1846年~1848年美墨战争期间,美国本土舰队和太平洋分舰队参加了对墨西哥的军事行动,加大了针对墨西哥方面的筹码。此后在南北战争期间,北部联邦海军掌握了制海权,并对南方实行“蟒蛇”封锁战略,掐断了南方与欧洲的贸易联系,对其商业和贸易造成毁灭性打击。

二、通过美西战争推进的“海上西进运动”

1、西进运动与门罗主义
      不论是第二次英美战争、美墨战争还是南北战争,都与美国建国之初所推行的一项国策密不可分,那就是西进运动。第二次英美战争的僵持让美国人明白仅凭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将英国势力排挤出北美,于是它转而寻求向西部内陆发展,以远离在海洋上占据优势的英国。此后美国先后从法国、西班牙和英国手里收购或夺走众多土地,疆域从大西洋沿岸一直扩展至太平洋。美墨战争胜利后,美国再度从墨西哥手中购买大片国土,成为一个拥有战略纵深的大国。
      华盛顿卸任美国总统之时,曾发布著名的《告别演说》,其中提及美国与欧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此后不论是汉密尔顿还是杰斐逊等开国元勋,均认为美国具有在西半球建立“伟大的美洲体系”的潜力。到了1823年,在这一思想理论的熏陶之下,《门罗宣言》得以出炉,后人通常称其涉及外交领域的内容为门罗主义。在门罗主义推行之初,美国并不具备排斥欧洲列强干预美洲事务的实力,所幸的是门罗主义他同样得到了大英帝国的默许。英国为了确保自身海上霸权的稳固,并不愿意欧洲大陆强权国家干涉美洲事务,尤其是担心诸如法、德等国家在美洲扶持起一个反对英国的势力,从美洲和欧洲大陆两侧对英国的大西洋霸权构成威胁。美国抛出门罗主义,对于英国人来说适逢其会,他们自然鼎力支持。
2、马汉“海权论”与太平洋战略
      19世纪末期,西进运动已经完成,美国开始逐渐尝试走出美洲、向外扩张,从大陆扩张主义过渡到海洋扩张主义。其实,早在19世纪中叶,美国就已经存在向太平洋进发的呼声了。威廉·亨利·西沃德是美国的律师、地产经纪人和政治家,正是他从沙俄手中买下了阿拉斯加。他认为美国要想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海洋国家,首先就必须确保修建一条贯穿国内东西海岸的铁路交通和电报通讯网络,继而寻求在广袤的太平洋上设立一系列贸易中继站,并以此为支点建立太平洋商业帝国。马汉进一步继承了西沃德理论,他认为要想确立美国的海权,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海军、建立海外军事基地。
      1893年,马汉曾在《纽约论坛》刊文,公开呼吁美国应当在太平洋方向积极推行侵略和扩张进程,夏威夷群岛成为他的首要目标。纵观整个太平洋,夏威夷群岛刚好位于自亚洲到北美的中心线上,可谓一个绝佳的战略支点,但它在一开始并不属于美国。1893年2月,在美国驻夏威夷公使蒂文斯的幕后策划下,反叛势力推翻了夏威夷王国。不过美国人所依托的是少许美国移民的支持,但夏威夷岛上的亚洲侨民人数更多,这引发了日本的兴趣。只是日本虽然也曾派遣精锐军舰前去恐吓,美国人却不为所动的坚持将夏威夷据为自己的实际控制之下。
      夏威夷政变的次年,1894年日本介入朝鲜半岛事务,并挑起甲午战争。此时沙俄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尚未建成通车,美洲巴拿马运河也未见踪影,日本趁势攫取中国台湾,打通了前往南洋的大通道。《马关条约》签署于1895年,次年西班牙帝国爆发内乱,菲律宾殖民地先后掀起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战争,1898年菲律宾刚刚宣布独立,美军就占领了它。从此美国占据了西太平洋重要的据点,将菲律宾化为美国进入东亚市场的跳板和遏制日本南下的桥头堡。对古巴的干涉更具有讹诈性质,美国于1898年初公然派遣“缅因”号进驻古巴哈瓦那,却因其舰船神秘爆炸而悍然向西班牙发起最后通牒,明确要求西班牙撤离古巴。战争经历了三个多月,最终以美国大获全胜而告终,从此美国海军力量得以控制加勒比海,进而向南影响拉丁美洲。
3、“门户开放”政策
      通过美西战争,美国相继攫取了菲律宾、关岛、古巴、威克岛、东萨摩亚等地,向太平洋方向的扩张十分顺利。不过这与19世纪末的国际形势有关,当时英国正与欧陆国家存在尖锐矛盾,所以不得不选择与美国建立合作关系,更何况不论是美洲内陆还是太平洋地区都不是大英帝国的战略重点,因此也乐见美国选择这些地区进行扩张。当时德国正在南非、法国正在苏丹与英国争夺殖民地,俄罗斯则与英日同盟抢夺东亚的势力范围,环顾全球竟然没有一个列强愿意支持西班牙。美西战争结束后不久,马汉就明确表示美国占据菲律宾的意义,那便是作为对华贸易的基地。
      不过,也正是在美国忙于同西班牙抢夺西印度群岛(加勒比海区域)和菲律宾的时候,其他列强已经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待美国来到中国门户之外时,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已经被瓜分完毕,这是美国人所不能容忍的,他们为此曾提议索取在福建建立一个港口的建议,却因遭日本阻碍而失败。此时的美国海军远不如英国,并不敢公开动用武力争夺权益,于是将自己包装成“调解人”身份,堂而皇之地在中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三、英德海军竞赛与美国大西洋战略

1、日本、德国与英国
      进入20世纪的头十年,世界海军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西班牙舰队的毁灭预示着美国海军的崛起,日本击败俄国远东舰队,彰显了其战列舰队的威力,然而最引人注目的依然是英德海军竞赛。为了能够取得对英国的海上优势,威廉二世统治下的德国制定了宏大的造舰计划,意图对英国在北海的制海权发起挑战。德国、日本与美国一样,都是海军后发国家,而英国则是传统海洋霸主。当老罗斯福上台,并开始推行“新国家主义”政策体系时,进一步排斥英德在美洲的影响,并与日本争夺太平洋势力范围就成为美国的重中之重。
      为了完成将美洲演变为“美国人的美洲”,马汉提出美国应该从法国人手中接过对巴拿马运河的开凿工作,并在运河开通之后独霸之。如此才能确保美国在美洲独一无二的地位,从而在东西大铁路和巴拿马运河的支撑下成为走向世界海洋的强国。为了推行巴拿马运河方案,1903年美国海军强行要求哥伦比亚政府签署巴拿马运河开凿条约,遭到拒绝之后便策动巴拿马省脱离哥伦比亚。到了1914年,巴拿马运河才正式开通,并且运河区按照此前协议并归属美国所有。此后美国可以轻而易举地控制北美东西海岸的通道,方便了美国海军力量的投送、促进了美军不同驻军的配合互动和力量整合。
2、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海军
      从一战爆发之初,马汉就强烈反对时任总统威尔逊的“中立主义”政策,他对德国海军的威胁如鲠在喉。果然1915年德国潜艇首次向从美国港口驶往爱尔兰的英国班轮发起了鱼雷袭击,造成了一百多美国人丧失。此后又有众多美国人死于德国潜艇,终于迫使威尔逊于1917年对德宣战。为了对付德国潜艇,美国海军采取了潜艇、水雷、舰船和空中力量的全方位立体式打击,以此为往来商船提供武装护航。当欧洲战场于1918年实现停战时,美国海军已经有354艘各类舰船活跃于欧洲海域之上,虽然总数依然不如英国战舰数量,但却已远远超过了世界第三海军大国的法国。
      不过此时的美国海军不论从数量还是技术上其实都落后于英国,正因如此,英国时任首相劳合·乔治才会嚣张的对威尔逊表达了英国维持自身海上霸权和保持一支优于美国的海军的自信。不过美国人也毫不客气,他们即便在战后也在加班加点的建造军舰,并于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理直气壮的要求英国必须承认美国海军享有与皇家海军平等的地位。二战几乎是一战的重演,德国再度发起了潜艇袭击作战。纳粹德国在美国之行所谓“无限援助而不参战”的“中立政策”后,开始将矛头对准美国商船,展开“无限制潜艇战”,最终当美军参战之后,这些德国潜艇或被摧毁、或自行凿沉。而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海军则单独而彻底的击败了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这让英国人感到了深深的震撼。二战后期,丘吉尔曾致信小罗斯福总统,明确表达了英国最诚挚的祝贺,相当于承认了美国的海上霸权地位。
      综上所述,美利坚自诞生之日起,就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海权的重要性,这源于北美独立的主要敌人英国的海上优势。美国建立之初,曾因对外贸易问题反复遭到英法私掠船的袭击,这坚定了美国重建海军的决心。第二次英美战争,英国凭借海上优势弥补了陆军不足,火烧华盛顿,这一方面促使美国转而向西扩张,另一方面也刺激其加强海军方面的建设。海军在美墨战争和南北战争中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并于西进运动结束、“海上西进运动”开始之后,其地位再度显著起来。最终通过美西战争,美国完成了在太平洋地区的战略部署,并提出中国“门户开放”政策。巴拿马运河开通之后,独霸于此的美国得以进一步整合海上力量,将英国、德国和日本排挤出美洲和太平洋的“泛美区域”之外。此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日本、德国等后起海军国家遭受重创,大英帝国与美国的海军力量对比发生逆转,美国海军因此成为世界上无与匹敌的海上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