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社会人文史 > 为什么说先秦的“士”和欧洲骑士有相似之处?
2019-05-07

为什么说先秦的“士”和欧洲骑士有相似之处?

      在诸多西方文学作品中,骑士形象频频跃然纸上。作为欧洲中世纪一个特定社会阶层的荣誉称号,骑士文化逐渐发展并和欧洲贵族文化融为一体,延伸出欧洲近代绅士规范。那么中国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出现类似欧洲骑士的阶层呢?
      曾经一位研究中国文化多年的法国汉学家也面临同样的询问,他的回答是,中国古代存在强大的宗法体系,社会以宗族为单位,束缚了家族子弟成员,无法产生骑士阶层。另外中国讲究以文人为主,并不倾向如骑士一般用武力解决问题。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恐怕未必。

什么是“骑士”?什么是“士”?

      骑士最初是指欧洲中世纪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骑兵,但后来逐步演化为一种不可世袭但能像贵族一样获得封地的社会阶层。他们奉行忠臣道德,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并为了他们所认可的领主而战。这正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基本特征,这些并不为大多数西方人所知晓的群体,诞生于欧洲中世纪骑士阶层出现的两千年之前。专诸刺僚、离刺庆忌、豫让刺杀赵襄子,春秋时代的“士人”就已经开始深刻影响着当时的政治走向。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孟胜为阳城君守封国而死难,此类士为知己者死的事例比比皆是。战国四君子更以养士众多闻名天下。更为重要的是,东周时期的“士”除了缺少战马武器等标配之外,从内核上是一致的。一样的为附庸的某位贵族领主而战、一样的尊崇忠诚道德、一样的毫无根基。
 
    在世界四大棋类中,欧洲和中国分别长期流行两套迥异的象棋。关于欧洲象棋(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的起源说法有很多,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却分别收到各自政治现实的影响。在这两种棋类桌游中,分别有一种棋子叫做“士”(或“仕”),只不过中文将国际象棋中的Knight(骑士)称之为马,而对中国象棋中红黑双方冠之以不同的“士”(或“仕”)。这其实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欧洲人眼中的骑士代表了某种特定阶层的武装特质,而中国人眼中的“士”可以是文仕,也可以是侠士。

骑士诞生的背景与“士”高度相似

       欧洲中世纪,是指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之后,到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然而骑士鼎盛时期,主要集中在中世纪的中前期。当时的欧洲邦国林立,城堡经济和封建贵族领主制度在中西欧占据主流。当时不论是英国、法国还是神圣罗马帝国,均长期处于一个没有强有力上位王者的阶段。即便出现爱德华三世、查理大帝等少数铁腕君王,依然无法完成王权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统治(正所谓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邦国林立的动荡岁月,势必引发大小领主之间征伐不休。在群狼环伺的丛林法则中,各方领主均愿意给予自己功勋卓著的战士以荣誉表彰,以此激发军队的忠诚度和战斗力。
      同样的时局早已在中原上演过。西周末年,礼崩乐坏之际,周天子的号召力大减,各地诸侯势力却越来越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之间,兼并征伐的战争愈演愈烈,各国君主纷纷招贤纳士,选贤举能。小国为求自保,大国为图霸业,纷纷招募士人为自己效力。相较这些诸侯国而言,士人阶层没有根基,并不容易因为权势变大而产生异心,忠诚度有保障。

骑士和“士”为何会泯灭于历史潮流

      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然而在希腊城邦和古罗马时代,并不存在骑士阶层。这是因为古典希腊虽然邦国林立,但不论是斯巴达模式还是雅典模式,均有一个强大的权力中枢,更为重要的是在当时希腊世界,人才难以跨邦国流动(除非被驱逐出境或战场叛变)。古罗马时期,虽然在马略改革军制之后,出现了地方军事贵族,但在罗马大军团战争的背景下,一个勇武过人的骑士显然并不能左右战场的大局。当中世纪后期,欧洲大国势力日益崛起之后,骑士阶层的影响力同样开始下降。
      11世纪末的西方领主,手下往往只有百余名骑士为其效力,当时的战争规模通常只有上千人左右,双方因此更多的是一种决斗,而非死拼。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诸侯同样如此,小规模的战争更像一种彰显诸侯身份的仪式,即便到了春秋称霸愈演愈烈的宋襄公时期,这位迂腐的君主在同楚成王交战时,依然摆出一副仁义交战的架势,结果大败而逃。进入战国时期,“士”阶层对中国的政治影响日益转变为在朝堂的邦交政见层面了,张仪的横强邦交和范雎的远交近攻都曾左右东周列国的局势。秦灭六国动肆几十万人的大军,单个勇士的作用大减。

由武入文,是权力中枢强势的表现

      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以文人为主,抑制了骑士这种用武力展现影响的阶层。然而这其实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罢了。“士”阶层在小规模战争频发的西周和春秋初期,以勇力为主的“士”频繁载于史籍。“二桃杀三士”和秦武王与力士举鼎的事迹,更是发生在春秋后期和战国时代,可见中国并非一直以文人为主,只不过随着个人勇力作用的减弱,朝政出现了变化罢了。
      同样的,西方的“士”阶层同样并不能仅仅局限于骑士阶层。中世纪后期,伴随着中西欧大国的崛起,骑士阶层日益衰落。但到了17世纪,法王路易十四却借助底层士人的帮助,逐渐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官僚体系。路易十四不依托自己的贵族封臣,而是以曾经是骑士重要来源的社会底层人士作为官僚的主体。当时欧洲活字印刷术得到了大规模推广,底层社会不一定凭借武力,利用对知识的运用就能获得晋升的机会。法王利用这些没有根基的士人,逐步掌握了法兰西绝大多数的领地,并因此自称太阳王。所以,当一个强有力的权力中枢出现后,不论是骑士还是“士”都会因为个人勇力作用的下降,转而通过在朝堂施展才能继续影响政局。

骑士、武士、侠士

      中国古代的“士”阶层存在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他们源于西周时期落魄贵族和寒门庶族之中,并有部分军事士卒汇入,在竹简(知识传播)普及和耕牛技术(生产力爆发)普及的背景下出现。“士”的初期以武为主,后来逐渐成为与贵族封臣平起平坐的的重要社会阶层。战国初期,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发生,让各路诸侯对自己的臣下封臣心存忌惮,纷纷变法图强。各国君主首先倚重的就是没有根基的“士”阶层,至此“士”成为了各国朝堂常客。秦王扫六合之后,“士”阶层随着贵族阶层一同演化为豪族社会,并在魏晋时代从豪族世家过渡成为士族门阀,渐渐失去了曾经的属性。
      至于欧洲的“士”,其实出现了和中国类似的发展脉络,而骑士只不过是这一脉络最初的表现形式。骑士阶层进入后期虽然渐渐衰弱,但到了欧洲三十年战争之后,却在均势体系下再度兴起,成为影响中西欧政局的重要组成力量。到了近代以来,骑士精神和贵族风范合流,其意义被赋予一个新的名词,那就是“绅士”。骑士只是欧洲“士”阶层的一部分,与之能够等同类比的应该是日本的武士阶层。日本武士,源于镰仓时代的“御家人”,“家人”最初是贵族及武士首领对部下武士的称谓,而当镰仓幕府成立后,将军被敬称为“御”,故有“御家人”一词。从这个词义,我们可以看出它同骑士对领主负责的概念,如出一辙。只不过日本武士终究未能进化为中国和欧洲那种文官士人。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即便是一些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研究,并且深深喜爱它的西方学者,因为固化的西方思维模式和不知不觉的欧洲中心论史观,在看待欧洲以外事务的时候,往往会套用狭隘的思想倾向去解读。其实纵观世界历史,各地大多数历史脉络都有共通之处,但也会由于周边环境、地理因素等先天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都是正常的。未来中国发展,决不能一叶遮目,仅仅拘泥于中国文化,还需要有全局视角,详尽了解全世界文化脉络,方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