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社会人文史 > 中原王朝为何始终未能长期统治漠北草原?
2019-03-29

中原王朝为何始终未能长期统治漠北草原?

      清朝以前,古代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同时长期统治长城南北的大一统王朝。纵然有汉、唐、元等朝有过此等壮举,但也维持不足百年。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原王朝无法长期有效统治草原地区,而草原游牧部落亦无法长期维持容纳中原的大一统王朝呢?
      其实追究这个问题的根源,我们可以从千年前匈奴老上单于的那句名言开始刨析。当年匈奴崛起之雄主冒顿单于死后,其子老上单于继承大统。老上单于在其父亲基础上带领匈奴继续前行,他在位期间攻打月氏,诛杀月氏王并逼迫其部族远遁西去。公元前166年,他甚至率领握弦之士14万人直抵彭阳,先锋哨兵甚至已经逼近长安。不过在汉文帝的反击下,匈奴最终北逃回塞外。
      老上单于之所以能够聚集如此众多的草原猛士,关键就在于其高举“非汉即胡”的口号,将草原各部凝聚在了自己的麾下。那么什么是胡人,什么又是汉人呢?其实汉人的概念是在汉朝之后才有的,而其起源要归功于北方匈奴的宣扬。汉人便是汉朝臣民,虽然其主体民族是华夏族,但在先秦时代却融合了许多不同移民。然而儒家却将这群人重塑为一体,在汉朝内部再无差别。
      儒家不同于道家、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它并不是一种以个人心灵作为载体的宗教教义,而是指一整套人际关系、社会结构。成为儒家人并非简单的皈依某位神明,而是尊崇“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规定不同类型社会关系的规则。因此尊崇儒家的汉人必定是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家庭组织和邻里社区的,而要保证这些社会组织的长期稳固的存在,必定是建立在农耕定居的前提条件下。
      当代技术告诉我们,如若要保证农作物的稳定收获,就必须确保降水的充足,而这个降水大致确定在年降水400毫米的当量。因此400毫米等降水线也就成为农耕地区和游牧地区的分水岭,也同样成为中原儒家王朝的统治核心区域和漠北草原的分界线。
      纵观古代世界历史,我们从未寻得一例同中国相同的中央集权大帝国政权。在古代世界的其他角落中,要么就如同罗马、安息一般是大家族与王族联盟或各地军阀集团联合执政的模式,要么就是古埃及或新巴比伦这样虽然实现了中央集权却地域狭小的国家。罗马王政时期确曾中央集权,但当版图扩大之后为了更好的统治便转化为元老院体制了,而后进一步扩张引发马略的军制改革,募兵制下军阀集团割据的现象开始出现,甚至到了后期军人废立皇帝变成了家常便饭。
      儒家体系虽然保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延续前年不断,但是这种高度集权的发展模式同样存在自己的弱点,那就是高成本。换言之便是权力中枢的财政压力远超其他政权模式,一旦中原王朝财政出现危机,那么距离王朝覆灭也就不远了。
      那么为何中原王朝为出现大一统中央集权,并会产生极大的财政压力呢?这其实和官僚体系有关,儒家思想下的中原政权,统治逻辑同草原政权差异极大,中原政权是通过税收作为充盈国库的主要手段。收税是需要一整套官僚体系的,而任命官僚是需要大量钱财成本来支付俸禄的。
      中原定居模式下的汉人,征税十分方便有效;但对于流动极大的游牧民族来说,征税的难度可想而知。不征税就无法养活官僚,没有健全完备的官僚体系就无法执行中央集权统治。这就导致大多数中原王朝就算能够侵占草原游牧部族也无法统治,就算驻军也会因漫长的补给线而最终撤回长城以南。
      没有中央财政和官僚体系的草原秉承的另外一套统治逻辑,那就是熟人关系网来进行管理。然而人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根据英国人类学家邓巴的猜想,150人大约是一个正常人维系密切关系的上限。虽然这个数值对于每个人可能会有出入,也不会相差太远。这就意味着草原部落群体的规模无法过大,因为一旦超出某个临界点,游牧部落就会因为首领控制力的削弱而出现分裂。不仅如此,因为草原游牧社会和中原农耕社会面临的生存条件不同,两者的政权首领继承制度也存在较大差别。
      中原王朝因为拥有健全的官僚体系,因此皇帝的首要任务是国家象征,其次才是参与朝政。因为国家象征可能确保政权的合法性,因此中国从商朝九世之乱后便逐步过渡到嫡长子制度,这种模式虽偶有被打破的特例,却依旧为历代君王的优先选项。至于游牧部落则需要确保草原首领的勇猛和威望,因此上代首领的成年男性亲属便成为储君的备选对象,兄终弟及便成为草原政权常见的首领更迭方式。
      当然,利用熟人关系来统治部落的模式虽会造成草原地区分裂为众多小部落,但每当中原大一统王朝的压力传导到游牧部落身上的时候,草原部落便会聚集成为一个巨大的联盟式帝国。匈奴在战国后期就已经存在,却不能在秦赵两国身上讨好,但当大秦帝国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之后,匈奴反而崛起并在汉初造成汉高祖刘邦白登之围。同样的戏码也出现在西晋时期的鲜卑和唐朝时期的突厥。
      不过,纵然是统一的草原政权,如若扩张过大依旧会发生分裂。匈奴曾先后数次分裂,而西征成功之后的突厥没过两个世代也发生分裂。身为草原本土的政权都难以维持大范围的统治,更罔论中原王朝了。
      虽然如此,但汉唐元清却依旧做到了时间长短不一的同时统治长城内外,这是为何呢?原来汉唐两代均采取了都护府驻军模式,利用都护府配合朝廷中枢进行双轨统治,元清两朝同样如此,这两个朝代虽设立都城在中原,但在草原故土依旧长时间保持原有中枢系统。
      不过汉朝虽只对西域北部和河西之地的少部分游牧地区进行统治,却依旧数次中断;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衰微,再难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保证对漠北草原的统治了;元朝时期,草原部族入主中原却极为短命,最终退回漠北。唯独清朝最终实现了对中原和草原的长期有效统治,这又是为何呢?
      原来,后金崛起于东北游牧农耕混合交界地带,自入关以后便逐步采用儒家思想治理天下,所以能够确保对中原的有效控制。然而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基石,清廷始终以源于游牧部落联盟习俗的八旗军制作为国本,到清中期开始就迅速衰落下去了。只是此时世界格局早已大变,英国为了对抗沙俄俄国,在两次鸦片战争后开始扶持清政府的洋务运动,为摇摇欲坠的清朝又续命半个多世纪之久。
      当近代化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各地交通便捷程度不断加深;现当代的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也日益抹平了农耕地区、工业地区和草原游牧地区之间的社会生活差异,曾经影响中原王朝长期统治漠北的因素也就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