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社会人文史 > 五世纪东西方蛮族是如何参与法统争夺的?
2019-05-06

五世纪东西方蛮族是如何参与法统争夺的?

      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曾为东西方文明分别做出过卓著的贡献,并且至今影响着整个世界。然而经过了三世纪危机的共同创伤后,丝绸之路上的四帝国(东汉、贵霜、安息、大秦)先后崩溃。
      东亚大陆经历了一系列战乱之后,虽然中间有西晋的短暂统一,但随之而来的八王之乱最终导致北方胡族的南迁。或许是由于气候变冷的原因,同时期的罗马也面临相似的问题,日耳曼诸族的南下,不断侵扰着帝国的边疆。而在公元476年至496年的短短20年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直接导致了曾经“客居”的蛮族竟然开始纷纷争夺起帝国法统起来。

豪强林立,军阀崛起

      西汉武帝时期,中原王朝国力日益强盛,汉朝改变前代休养生息的国策,转而寻求反击匈奴,并先后占据河西走廊、辽东走廊,从西域和东北两个方向联络东胡族群(被匈奴打击后,分裂为鲜卑和乌桓两大部落)和西域诸国夹击匈奴。期间曾出现大宛国王狂妄斩杀汉使的情形,触怒武帝。汉朝旋即两次远征大宛,取得胜利,渐渐对匈奴形成地缘战略层面的压制。然而匈奴终究势力强大,此后汉朝发动数次大战,促使匈奴元气大伤,但汉朝亦国力耗损巨大。中央国库空虚导致赋税加重,这促使农民纷纷投奔豪族,豪族崛起引发土地兼并严重和中央财政户籍人口的隐匿。此后王莽改制亦不能改变这一状况,刘秀建立东汉后,豪族崛起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东汉后期列位皇帝始终在外戚、宦官、朝臣等势力之间左右逢源,而外戚和朝臣均为豪族出身。这些豪族世家不仅凭借察举制入朝为官,且在地方上实力不俗,最终成为东汉末年帝国分崩的诱引。
      马略时代的罗马开拓进取,但公民军制度早已不像布匿战争时那么占据优势,不那么适应时局了。因此马略进行了军制改革,采用了募兵制的方式,给予地方将领以很大的权力。此后的罗马帝国经历了凯撒和屋大维的帝王霸业,渐渐将整个地中海囊括在帝国版图之内,一时间罗马军团的鹰旗标志成为整个帝国精神象征。然而福祸相依,战力强劲的募兵制度是建立在统兵将领对麾下士卒单线负责的基础之上的。不论是凯撒还是安东尼等人,他们所率领的军团往往较为固定的效忠于军方的某位大佬,而非效忠罗马元老院。因此迫于现实而做出妥协的元老院,先后将执政官、终身执政官、独裁官、元首等称誉颁布给帝国实际掌权者。因此帝制时代的罗马,从一开始就弥漫着军人统治的气息。为了防守帝国各处,这些依附于将领个人的军队渐渐形成了东方集团、多瑙河集团、高卢集团、西班牙集团等多个军阀,成为帝国分裂的隐患。

气候变冷,蛮族南迁

      三世纪至五世纪,不论是内亚草原还是北欧沿海,都收到小冰期的影响,迫使族群南迁。当西晋王朝再度统一中原时,分布在帝国北疆沿线内外,聚集着先后不同时间内附或南迁的五大胡族。这其中除了羌族本就聚集西凉之外,其余族群皆是后来者。三国时期,中原军阀战力雄厚,内附各族饱受欺压,不敢妄动。然而西晋吞并东吴仅仅十年,就发生了八王之乱,造成中原军事实力严重内耗。以南匈奴刘渊开头,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晋室在建康得以延续,豪族政治更加明显。
      公元395年,罗马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然而面临日耳曼诸部的冲击,西罗马率先于476年灭亡。此后,日耳曼人先后在西罗马的故土上建立起了诸多王国。此后即便有查士丁尼大帝西征,却再难重现罗马昔日荣光。日耳曼人对西罗马的占据,极大的影响了中西欧文明的发展脉络,并促使没有政权保护的天主教会寻求新的庇护场所。罗马教会在东罗马政权和能征善战的日耳曼人法兰克部之间徘徊了好久,最终在面临外敌威胁(伦巴德人入侵亚平宁半岛)之下,选择了武力值更有保障的一方。
 

二十年风云,引发法统之争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二十年时间如同沧海之一粟。然而从公元476年至496年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却产生了极大影响。前面提及476年西罗马帝国宣告灭亡,欧洲和地中海西部沦为日耳曼蛮族诸部驰骋的乐土。三年之后的公元479年,南朝萧道成废杀宋顺帝,称帝并建南齐政权,这导致南朝方面在经历了宋篡晋之后,又一次发生非正常禅让。虽然禅让仪式让南齐具备一定程度的中原法统,但由于实力相对北朝而言薄弱,南齐比宋还要弱小的多,因此政权的正当性出现极大疑问。整个南朝,因为法统问题存疑,始终不敢过分依赖儒家统治,转而谋求外来佛教,来达到统御子民的目的,一时间出现了南朝三百八十寺的景象。
       在西罗马灭亡十年之后,公元486年克洛维在高卢北部建法兰克王国,创墨洛温王。法兰克人从此登上欧洲历史的舞台,并占据着西罗马和古高卢的大部分区域。当北魏孝文帝于公元493年从平城(大同)南迁都城到洛阳之后,孝文帝汉化改革随之深入。北魏拓跋氏皇族在于崔浩的奏折回复中,公然宣称拓跋源于汉朝李陵之后,并被崔浩承认且写入史书。孝文帝改革虽引发六镇起义,但却促使北朝在与南朝的法统之争中占据了上风。而496年法兰克人在斯特拉斯堡附近经过激烈战斗,打败阿勒曼人之后,在圣诞节这一天接受罗马天主教会的洗礼,正是率领法兰克人皈依基督教。得到天主教会支持的法兰克王国,此后迅猛发展,成为中西欧地区的霸主。

法统之争的不同结局,塑造不一样的秩序体系

      北朝经历了北魏、西魏和北周的延续之后,法统日益稳固。尤其是北周时期,由于地广人稀,宇文氏得以采用儒家念念不忘的周礼模式,实现兵民一体制度,所以以“周”为国号,并最终灭亡北齐,并由隋朝继承吞并南陈,进而一匡天下。此后的隋唐王朝前期,继续延续北周的风气,中国又一次进入了大一统局面。由于北朝在于南朝的法统之争中,取得了碾压式胜利,此后隋唐得以继续以“中国”自居,“唐人”称谓更在后世传播四海。
      相较之中原法统之争,法兰克人在进行基督化进程后,依旧遥遵东罗马为帝。直至公元800年,查理大帝圣诞节罗马城加冕称帝,才正式同拜占庭帝国分庭抗礼,而此时中原已经进入唐朝后期了。可以说后罗马时代的欧洲,列国争夺的罗马法统始终围绕教会教皇加罗马皇帝的二元结构进行,因此获得天主教皇的加冕称帝,成为罗马法统必不可少的程序,这也是为何神圣罗马帝国那么在意加冕的原因。然而当宗教改革爆发之后,路德宗、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教的出现,打乱了中西欧传统秩序。三十年战争虽然起源于新老教派之间的争端,但最终却以各国主权平等的原则签署了一系列合约,形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此后的欧洲始终在源于威斯特伐利亚下的均势秩序中,再也不会争夺罗马法统了,亦不会寻求欧洲的统一。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中华帝国和罗马帝国虽然在公元三世纪甚至更早的时期,就已经出现崩裂的迹象和现实,但真正导致两边出现法统之争的,却是在476年至496年,外来者转变了自身认同之后。此后随着关于法统的争夺结果不一样,东方继续维系了基本统一的局面。而欧洲,尤其是中西欧地区,则在法兰克的基础上形成了法、德、奥、意、荷等现代欧洲国家。时局的变幻对两个文明的历史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