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社会人文史 > 近代俄国为何嗜土性在列强之中如此突出?
2019-04-28

近代俄国为何嗜土性在列强之中如此突出?

      从19世纪下半叶,世界主要强国逐步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然而西方列强之间在对外殖民扩张的行为上,却存在巨大的差异。以英国为代表的列强继续表现出一种自由贸易的低成本殖民倾向,另外一些列强则展现出极强的嗜土性特质。沙俄是最具嗜土性特征的国家,并深深的影响到了整个欧亚大陆近代的历史进程。那么沙俄经历了彼得大帝改革,在学习西欧强国的道路上走了那么久,为何会在帝国主义时代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呢?

资本主义转型不彻底,农耕封建残余势力影响巨大

      资本主义是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利益的社会运行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以最低的成本保证原材料和市场的自由互通,因此通过和当地统治者交涉,打开一个个曾经封闭的区域市场,是获取利益最大化的方式。直接统治当地,会带来巨大的统治成本,因此英国殖民者在没有其他强有力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尽可能不直接直接殖民当地。
      农耕封建主的财富则不同,封建领主们主要依托土地和人口生存。当时普鲁士的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的容克亦在德国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俄国和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均为自上而下的改革,因而不可避免的在政治和经济上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传统势力,沙俄的农奴制和日本的藩主制度依旧完好存在。正因如此,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三个国家均表现出强烈的对外扩张倾向。

激烈的生存环境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

      东亚地区的中华文明,长期伫立在世界强国序列。汉朝时与安息、贵霜、罗马形成丝绸之路上的四帝国体系,唐朝时又同阿拉伯帝国并立欧亚大陆之上维护丝绸之路。中华朝贡体系的长期存在在确保中国优越感的同时,增加了边缘岛国日本的不安全感。至于亚欧大陆的另一端岛国,英国在三十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后,先后通过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确保了欧洲的均势。长期以主权国家平等作为原则的均势秩序,从心理上确保了中西欧国家的安全感。
      欧洲的两次均势秩序,均以德意志地区的分裂为代价,并随着普鲁士统一德国而瓦解。然而德国虽地处中欧四战之地,但在欧洲之内更多感受到的是法国复仇的威胁,其争夺殖民地的需求,并不是危机感所致。然而地处内亚和东欧平原的俄国则完全不同,没有天险防守的俄国人在中世纪长期同草原民族厮杀,一个强势冷酷的皇权中枢是俄国得以生存下去的保障,这和中西欧逐渐形成的均势秩序截然不同,俄国的政治生态天然寻求扩张以获得某种安全感。至于位居东亚朝贡体系边缘的日本,四面是海、物资匮乏、火山地震频发。日本虽然在“蒙元入侵”和“刀伊入寇”两次面临外敌,但大多有惊无险。然而日本内部长期处于分裂割据局面,相互间厮杀不断,生存环境恶劣,更谈不上什么安全感。

弥赛亚救世情节赋予的使命感

      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败亡于奥斯曼之手后,帝国末代皇帝的一位侄女逃到了俄罗斯,与莫斯科大公结婚了。莫斯科大公因此自称为“凯撒”。为表示自身皇位的正统性,从莫斯科大公国发展起来的俄罗斯开始自称第三罗马,寓意自己是古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之后的第三个正统罗马。同时由于罗马帝国皇帝在后期兼统领任基督教事务,因此沙皇将俄罗斯人作为弥赛亚救世民族看待,因此赋予自身的对外扩张以救世济人的使命感。
      与俄国类似的还有德国,19世纪下半叶的德意志最终被北方强邦普鲁士统一。然而作为条顿骑士团的征服地,普鲁士不可避免的拥有浓郁的十字军情节,只不过在16世纪前期的宗教改革中已经该宗路德教并宣布了条顿骑士团的世俗化,因此相较于俄国来说,普鲁士的弥赛亚情节要弱的多。

地理因素决定沙俄成为嗜土性表现最为突出的列强

      近代沙俄、德国和日本都有很浓郁的封建残留,其中德国和俄国还具备弥赛亚情节,日本和俄国存在强烈的不安全感,这些都促使三个国家,尤其是俄国强烈的嗜土性。然而不同于德国在欧洲四面强国包围的格局和日本四面环海的特征,近代沙俄的周围除了东边的日本和西边的德国,以及无处不在的英国之外,皆为弱国。这促使俄国的领土扩张极其顺利和迅速,并且早在帝国主义阶段之前就已经展开了攫取土地的步伐。
      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广袤平原和草原的沙俄,从彼得大帝时起就不断的向外扩张,最终形成了一个占据大陆内部大片领土的陆权霸主,对20世纪的世界格局形成巨大的影响。然而永无止境的嗜土性倾向,同样导致俄国四面树敌,遏制住了自身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