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春秋时期 > 姬姓诸侯之长的鲁国为何一直未称霸?
2019-05-20

姬姓诸侯之长的鲁国为何一直未称霸?

      西周初年,周公旦辅佐周朝第二任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三监之乱中追随武庚的殷商旧方国奄国。随后周成王将奄国故土分封给周公,然而由于周公需要留守镐京辅佐周成王,故而让自己长子伯禽代为赴任,建立了鲁国,并定都曲阜。
 
      作为姬姓诸侯国中地位最高的鲁国,直至战国初期,仍然有数个诸侯国向其进贡。然而纵观春秋战国数百年历史,鲁国却始终未能称霸中原,这是为什么呢?关于鲁国为何未能称霸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地理条件、人文因素和地缘政治三个层面做出阐述!

地理因素

      鲁国地处山东半岛西南方位,基本处于泰山以南的泰沂蒙鲁中山区。这些地域的平原面积狭小、多山多丘陵,耕地稀缺。而在农耕社会环境下,大面积的耕地才是确保粮食产量充裕的前提条件。到了战国时期,尤其是魏国吴起改革为募兵制之后,耕地更成为军功奖励的重要要素。这就导致鲁国先天无法供养足够的精锐,自然也就无法无力争霸了。
      不仅如此,内部平原处于碎裂状态的鲁国,天然的存在多股地方力量。鲁国没有一整片平原作为基石,导致中央权势容易被内部卿大夫势力掣肘。不过也正是这种多山、多丘陵的地势,导致鲁国进攻不足但防守有余。春秋前期,齐桓公时期齐国大军由鲍叔牙率领,从莱芜山口进犯鲁国,就曾遭到鲁军迎头痛击,这便是长勺之战。地形限制了鲁国的发展,却也拱卫了鲁国,这是鲁国在春秋战国后期越来越弱小,却得以延续国祚数百年之久的重要原因。

人文因素

      作为周公的后嗣子孙,鲁国君主虽在西周初年属于姬姓诸侯之首,但却严格固守周礼。鲁国拥有周天子御赐的天子仪仗,受准天子待遇,可直接祭祀周公(毕竟是自己的先祖),这是一种政治特权,但同时也是政治桎梏。正因如此,在鲁国内部执行了严格的分封制度,并曾引发鲁国卿大夫专权的三桓之乱。
      到了战国时期,列国纷纷变法图强。鲁国紧邻的魏国、齐国励精图治、改革弊政,唯独鲁国国内的保守势力阻碍太大,未能形成变法氛围,依旧攥紧着周礼不肯放手。随着周边诸国实力的进一步增强,鲁国距离亡国已经不远,更罔论争霸中原了。

地缘因素

      地缘形势的影响,是由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催生和激发的。由于山东半岛特殊的地理环境,分封初期的齐国临海发展,凭借渔盐之利和传承自莱夷族群的浓郁商业氛围,逐步发展起来。在春秋时代初期,鲁隐公通过鲁莒会盟,完成了对齐国的战略包围。而齐国不得不与郑国结盟,意图反制鲁国。然而鲁隐公被鲁桓公谋害之后,继位之后的鲁桓公因与齐联姻,反而使得齐国得以大肆干涉和破坏鲁国外交布局,丢掉了纪国这一重要盟友。从此之后,鲁国因内部卿大夫势力坐大,经常被邻近强国干涉朝政。
      由于邻近强国的扩张,对鲁国的生存空间进一步挤压,导致鲁国逐步丧失可以活动的地缘空间,久而久之国君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到了春秋战国之交,鲁国主要依托于外交、而非自身实力维持国祚,至于争霸早已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愿望了。然而外交和地理因素在面临南方楚国这样的存在逼近之后,终究是难以抵挡新一轮地缘冲击的,最终鲁国被楚国覆灭。
      综上所述,由于人文因素和地理环境等影响,鲁国守旧而不变法图强、无充裕耕地供养足够的军队、中央君权同样因旧制礼法而被贵族卿大夫势力掣肘,无法发挥出全力。当周边大国纷纷崛起之后,鲁国更被挤压在中原一隅的空间范围之内动弹不得,最终被大国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