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工业现代史 > 二战前美国是如何遏制日本扩张势头的
2020-06-02

二战前美国是如何遏制日本扩张势头的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迅速跻身资本主义列强行列,成为东亚各国率先认清世界局势、并完成现代化转型的国家。然而也正是日本,成为二战前轴心国阵营中第一个入侵他国,挑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国家。
  事实上,在经历了吞并琉球、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一战等一系列胜利之后,日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急剧膨胀,其战略地位不容小觑。不过,也正是因为其崛起势头太过于可怖,日本在一战结束以后招致美、英等老牌列强的刻意打压,战略环境急剧恶化。这其中,尤其以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和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为标志,并间接促使日本在二战中陷入了战略迷乱的状态之中,最终走向了失败。

日本扩张与美日纠葛

  1868年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其国土资源匮乏、军事和经济落后、现代化工业和教育基础缺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农业小国。然而伴随着维新变法的展开,日本在此后数十年里迅速发展,并于1879年吞并了琉球,形成对东亚大陆的战略围堵。不过,日本的海外扩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的。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其西进运动逐渐步入尾声,海上西进运动战略作为新的扩张方略被提上日程。1894年,早已被日本广泛移民渗透的夏威夷末代女王在美国人的要求下被逼退位,成立了夏威夷共和国。
  伴随着夏威夷沦为美国的势力范围,日本东进的道路遭受挫折。不过在当年的甲午战争中,日本凭借大胜之势,从清帝国手中夺取了对朝鲜半岛、台湾等地的控制权,并拥有了面向南洋、东亚大陆两条扩张线路。然而伴随着1898年美西战争的尘埃落定,美国一方面彻底完成对夏威夷的兼并行动,另一方面则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关岛、菲律宾等地,堵住了日本南下扩张的通道。不过,这些并未阻挡日本崛起的势头,它于1902年正式和英国签订盟约以牵制沙俄,并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取得胜利。对俄战争胜利以后,清醒的日本又迅速与俄国达成和解,双方从1906年到1916年签订了四份密约,达成了瓜分中国、联手抵御美国的协议。
  一战爆发之后,日本高举“英日同盟”的旗号对德宣战,并在攫取德国在远东、南洋等地诸多利益之后,又意图压迫中国签署《二十一条》。对朝鲜半岛的控制让日本拥有了参与东亚大陆事务的基础,在一战中获取德属南洋群岛又极大的改善了日本在太平洋的海权影响力。至此,一个海陆二元帝国逐渐成型,并依旧在急速膨胀之中,这招致太平洋霸主美国和世界霸主英国的双双警惕。

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全面约束

  在一战以前,美国凭借夏威夷、关岛以及菲律宾等属地,对日本构成了强大的抵近威胁。可是由于德属南洋群岛位于菲律宾和夏威夷之间,彻底改变了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战略窘境,同时亦削弱了美国对东亚事务的干预能力。为此,美英两国决定效法欧洲凡尔赛体系,在太平洋及远东地区构建一个相似的体系来约束日本。1921年,美国邀请了英、法、日、意、比、荷、葡、中等,共计九个国家来华盛顿磋商中国及太平洋问题,并获得了世界霸主英国、积贫积弱的中国以及众多衰落中的殖民国家的响应。为防止陷于外交孤立的局面,日本即便知道美国人心怀不轨,却也无可奈何,只得前去赴会。
  通过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一系列协议,列强们在美国高举的和平大旗下确认了海军裁员、五个主要海军强国的军舰吨位比例等内容。在海军力量的比例设定中,美国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英国的海上霸权。但是,鉴于其对太平洋地区兴趣不大,英国同意了相关协议。毕竟,《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签订更加有利于对日本的约束,而此时的英国早已不需要日本作为钳制俄国的抓手,“英日同盟”也逐渐沦为世界霸主的政治负担而急需摆脱。
  对于制造业占据优势、工业原料充足、殖民地分布广泛的英美来说,“禁止新建海上要塞”、“凿沉吨位和主炮口径超标的舰船”、“限制海军吨位”等内容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于新晋崛起、海外扩张刚刚起步的日本而言,这无异于浇了一盆冷水,将先前取得的种种战略优势拱手交出。按理说,日本无论如何不绝不应该按照美国的颁发的剧本走,无奈的是当时日本几乎全部的民生经济资源和军工资源,均进口于英美等国的殖民地。加之一战后席卷全球的反战情绪和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日本最终选择了暂时性的屈服。

日本国家战略的反制措施

  暂时的屈服并不能掩盖美日之间的矛盾,日本绝不会按部就班的在华盛顿体系规则下行事,它从欧洲、东亚大陆和海军三个方面开始推动了反制措施。原来,在一战末期沙俄爆发革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上台,并引发了包括英、法、美、日等国的干涉,以支援俄国白军。但是鉴于红军强大的战斗意志和作战能力,协约国军队于1920年便撤出了俄国,仅剩下日本一家单独留在俄国西伯利亚,直至1922年才在苏俄的军事压力下不得不执行撤军行动。日本之所以如此执着于干涉苏俄,一方面是为了趁俄国内乱打通北上扩张的道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彰显自身力量以寻求与欧洲列强重新建立围堵俄国的联系。
  在对待《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层面,日本吸取了一战中英德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率先摒弃了巨炮战舰理论的束缚,开始推崇航母在海战中的作用和地位。为此,建造航母编队、在南洋群岛建设机场就成为日本弥补主力舰火力不足的重要选择。
  尽管受到华盛顿体系的制约,日本依然可以凭借先天的地缘优势干预东亚大陆事务,并通过支持中国内部各派,以达到分化和削弱中国的目的。其实早在清朝末期,日本就曾以政府支持清廷、民间团体支持革命党的方式,制定了“使中国内战永无止息”的计划。从这一策略中,我们能看到英国为了维护自身地位、确保欧洲均势秩序巩固而推行的“大陆均衡战略”的影子。按理说,一旦日本解决了美国掣肘因素,征服东亚大陆,继而建立海陆二元帝国的目标便可以达成了。只是很显然,日本的伎俩并未逃过美国的视角,新一轮战略挤压随之到来。

美国全方位战略挤压策略

  鉴于美国占据着综合国力的全方位优势,其凭借强劲的外交能力和经济实力追加了两次海军缩减会议,迫使日本同意将海军限制范围扩大到了航空母舰、巡洋舰和潜艇领域。不仅如此,看出航母军事价值的美国,自己也开始大力发展航空母舰技术。在对待欧洲国家的态度上,美国凭借自己强劲经济实力和资金储备,援助了包括法国、德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孤立了英国、苏联和日本。因此,日本意图与欧洲强国建立新盟约的计划始终难以实现,以至于后来德日签署同盟条约时,日本几乎举国振奋。
  为了牵制日本对东亚大陆、尤其是中国的征服步伐,美国逐渐加强了与南京国民政府的经贸往来、军事援助,逐渐深化了双方关系。并且,美国开始逐渐在菲律宾、夏威夷群岛、关岛、瓦胡岛(珍珠港所在地)等地部署军事力量,向日本的国家战略能力发起了空前严峻的挑战。面对美国一系列战略层面的步步紧逼,彻底激化了日本国内的种种矛盾,并最终因其军事政治制度层面的内忧,走上了一条昏招跌出的不归路。
  综上所述,正所谓“大国博弈,招招直指对方要害”,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虽然长期保持了国家战略的成功运转,但却存在制度内伤、综合国力不强两大要害。自美国从陆上西进运动转向为“海上西进运动”以来,太平洋和东亚地区便逐渐成为其扩张重点,美日两国因此纠葛不断。一战之后,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在英国的默许下肢解了“英日同盟”,全面约束了日本扩张步伐。在面对日本种种反制措施之后,更是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进一步挤压对手,最终迫使日本陷于困境,并于二战之后成功称霸亚太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