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图的观音菩萨画像,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观音菩萨手里拿的是柳枝和一个白色瓶子了。这是我们通常看到的观音菩萨形象。那这柳枝和瓶子到底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观音菩萨手里拿的这两样呢?关于这两样东西是什么,说法不一。
流传比较广的说法是这样的:这柳枝乃是一种用作刷牙的工具,也可以是杨枝。古代没有牙刷这种东西,那些佛教徒就用杨枝刷牙,或者咀嚼杨枝的枝条来达到清洁牙齿的目的。那个白色的瓶子,是净瓶,用来储水的,随身携带用来洗手的。因为古印度的佛教徒们非常讲究个人卫生,所以这种说法颇为可信。
但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认为观音菩萨手里拿的最早的时候应该是密法中宝瓶印的三昧耶形宝瓶,为宝瓶印的一种象法,直到元代女像观音才开始被密宗僧人大量描绘。明代的时候,女相观音盛行,但是密宗已经归西,宝瓶才被变化成符合中国佛学理念的净瓶。而瓶中的杨柳,本是不存在的,乃是元明以后的人发明创造的。
古时候,盛行的《华法经普门品》在中国通行。中国通行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在五胡乱华的时代,北凉国国主沮渠蒙逊生了一场大病,群医束手无策。就在这时,一名来自印度的名叫昙无谶的人,劝国主诚诵《华法经普门品》。沮渠蒙逊听取了他的建议,诚心诚意的诵读《华法经普门品》,不久竟真的不药而愈了。自此以后,国主在国内广弘《普门品》。在《普门品》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众生在受苦之时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观世音菩萨就能让其得到解脱。
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和观音菩萨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太上老君和观音菩萨一起陪玉帝去南天门观看孙悟空和二郎神的战局,途中两人有说有笑的,先是观音菩萨的净瓶,再是太上老君的金刚琢,最后还是太上老君制服了孙悟空。
太上老君和观音菩萨的第二次见面。是在西游记的26回里。孙悟空推到了镇元子的人参树之后,到普陀珞珈山去请观音菩萨医树。观音对他说:“我这净瓶底的甘露水,善治得仙树灵苗。”还说当年太上老君曾打赌打赢了他,把他的杨柳枝拔了去,放在炼丹炉里,炙得焦干后,送来还他。是他拿了插在瓶一昼夜,才恢复成青枝绿叶,和原来一样的。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太上老君和观音菩萨其实私底下在一起研究如何救活干枯的植物呢。至于打的是什么赌,有说法是与王母娘娘的蟠桃有关,只要观音菩萨的甘露水成功了,那么也就能够运用在蟠桃上面,也算是一个坚强的后盾了。
妙庄王先是派大臣去劝说妙善,还俗回宫,却不得。便用重金买通白雀寺的当家尼姑,要求其虐待妙善,以此让她知难而退。妙善面对师姑的刁难,丝毫没有退却之心。终于在寒冬腊月里,在雪地上的爬行过程中,渐渐的手脚麻木,栽倒在了山沟里。幸得一白须白发的老翁相救,乘着小船来到桃花岛东边的一个山头结茅为蓬,以鸟兽做伴念经修行。
为什么会有这个传说呢?这个说法来源于《观音得道宝卷》:往昔过去劫,有个妙庄严王,王后名叫宝应。夫妇俩生有如花似玉的三位公主,分别是大公主妙颜,二公主妙香和三公主妙英。妙英公主虽然年龄最小,但却是最善良、最聪明的,也因此最讨人喜欢。她五岁能诵经,知道尊重佛法、孝顺父母。她谦让,她温和,她善解人意。人们夸奖她、疼爱她,尤其是妙庄严王,更把她视为掌上是明珠。在大公主、二公主先后出嫁后,妙庄严王便决心要为三公主寻找一个最理想的郎君。可是做父亲的他没有去问妙英的意愿,也没有去了解她的心思,只是用他自己的眼光,物色了一位他认为的乘龙快婿。
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妙英,告诉她要马上为她办婚事时,平时最听话的三公主,这时却默默地摇了摇头,表示不同意。她坚定地表示自己不想嫁人,向妙庄王表决了自己皈依佛门的决心。而妙庄王也在一气之下将其逐出宫门。孤苦伶仃的她,孤身一人在一座荒山里结庐拜佛,苦修之下终成菩萨。还有一个类似的记载,是在《香山宝卷》中:“须弥山西有一兴林国,国王婆伽,年号妙庄。生二女,长女妙书,次女妙音;至妙庄十八年二月十九日,又生一女,名妙善,原为仙女转世,一意念佛修道。”妙庄王想让妙善出嫁,她却坚持出家修行。妙庄王在几次劝说无果之后,放火烧了妙善所在的寺庙。为灭大火,妙善刺口喷血,使火势得以控制。但是妙庄王见此情形,以为妙善是妖怪,便下令将妙善绞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