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西欧中世纪 > 英法百年战争中的圣女贞德是如何成为西方文化标签的
2020-05-25

英法百年战争中的圣女贞德是如何成为西方文化标签的

  公元1337年到1453年之间,英格兰和法国围绕领土和法国王位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的战争,史称“英法百年战争”。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争斗中,发展出了不少新战术、武器和征兵动员机制,并促进了法国的民族统一和英格兰民族意识的觉醒。
  纵观整场战争,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这其中又以第四阶段对英法双方的影响最为深刻。作为法国民族影响、“天主教圣人”的圣女贞德,便是在最后一个阶段宣传接受了“神启”,并率领法国军队抗击英军的入侵,从而成功的鼓舞了法国军民抗击侵略者的决心。那么作为一名弱女子,圣女贞德究竟有何厉害之处,竟能对法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呢?这就需要从当时英法战场对峙的局面、中世纪宗教氛围以及法国所面临的困境开始说起了。
  1066年,英王忏悔者爱德华去世以后,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以爱德华曾面许继位为理由,出兵入侵英格兰并篡得王位,建立了诺曼底王朝。到了1154年,法国安茹家族亨利二世入主英格兰,建立了金雀花王朝,在坐拥英格兰王国和诺曼底公爵领地的同时,还拥有了作为妻子嫁妆的阿基坦公国和父亲遗产的安茹伯爵领地。从此,英法两国围绕英王在法国的领地问题龃龉不断。另外,中世纪后期的长子继承制,导致卡佩王朝男性绝嗣之后,法王的第一继承人恰巧是英王爱德华三世。为此,法国贵族极力反对将法王王冠授予英王,并推举卡佩旁支瓦卢瓦家族领袖为新法王。
  不仅如此,当时英法两国在经济、外交、地缘博弈等领域同样竞争不断。当时的法国不仅需要提防英格兰的野心,同时还要面对西班牙、意大利、神圣罗马帝国等周边敌人;英格兰则始终无法彻底降服北方的苏格兰,其背后同样也有法国多年援助的因素。所以,在一系列因素的共同催化下,英王爱德华三世于1337年称王于法兰西,法王腓力六世随即宣布收回英国在法全部领地,并派兵占领耶讷,战争骤起!
  在百年战争前三阶段中,双方主要围绕法国王位继承权和阿基坦等经济重镇展开争夺。在此期间,英国取得了诸如斯鲁伊斯海战(1340)、克雷西会战(1346)、普瓦捷会战(1356)、阿金库尔战役(1415)等胜利,但也遭到法国的猛烈反击,并在蒙铁儿战役(1369)、拉罗谢尔海战(1372)取得胜利。这其中,有“布列塔尼之鹰”称号的法国指挥官贝特朗·杜·盖克兰更是凭借费边战术迫使英国吐出来大片领地。
  在经过了第一阶段的短暂颓势之后,百年战争似乎陷入了英法双方反复拉锯的僵局之中。但是,这种局面在1424年的韦尔讷伊会战中被彻底打破,贝德福德公爵指挥英格兰-勃艮第联军在此战中击败法兰西-苏格兰联军,后者几乎全军覆没。随后法国卢瓦尔河以北大部分领地望风而降,仅有奥尔良城一处要塞还在坚守。英法百年战争由此进入第四阶段,其性质也从双方王室争霸转变为法兰西民族解放战争。
  当时,正值欧洲宗教氛围浓郁的中世纪时代,恰巧此时一位自称遇见了米迦勒等三位大天使的乡村小姑娘登上了历史舞台,她就是后来的圣女贞德。贞德的父亲不仅是一位村长,同时还负责为洛林领主服务,负责税收、治安、防务等工作,身兼税官和民兵队长职务,母亲则协助父亲经营家里的农场。也就是说,她并不是寻常贫寒的村姑,而是一位有机会接触了文字教育和防务熏陶的女孩。更为重要的是,贞德还是一位相当虔诚的宗教徒,尤其是其亲眼目睹过村庄遭到英军劫掠的惨状之后。
  关于贞德受到大天使米迦勒“神启”的解释众说纷纭,其中有人这是贞德在宗教虔诚的心理暗示下产生的幻境、亦有人认为那是她受到现实环境影响做的一个梦。当然,也有人认为那完全是王太子查理、甚至是贞德本人为了鼓舞法国士气而刻意打出的旗号。不论真相如何,圣女贞德的出现改变了法国一边倒的颓势,并鼓舞了法国军民的士气。
  在经历了“大天使神启”、“辨认查理”、“预言战役结果”等一系列事件之后,贞德在法国王太子查理的支持下拥有了一定的名望,并被赋予“战争总指挥”的头衔。1429年,贞德率领三四千人向奥尔良进发,彼时的奥尔良城已经被英军围困长达半年之久。战事开始之初,军队的实际指挥官迪努瓦公爵贸然与英军交锋,结果惨败,这招致贞德近乎泼妇般的吼叫,在她看来这是对神灵启示的亵渎。
  然而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贞德推翻了智囊团稳扎稳打的建议,趁英军初战得胜的骄狂之机朝着围城最薄弱的环节发起猛烈进攻,最终迫使英国人四散逃窜。接着法军一鼓作气的攻克了圣罗普、奥古斯丁、托里斯等一连串要塞,解了长达209天的奥尔良之围。需要指出的是,卡佩王朝时期的法国王权较为弱小,地方上拥有较大领地的封建领主甚至会劫掠国王的队伍,奥尔良和巴黎是仅有的两块长期直属于国王的领地,这也是为什么当其他领地纷纷投降英国人时,奥尔良城的抵抗是如此的坚决。
  正因奥尔良守军的顽强抵抗,未曾料到遭受如此猛烈袭击的英军人数就显得捉襟见肘,其统帅更是被法军炮弹击中身亡,从而导致指挥系统不顺畅。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贞德的到来只是起到了打破僵局的作用,但依旧不可否认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敏锐捕捉战机的眼光。
  奥尔良战役之后,贞德率领法军北伐,开始逐渐收复失地。此时,收复法王的另一块直属领地巴黎逐渐登上议程,只是在作风更加尊崇“神性”的贞德看来,率先攻取敌军腹地的兰斯,才是更为正确的选择,毕竟这里是法王加冕的圣地。最终,法军在贞德的率领下先后攻下亚尔若、莫恩、博让西等重镇,并一举收复兰斯,促使查理成功加冕,称为查理七世。
  加冕仪式完成以后,法军内部出现分化,查理七世和大贵族们因军费等问题倾向于议和,而以贞德为首的军队将领则主张立即攻打巴黎。最终,巴黎攻坚战爆发,贞德在仰攻城墙的过程中被弓箭命中,身负重伤。所幸那个时代战甲相当防箭,加之贞德自身拥有超乎寻常的忍耐力,硬生生扛了过去,但法军最终还是决定撤军。
  贞德在巴黎身先士卒、遭受重伤不下火线的行为再度被渲染成为“死而复生”的奇迹。只是随后在前往贡比涅抵挡英格兰和勃艮第人的战役中,贞德独木难支,于是下令全军撤退到贡比涅城中。奈何未等全军退入城中,城门便遭关闭,负责殿后的贞德和后卫部队均被勃垦地第人俘获。当时贡比涅城中的贵族究竟是惧怕于掩尾杀来的英国人,还是刻意想要将贞德置于死地,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被俘之后的贞德很快被英国人重金买走,并以宗教裁决的方式将她处死。
  贞德之死激起了法国民愤,同时勃垦第也重新与法国联合,并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后,逐渐收复了除加莱港以外的全部领土。战后,法国王室和宗教对贞德进行平反,赋予其法兰西英雄的美誉。至于战败的英国,同样对贞德极尽吹捧,反而刻意削弱英国在百年战争其他时候的惨败,营造出“法国在百年战争中全凭贞德一人”的印象。此后,包括莎士比亚、伏尔泰等人,皆以贞德为题材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圣女贞德也因此化身成为西方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