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社会人文史 > 为何东北族群比草原民族更容易入主中原?
2019-05-10

为何东北族群比草原民族更容易入主中原?

      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炎黄部落联盟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从夏朝计算也有近4100年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明经历了数次大一统王朝和民族大融合时期,极大的丰富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然而当我们细读史书,就会发现每一次民族大融合都是与北方族群南下相伴的。北方族群,尤其是东北的民族频频得以成功入主中原,建立地区性或者大一统王朝。那么为何不是更为彪悍的漠北和西北游牧部落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厘清整个东亚大陆的地理条件和不同区块的生存方式。

游牧和农耕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模式

      亚欧大陆,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太平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海洋,这就导致地处大陆东侧的东亚平原能够被充足的暖流洗礼。当北赤道暖流将湿润的海洋空气吹向大陆之后,中原地区得以拥有肥沃的土壤和充沛的降水,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然而并非所有的东亚陆地都能有用足够的降水,无法确保农作物的健康成长。这些地区的土地上只能生长对降水需求较少的牧草,成为游牧区域。农作物的年降水量大约为400毫米,即400毫米等降水线是农耕区域和游牧区域的大体分割线,这也是中原地区和漠北草原的大体界线。
      在中原农耕社会中,人们被土地所羁绊,注定要以定居模式生活。基于此,中原的统治者很容易通过建立一套官僚体制,对人口密集、户籍固定的农耕百姓进行征税,以维持整个权力中枢的正常运转。但这套逻辑在草原上是行不通的,畜牧业的特征决定了游牧部落逐水草而居的习性,并且广袤的草原并不能畜养足够多的牲畜,也就无法养育太多的人口。高流动性和地广人稀的特征使得中原的官僚体制和收税模式都运转不起来。游牧帝国的建立,必须是不同部落首领之间的联合,并从其中推选出最具英雄气概的一人,成为草原共主,尊为可汗。

同时统治长城南北,需要兼顾周全

      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中原王朝曾完成对河西走廊和西域的统治(两汉),也曾超越葱岭以西,将都护府管辖区域延伸至中亚河中地区(唐朝前期)。但这些被中原皇帝直接统治的区域,无一例外的均为以农耕为主的文明区域。纵然汉唐都曾直抵北地,封狼居胥,却始终未能长期有效的直接管辖草原地区,这是因为草原的统治逻辑和中原有着本质区别(天可汗时期是个例外)。
      农耕文明无法兼并草原,草原政权同样难以消化农耕地区。匈奴、突厥和回鹘纵然最为鼎盛的时期,同样只能伺机掠夺或敲诈中原王朝,而非入主中原。首次成功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是来自东北的鲜卑人。这是因为东北地区作为周边环山的单独区域,不仅同时和中原、草原比邻而居,并且其内部存在适合耕种的沃土和肥美的草地。这让东北族群天然对中原和草原两种生存模式和统治逻辑十分了解。

五次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的过程

      东汉末年至西晋末年,漠北草原民族在气候变冷等诸多原因下,已经纷纷南迁内附了,但始终处于雇佣兵和被欺压的农奴地位。西晋八王之乱末期,中原元气大伤之后发生了永嘉之乱,拉开了五胡乱华、衣冠南渡的序幕。此后五胡争霸,南匈奴、羯、氐等先后称霸北方,却又相继失利。最终来自东北的鲜卑诸部成功占据了中原,建立了北魏拓跋氏政权。鲜卑南下之后,逐渐失去了草原民族的属性。拓跋部的努力木骨闾以及他儿子车鹿会于是留守草原的鲜卑族群建立了柔然帝国。脱离同草原联系的北魏后来发生了孝文帝改革,进一步断裂了同游牧属性的联系。然而,柔然的主要活动区域早已不在东北了,而是在漠北草原上,所以走上了匈奴的老路,对北魏的企图主要是掠夺边境,而非取而代之。
      此后的契丹建立辽朝、女真创立金朝、满洲入主中原等,和鲜卑建立北魏的过程十分相似。只不过五代时期,最初契丹人并不懂得中原的统治模式,在攻入洛阳之后只懂得烧杀抢掠,而不知道建立官僚体系收纳赋税,最终被中原百姓赶了出去。后来辽国获得幽云十六州后,专门建立南北两院制度,以南院单独管理幽云十六州的农耕地区,取得不小的成绩。女真和满洲都是首先在辽东一带的农耕地区站稳脚跟,并成功入主中原的。不过,不同于金朝不断南迁都城,意图摆脱草原军事贵族联盟的影响,满洲在东北之时就已经通过八旗制度将蒙古草原和东北的各个部族势力稳固在了一起。这使得后来清朝即便迁都中原,却依旧保持着草原属性,得以同时统治长城南北。至于元朝的建立,虽然蒙古属于纯粹的草原民族(先祖疑似唐朝时在东北活动的室韦部族),但它先灭夏金并逐步消化和继承了金朝的制度,然而才在于南宋的对峙中完成了对黄河流域(金国故地)和长江以南(南宋故地)的统治的。

中原王朝的数次防御性措施

      自古河西走廊和辽东走廊,都是中原势力向北发展的通道,同样也是草原势力南下的道路。中原、漠北草原和雪域高原围绕河西之地(丝绸之路要冲)的争夺结果,能很大程度上影响地缘政治的变化。而对辽东走廊的争夺,则主要集中在中原、草原和东北族群之间。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完成从南方、东北和西域三个方向对匈奴的地缘压制,汉朝选择了对卫满朝鲜下手。卫满朝鲜,建立于西汉初年,是由燕国人(姬姓卫氏,卫国宗室后裔)率千余人进入朝鲜,推翻箕子朝鲜(殷商宗室后裔)自立的。武帝时期卫满朝鲜愈发强势,严重威胁了汉朝辽东走廊,于是汉朝发兵灭之。
      与汉武帝刘彻灭卫满朝鲜,建立“汉四郡”类似的,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在南下征伐刘表、孙权等人之前,亦曾北征乌桓(与鲜卑同属东胡后裔,是被匈奴强行拆分的东胡两部族之一),安定了后方之后才敢亲率大军南下。隋唐时期,东北高句丽(疑似以扶余人为主体的国家,并非高丽族)逐渐坐大,甚至已经侵扰占据了辽东半岛,对隋唐形成严重威胁。此后隋炀帝三次远征高句丽,但由于朝廷苛捐杂税过重、开凿大运河苦累民力,加之杨广同关东门阀的关系日趋恶劣,最终隋朝因内乱覆灭。隋末动乱,中原人口从隋文帝时期的四千多万(文景之治后,汉武帝初的人口量级)一下子降到唐太宗时期的约两千万(楚汉争霸后,汉高祖白登之围时的人口量级)。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后,迅速整合帝国内部势力,延续了隋炀帝北征高句丽的国策,并取得一定成果。
      综上所述,古代东北族群往往能够做到同时对草原游牧统治逻辑和农耕逻辑熟练运用。这促使中原王朝内部动荡,辽东走廊失守之后,往往能够顺利入主中原。
      千古悠悠,风云变幻,随着热兵器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新兴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的重塑,如今的游牧社会和农耕社会都逐渐被城市化进程所取代,不同地理区块之间的生活习性逐步缩小,纷纷步入现代化生活方式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