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日本近代 > 深度分析日本明治维新的前因后果
2020-05-25

深度分析日本明治维新的前因后果

作为日本近代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明治维新不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使之摆脱了民族危机、促使其国力迅速碰,同时也彻底打破了东亚地区数千年来的传统秩序格局。当时在众多推行改革的亚洲国家之中,日本堪称最彻底、最成功的典范,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明治维新的成功离不开倒幕运动的支持。当时,日本的倒幕派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最终迫使当政的德川幕府最终投降,并且“大政奉还”。所以许多人想当然的就认为明治维新及其后续诸颁布的诸多政策都是获得明治天皇应允的,这其中就包括1871年废藩置县、1885年实施内阁制、1889年二元君主制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日本明治维新是在内部社会结构裂变、外部世界新因素注入的大背景下,多方博弈之后的结果。本文就让我们从幕府统治末期的日本社会结构开始分析,梳理明治维新的演化逻辑。

闭关锁国:等级森严的幕府统治

  由于日本狭小的岛屿地形环境,以及多山、多雨的气候,导致岛上居民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时刻面临生存危机。加之日本长期受到中华大陆文明的影响,在野蛮尚武的基础之上演化出了一套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以及森严的风险等级制度,以此来对抗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维持社会稳定。在此背景之下,社会不同等级的职业也是世袭的,农民世代耕种、武士只能从军,贵族领主的权力也都源于自己的祖辈、而非天皇。不仅如此,天皇并没有对将军大名武士的罢免权,缺乏对贵族领主们的有效制约。长此以往,势力强大的将军大名就不再听命于天皇,从而导致“天皇无实权、国家无中心”的情况出现。
  世袭的封建领主们在日本不大的版图中你方唱罢我称雄,不断的上演循环纷争、权力更迭的戏码,对社会制度的改变却显得微乎其微。不仅如此,相较于皇权时期的中国,日本领主之间的争霸并未造成人口的大规模损失。这是由于战争在当时的日本是贵族统治阶层的特权,只有武士才有资格从军上战场,而武士本身是拥有长期俸禄的,故而并不存在战时大量征兵征粮的情况出现。公元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向中华唐朝学习的时候,其人口大约500万,而到了战国时代末期的17世纪,人口已经超过了2900万,在一千年时间里翻了六倍。可是也正是此时,西班牙人却已经将原产于美洲的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传至全世界,引入到了日本。这样一来,众多的人口不仅没有造成社会动荡,反而就连吃不起大米的庶民也有足够的粮食了。
  前面提及,在恶劣环境之下,由于庶民的生活非常困苦,故而个人生存必须依赖于集体,并遵循等级制度和自己身份为所属集体效力。等级制度确保了日本民众能够各就其位、各安其分,虽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在生存压力面前人们还是会选择妥协。然而从江户时代开始,在经过了长期对河流水道的长期治理,洪灾不再那么频繁,人们的生存条件大幅度好转,因此开始有了新的诉求。在德川幕府(江户时代)统治的260多年,人口又增加到了4240万,这促使工商业逐渐兴盛起来,并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只是在日本传统的森严等级制度下,新兴工商业阶层并不能获得与其力量相配的社会地位,德川幕府为了防止工商业进一步壮大对社会结构的颠覆,亦是对西班牙传教士势力的敌视,最终决定闭关锁国。
  当然,鉴于日本海洋文明的特征,以及历史上长期对外部世界力量的忌惮,德川幕府高层在闭关锁国以后并非对外界不闻不问,还是会定期派出船只以官方名义外出经商并记录世界见闻,同时德川幕府也要求来长崎的商船汇报世界信息。毕竟,历史上的日本曾经多次被中华大陆文明击败,元朝初期更是险遭灭国。从这一点上进行对比,同时期的清朝由于长期内陆文化以及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从上到下都失去了对外界应有的灵敏性。

社会变革:新兴工商业对传统秩序的冲击

  作为传统等级制度的中坚力量,武士阶层是贵族领主对民众执行统治的工具,但是由于世袭制度的存在,武士内部的等级同样是世代承袭的,只有在战争等少数情况下才会出现晋升通道。在武士阶层内部,诸如旗本武士、御家人武士等高级武士的俸禄十分丰厚,但人数最多的依然是地位低下的足轻武士,俸禄非常微薄。另外,由于武士的俸禄就是大米,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的背景之下,德川幕府时期的大米价值已经大不如前了。这种情况甚至导致许多底层武士干脆放弃武士身份,投身到粮食生产或者工商业当中去了。最终,在日本出现了两个非常独特的阶层,其中一个是社会地位很高、可以随意诛杀庶民、但生活贫寒的下层武士,另一个则是通过经营工商业锦衣玉食、但随时会被武士无理由斩杀的商人。前者有地位而无财富,后者有财富而无地位,于是在这两个阶层之间出现了许多联姻现象,以此来完成武士脱贫、富商获得保护的需求。
  不过,选择与富商联姻的底层武士通常会遭到社会的歧视,他们因此对自己所属的大名、将军更加嫉恨和不满,毕竟这是上层贵族作出的等级规定;而对于新兴的工商业者来说,贵族特权同样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所以后来的明治政府就是在这些中下级武士和资产产阶级商人建立起来的。不过,同样由于贵族官职世袭原因,幕府的统治也并不牢固。即便德川幕府颁布了锁国令,但是日本西南各藩国私下里依然与外国通商交流并逐渐发展壮大,西南各藩也因此成为新兴工商业阶层力量最为强大的地方。不过,作为等级制度的既得利益者,西南藩国后来之所以参与倒幕运动,并不是为了支持新兴工商业者或者是提拔底层武士,他们仅仅是秉承着“幕府轮流坐”的想法,释放自己对权力的渴望罢了。
  和西南各藩国领主的想法相似,长期被架空成为国家吉祥物的日本天皇,同样不会放弃任何造反的可能。底层武士阶层、新兴工商业阶层、西南强藩以及天皇,这些势力的存在本就说明了德川幕府统治根基的脆弱,不同阶层之间、不同势力之间的矛盾早已经积蓄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仅仅需要一个简单的导火索,便足以引爆整个日本。而这个导火索在1853年终于来临了,这一年的7月8日,美国东印度舰队为了开辟一处供给港口,驾驶四艘军舰强行进入了东京湾,因其中两艘使用的是蒸汽动力,船上冒着滚滚的黑烟,因而又被称作“黑船扣关事件”。

倒幕运动:尊王攘夷和大政奉还

  在美国军舰到来之前,德川幕府就已经获悉外界的一些变化,但是当传闻中的现代化文明具现化的出现在眼前之时,其中的震撼和威慑效应还是非常明显的。于是当次年美国舰队司令佩里率领七艘战舰再次来到日本时,幕府压根就没有抵抗,而是直接答应通商开国。双方签署了以《日美亲善条约》(也称《神奈川条约》)为首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美国商人因此获得了治外法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诸多超规格待遇,几乎以零关税的方式向日本 倾销商品。很快,西方各国纷纷效仿美国,日本自己的工商业遭受重挫,黄金外流、通货紧缩、经济凋敝,民生急剧恶化。
  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之下,日本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加之社会当中本来就积存的怨气,导致与外国签署通商条约的德川幕府成为众矢之的。毕竟在日本人看来,幕府将军本就是征夷大将军,现在夷人来了,不仅未能抵抗,将军反而给夷人当奴才,幕府将军的合法性也就不复存在了。于是以天皇、西南四强藩以及底层武士和新兴工商业者为主的倒幕派组建新政府,掀起了倒幕运动,并迅速从初期的互派忍者刺杀对方发展成为全面内战。由于战争爆发于1868年戊辰年,因而又被称作戊辰战争。很快,倒幕派军队凭借对现代化军队的熟练运用,在经历了鸟羽伏见之战、江户开城、会津战役、箱馆战争之后,将幕府军队打的节节败退,最终迫使德川幕府末代将军德川庆喜投降,接受大政奉还。
  倒幕战争前后仅仅10个月,日本的封建幕府时代便宣告结束了。但也正是在日本尊王攘夷的过程中,新兴资产阶级商人(如涩泽荣一)和下层武士(如坂本龙马)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工业文明力量是日本这样不统一的封建国家无法抗衡的。战争之前,新政府也曾为了完成“攘夷”的目标而与西方军队展开过几场较量,均以惨败告终。所以在倒幕派内部,逐渐出现了开明派和尊王派势力的大分裂。简单阐述一下,就是原先以底层武士、新兴工商业阶层为主的开明派主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变法,以西南强藩为代表的尊王派则希望建立新的幕府武士政权,或者追随天皇成为朝廷要员。如今,双方之间的矛盾日益剧烈,并最终演化成为新的内战。

西南战争:保守武士势力的反扑

  明治维新以后的新政府,其中的开明派非常清楚的认识到长期被架空的天皇无法强有力的统领整个日本,所以开始推行废藩置县政策。政府给予大名武士一次性十几年的俸禄,要求他们交出自己的土地和人口,完成了中华文明秦代就已经实现了的“废分封、置郡县”政策。不仅如此,在新的政策之下,原先各个藩国之间的流动限制也被打破,天皇、将军、武士、庶民一律平等,不再划分特权。至于天皇的权力,同样在后来的政策调整中被作出了限制。只不过,由于特权的废除、土地和人口的失去,导致大量原先的贵族武士心生不满,其中许多人虽然获得了巨额的赎金,却因不善于经营而纷纷破产,变成了赤贫。同时,削藩政策让西南强藩并未享有传统战胜方的战争红利,反而要和战败的藩国一样接受削藩的命运。面对新政府这种卸磨杀驴的做法,原萨摩藩藩主西乡隆盛极力鼓吹“征韩论”,妄图用征伐朝鲜的方式解决日本内部武士问题。
  然而,鉴于变法政策推行不久,日本的国力尚未完全崛起,所以开明派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否决了西乡隆盛的提议。最终西乡隆盛与新政府彻底决裂,在曾经自己的萨摩藩(当时的鹿儿岛县)发动叛乱。许多因新政府颁布《废刀令》收回所有武士的武器,导致西南很多武士加入了西乡隆盛,并很快集结起5万多武士开始对抗政府军。只是,依旧秉承武士传统的萨摩军在面对能够调动全国力量的政府军时,萨摩军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这场由西南武士发起的叛乱被称为西南战争,平定叛乱之后的日本才算是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完成了统一。

跻身列强:学习西方,富国强兵

  自成立以来,明治政府在处理国内矛盾之余,多次派高官组成上百人的考察团赴西方各国学习,1871年政府派出岩仓使团一次考察了西方12国,旅行费用是当年日本GDP的2%。此行之后,明治政府被西方文明的发达所震惊,回来之后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工业化运动。政府出钱创办新式企业,引入西方先进技术,接管幕府和各藩的工矿企业,然后加以改造和扩充,在全国大规模兴建铁路、航运、邮政、电报和电话系统等基础设施。当国家将各个工厂经营有起色之后,以极低的价格卖给大商人经营。价格是象征性的,相当于白送,让类似三菱、本田、三井、川崎这些民间小作坊迅速变成大工厂,也就是国家出钱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原来要经历几百年的资本原始积累,这便是“殖产兴业”政策。
  为鼓励农民进入工厂,消除对机器轰鸣的恐惧,明治政府下令所有高官妻女都要进入工厂操作机器,为全民起表率作用。在文化上也提出开明文化、脱亚入欧,奖励人们用西洋建筑、剃发、洋装、 洋食等。日本民众也是放下了固有的米饭至上的观念开始吃肉,打破了很多传统禁忌。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国力明显增强,当时的日本一片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但是如此迅速的改革不可能是彻底的,繁荣的背后同样隐藏着巨大的隐患。政府的建立同样对封建武士势力有一定的妥协,毕竟最初的政府没有兵力。于是在军队的建立上,陆军、海军的权力都是之前封建领主直接转化而来,领导军队的不是文官而是武将,这些武将又运用自己的军权进入明治政府的内阁,随后逐渐控制了政府。最终,当开明派人物逐渐退出政治舞台以后,日本的野蛮尚武和噬土性成为其对外交流的主要特性,政治逐渐陷于僵化,并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综上所述,日本明治维新前夕,德川幕府的统治根基就已经非常脆弱。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底层贫寒的武士阶层与新兴工商业阶层对旧制度都非常不满,加上私底下通商而强大起来的西南强藩和天皇对幕府权力的窥视,最终在“黑船扣关事件”之后彻底整合在了一起,掀起了席卷全日本的倒幕运动。然而,当末代幕府大政奉还,“尊王”的目的已经达到之后,倒幕派内部出现意见分化。最终坚持武士特权的既得利益者在西南地区掀起叛乱,被以开明派为主的新政府彻底镇压。伴随着废藩置县、殖产兴业、君主立宪等政策的推行,日本逐渐走上了学习西方、富国强兵的道路。然而,如此迅速的变法势必需要对保守势力作出妥协,许多支持倒幕和学习西方的封建领主逐渐转化成为陆、海军武将,并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运用军权进入内阁,最后控制了政府,从而陷入了另一场毁天灭地的灾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