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工业革命 > 拿破仑为何能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加冕称帝?
2019-11-22

拿破仑为何能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加冕称帝?

法国是欧洲乃至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国家,如今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西罗马崩溃后,法兰克王国成立,并逐渐发展成为帝国。后来法兰克分裂,其中西法兰克便是法国的前身。从中世纪末期开始,法国逐渐成为欧洲大国之一,并于17~18世纪路易十四时达到君主制鼎盛时期。然而,若论法国对世界最大的影响,当属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18世纪下半叶,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相继爆发,被并称为深远影响世界的“18世纪双元革命”。其中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彻底搅动了整个欧洲的地缘局势,引发周边大国联手干涉。在此背景之下,拿破仑迅速崛起,率领法军打赢了五十余场大型战役,沉重打击了欧洲君主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执政期间不仅将战火扩张到欧洲其他地区,更将启蒙运动和民族思想广泛传播出去了。
拿破仑时代是法国在世纪进入近代以来最辉煌的时期,创造了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那么拿破仑帝国是如何崛起,又为何迅速倾覆的呢?

“科西嘉怪物”的没落出身

拿破仑·波拿巴于1769年出生于科西嘉岛,此时这个岛才刚刚被热那亚共和国“卖给”法国(因遭受科西嘉共和国冲击,热那亚人根基不稳,故而将其转交给法国),没有人能够想到这座小小的岛屿将率领法国登顶巅峰、创造辉煌的荣耀。不过,拿破仑的出身并不高贵,其家族只是科西嘉岛地方上的一个没落贵族。后来他到法国本土就读军校时,就曾因为着装寒碜、口音过重而遭到嘲笑。
入伍从戎之后,拿破仑很快就遭遇到了一场政治风暴。原来,此时的法国正处于大革命当中,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如同走马灯般地相继上台,并频繁地拿起屠刀,玩起了党同伐异的把戏。此时的拿破仑因与雅各宾派领导人罗伯斯庇尔存在牵连,遭到了热月党人的打压,乃至遭受到了牢狱之灾。出狱之后,拿破仑穷困潦倒、颇为失意,甚至无法负担起咖啡茶水钱。早年间的挫折铸就了拿破仑百折不挠的精神,混乱的法国局势则孕育着新的机遇。

跌宕起伏的大风暴

法国大革命爆发没多久,就遭到了周边大国,尤其是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干预。路易十六被推送断头台之后,这种情况越演越烈。可以说法国大革命在很迅速地消灭了国内王党势力之后,旋即陷入漫长的对外战争之中。在各类大小战役中,瓦尔米之战显得非常重要。它并不是一场大战,但却是当时欧洲局势变化的分水岭。
在这场战役中,身穿粗布长裤、刚拿起枪不久的“无套裤汉”军队(因被贵族蔑称为“无套裤汉”或“长裤汉”而得名)成功顶住了普奥联军的进攻,并取得了胜利。这一方面震慑了敌军,另一方面极大地鼓舞了法国人的士气。以此为分界线,法国革命战争逐渐从以对付外来武装干涉、侧重于防御的特征逐渐演变为对外扩张的态势。
法国之所以自瓦尔米战役胜利之后逐渐热衷于对外征讨,是因为在当时的法国革命者心目中,输出启蒙思想和革命理念是一件颇具使命感的事情。为此,他们不断对外征服,并建立了一系列“法国模式”的共和国,依附于法国的羽翼之下。在这一连串的征伐战争中,拿破仑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策略思维,逐渐崭露头角,其个人威望越来越高,逐渐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的人民英雄。

众望所归的雾月政变

伴随着法国革命战争特征的转变,欧洲反法同盟逐渐形成、国内王党势力也在逐渐增强。1799年8月,出征在外的拿破仑突然返回国内,并于10月回到巴黎被民众视为“救星”。11月9日,拿破仑在众多支持者的簇拥之下发动了雾月政变,结束了大革命以来政权频繁更迭的恐怖局面,并出任第一共和国执政官之职(先将临时执政改为第一执政,尔后又变更为终身执政),颇有当年英国护国主克伦威尔的风范。
不过拿破仑并不是克伦威尔,后者虽然长期实行清教徒专制统治,却从未考虑过建立新的王朝。但是处于大革命风暴眼中的法国,其所面临的危局要比17世纪中期的英国复杂的多。当时旧制度旧王朝(即波旁王朝君主制)的党徒还在勾结内外势力企图复辟,这就注定需要一个铁腕强人确保法国内部的稳定、整合尽可能多的资源。议会制度虽然在英国已经被证明是一种长期、高效的权力运转模式,但却需要长时间对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才能避免陷入各局部利益集团相互掣肘的泥潭,法国当时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最终,奇异的一幕出现了,因反对专制而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却逐渐孕育出了一个帝国。事实上,不论是战场上的功勋还是担任执政官后的政绩,拿破仑确实有足够的资本称帝。然而最让人震惊的并不是拿破仑皇袍加身这件事本身,而是法兰西在是否该设立法国人皇帝这一公民投票中的表现。拿破仑如愿获得压倒性优势的多数,这让许多以启蒙思想继承者自诩的革命元老感到极为震撼。
不过,如果我们了解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即饥荒和税赋繁重,就能够理解当时法国民众的普遍想法了。在他们看来,波旁王朝和贵族教士阶层不给自己活路,那么大家自然愿意在启蒙思想者的指引下推翻所谓的“暴君”。但经历了数次政局动荡,尤其是雅各宾派在巴黎等地的残暴屠戮之后,希望稳定和维护现有成果的呼声自然就日渐尘嚣了。而拿破仑恰恰既能够稳定局势,又有充足的实力保护现有成果。既然如此,普通民众又岂会在意选择何种政体呢。

从反对专制到皇袍加身

登顶法国权力巅峰之时,拿破仑也仅仅30来岁,可谓英姿勃勃、年轻有为。虽然出身行伍、缺少足够的治国经验,但怀有长远政治抱负的他却很清楚巩固权力、维护法国生活秩序的稳定、确保法国在欧陆军事以及外交优势的重要性。要想巩固权力,完成对政治机构和社会经济的重建,就必须一方面“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充实法国的社会秩序枝干,另一方面“科教兴国”重振文化教育事业,从长远确保法国的优势。如今法国最顶尖的几所大学,几乎都是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时期兴办的。
由于能够知人善任、选贤举能,拿破仑内政方面在确保秩序稳定的前提下做出了许多制度创新,以至于英国史学家罗斯因而对他赞誉有加,称其内政才能不亚于军事方面。不过,拿破仑帝国为了确保帝制模式的延续,对旧贵族阶层做出了妥协,建立的是一套完全以个人专权为特征的制度,重新回到了旧秩序下的法国,不利于适应新的时代。更为重要的是,此时法兰西帝国的强盛仅仅依托于拿破仑个人,或者确切地说是依托于他的军事才能。如若法国在军事层面出现失利,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四面楚歌的帝国

当法军四处扩张、征战四方之时,却也是由盛转衰的开端。一方面急剧膨胀的拿破仑帝国将英、奥、俄等国完全挤压在了一起,这导致反法同盟虽然屡次被打败,却又数次重新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法国的扩张欲望源于对革命启蒙思想的传播使命感,可恰恰是这些革命理念唤醒了欧陆大部分民族的自决意识,进而成为法兰西帝国的反对者。最终法国在经历了特拉法尔加海战(英国由此完全掌控世界海上霸权)、错攻沙俄、莱比锡战役(遭到萨克森背叛)等一系列挫败之后,元气大伤。此后拿破仑虽然发挥了极大的军事和战术才能,接连在尚波贝尔、蒙米赖、夏托蒂埃、沃尚等地击败反法联军,却因联军攻占了巴黎而于事无补。
穷途末路之下,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1814年4月13日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随后他被安排前往厄尔巴岛,临行前拿破仑获准在枫丹白露宫前与始终忠心于他的近卫军告别。在厄尔巴岛上,拿破仑保留了“皇帝”称号,当然领土只局限于岛上。这个岛位于他的家乡科西嘉岛与意大利半岛之间,如此温情的安排与反法同盟内部亲革命人士(战争后期,许多反对拿破仑的人都是支持革命理念的人)和英国等现实主义外交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即便如此,拿破仑在前往厄尔巴岛的路上依然险些被暗杀,他的妻子和儿子也在奥地利被软禁起来了,甚至有传闻说拿破仑将被再度转移流放到大西洋的小岛上。迫不得已,拿破仑逃了出来,并于1815年3月登陆法国,复辟的波旁王朝派出大量军队,奈何士兵和文武大臣们纷纷倒戈,余威震动法兰西。
拿破仑重新登顶法国权力顶峰,百日王朝开始。然而由于此前法国军事实力的严重损耗,此时的法国只有28万4千人,英国却再度组织起反法同盟,拥有70万之众。双方实力悬殊过大,绝不是仅凭拿破仑军事指挥才华所能弥补的。滑铁卢战败后,拿破仑拒绝了发动人民抗战的提议,属于他的时代结束了。
综上所述,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是近代法兰西的高光时刻,它从一开始就面临内部王党势力和外国干预势力的威胁,在频繁政权更迭的混乱中艰难前行。瓦尔米战役后,法国由守转攻,拿破仑因战功卓著获得巨大威望,并发动雾月政变掌控局势。在民众的簇拥之下,拿破仑黄皇袍加身,虽然取得了一系列内政成绩,却因专权弊政和持续对外扩张而隐患重重。当军事领域出现失利之后,拿破仑帝国瞬间倾覆。
拿破仑的失败对欧洲乃至世界地缘格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战后维也纳体系的建立,确定了大英帝国世界霸主地位,全球进入不列颠治世时期。与此同时,随着战争后期俄军的西进欧洲,沙俄俨然以“欧洲宪兵”自居,并与英国在亚欧大陆上展开了百年“英俄大博弈”。另外,随着拿破仑战争传播到欧洲各地的革命理念和启蒙思想在随后的三十年间不断生根发芽,并于1848年欧洲革命浪潮中达到了顶点,沉重打击了欧洲君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