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春秋时期 > 赵简子为何没有出兵讨伐背叛晋国的卫灵公?
2020-05-02

赵简子为何没有出兵讨伐背叛晋国的卫灵公?

春秋时期,晋国东部的卫国只是一个弱小的诸侯国,常常被迫与晋国结盟,并实际上完全听命于晋国,需要不停的进贡财物。当时的国君卫灵公并不愿意长久处于这样屈辱的地位,于是便与齐景公缔结盟约,从而断绝了与晋国的关系。
  当时晋国刚刚经历过了一场内乱不久,国内的重要卿族已经削减到了四家,赵氏家主赵鞅作为正卿开始主持晋国事务。当时的晋国在赵鞅的管辖之下非常强悍,即便是齐国也不敢与之争锋。因此赵鞅绝不能容忍魏国的背叛行为,他立即调集军队,打算袭击卫国的都城帝丘,以迫使卫灵公屈服。在出发之前,赵鞅派遣大夫史默到卫国去暗中了解情况,并命他在一个月内回国反馈。
 
  不料,一个月过去了,史默并没有按时回国,这让赵鞅心神不宁,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为此,有人猜测史默很可能已经被卫国人杀害了,凭借卫国的少许军事力量,晋国大军挥师讨伐定能不战而胜,不需要等待史默了。对此,赵鞅并不同意。在赵鞅看来,既然卫灵公敢于同晋国断绝往来,就一定是做好了充分的主内,因此决不能草率行事,坚持等史默归来后再作考虑。
  过了半年以后,史默终于回来了。赵鞅询问他为何在卫国耽误了那么久,史默回复说是需要用足够的时间打探对方的消息。并且他认为,晋国如果贸然出兵,不仅难以获利,反而会遭受祸患。因为卫国已经任命了受到过陷害的贤臣蘧伯为相国,这促使卫灵公在国内赢得了民心。同时卫国还派遣大夫王孙贾向国人宣告说晋国正在压迫卫国,并命令卫国凡是有姐妹女儿的人家,都要抽出一个人送到晋国当人质。消息传开以后,卫国到处都是痛苦声和悲愤声。
 
  为了进一步激励国人反抗晋国的情绪,卫灵公又让王孙贾抽选出一批宗室大夫的女儿,准备送往晋国。结果出发那天,成千上万的百姓不让她们去晋国当人质,并愤慨的表示要和来犯的晋军死磕到底。另外,史默向赵鞅反馈了一个重要动向,那就是孔子已经来到了卫国,其弟子子贡正在为卫灵公出谋划策。
  最后,史默认为卫国现在贤臣很多、民气旺盛,且有外援,想用武力使卫国屈服,恐怕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赵鞅听了史默介绍的情况以后,认为进攻卫国的时机并不成熟,于是下令军队按兵不动,等待时机再说。
 
      这则故事被记载于《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篇中,原文是“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後反,赵简子曰:“何其久也?”史默曰:“谋利而得害,犹弗察也。今蘧伯玉为相,史鳅佐焉,孔子为客,子贡使令於君前,甚听。《易》曰: ‘涣其群,元吉。’涣者贤也,群者众也,元者吉之始也。‘涣其群元吉’者,其佐多贤也。”赵简子按兵而不动”。成语“按兵不动”便典出于此,用以表示暂时不行动,以待更好的时机。
  其实,赵简子(赵鞅)是晋国内部赵氏家族非常重要的一位家主,他在位期间成功完成了对赵氏大宗、小宗的整合,并在魏氏、韩氏、智氏三家的支持之下,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然而,彼时的晋国内部,智氏才是实力最为强大的卿族。虽然在面对内外压力的情况下,四家能够十分紧密额配合,但智氏与赵氏之间貌合神离的态势双方对范氏、中行氏战后安排的分歧开始,就已经出现了。为了确保赵氏在晋国内部的威望,赵鞅在对外战争中,即便是面临卫国这样小国的挑衅也显得非常沉着冷静,绝不愿意出现任何纰漏,这也是他执着于等待史默回国再做商议的根本原因。
 
  至于卫国,由于长期遭受晋国的压迫,最终选择了反抗。而卫国所出的位置上,只有齐国是唯一可以依靠的对象。要知道,春秋时期的顶级诸侯国,除了晋国以外还有三家,他们分别是秦国、楚国和齐国。只是楚国长期被中原诸侯斥责为蛮夷,且当时与晋国的关系已经缓和,无法为卫国提供援助;秦国在穆公时期曾雄霸西垂,但不久便衰落了,他们下一次崛起还要等到战国中期;至于齐国,不仅地理上距离卫国更为接近,同时亦有齐桓公九合诸侯的先例效仿,因此成为卫国的最佳选择。
  作为姬姓诸侯,卫国上层是以宗亲为主的周人统治者,底层百姓则大部分都是殷商遗民,双方之间是有一定隔阂的。然而在卫灵公精心的舆论安排之下,民众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即便是宗室女入质晋国也不愿意,可谓战心可用,称得上是一次经典的舆论战案例。不过,既然赵鞅最终决定按兵不动,那么卫灵公的这一系列优势也就没了用武之地,毕竟以卫国自身的量级是不足以,也不敢贸然主动出击晋国的。
 
  后来,卫国屡屡发生动乱,太子蒯聩逃到赵简子处寻求庇护,并最终回国成为国君,即卫后庄公。只是他行为荒唐、能力低下,在位不过三年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