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清朝历史 > 嘉庆为何敢于对权臣和珅动手?
2019-07-02

嘉庆为何敢于对权臣和珅动手?

     和珅是清朝中期权臣,因其深受乾隆皇帝的宠信,一时间权倾朝野。作为满洲正红旗的他,初为官时就十分精明强干,通过李侍尧案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一跃成为朝中第一大红人。
      他先后任职三等侍卫、步军统领等多个要职,并在粘杆处、军机处、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等多个部门,还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正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并且和珅还被封一等忠襄公,官拜文华殿大学士。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权臣,在乾隆驾崩之后,却在新皇嘉庆始一上台就被赐死而毫无还手之力,这是为什么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明清时期的皇权制度背景说起。

明清君主专制高度集中

      自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以来,中原地区就已经建立了皇权统治秩序。在完善的官僚体系下,皇帝成为国家至高无上的存在。然而在现实层面,维护皇权统治的官员们却不是永远站在皇帝一边的。自汉武帝发动了数十年的对外战争之后,汉朝中央财政枯竭,不得不大肆加征赋税于百姓,穷苦的农民为了生存就只能变卖土地并卖身成为豪族的农奴或佃户。豪族世家阶层由此崛起,并长期把持了东汉、魏晋乃至南北朝时期的朝政。尤其是东晋时期,顶级世家长期把持朝政,流传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到了隋唐之后,科举制度、纸张的普及和中原的数次动乱引发的北人南迁,逐渐摧毁了士族门阀存在的社会基础。知识的普及和新的选官制度引发寒门崛起,百姓中出现了能够读书识字之人,并被吸纳到朝廷官僚体系当中去了。这些毫无家庭和社会根基的士人,因此成为皇帝维护皇权统治最为可靠的帮手。到了明清时期,这一趋势已经逐渐完成。明朝时期,皇权制度完备,整个朝臣都代表了皇权势力,反而皇帝个人的权力遭到了皇权制度的束缚。正因如此,明朝皇帝常常重用身边亲近的宦官掌控朝政,以压制皇权制度对自身的约束。
      虽然明朝皇帝经常任命宦官掌权,然而明朝的宦官权力本身源于皇帝个人,故而当崇祯皇帝一纸诏令来到之后,曾经的“九千岁”魏忠贤也就走到生命的尽头,无法做出半点反抗。到了清朝,皇帝个人权力与皇权制度之间的冲突依旧存在,然而清朝在入关前就已经形成了八旗制度和包衣奴才可供皇帝调遣驱使,并不需要分享权力给宦官,故而皇帝个人的权威更甚明朝。

和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权臣

      正是因为明清两代高度集权的君主专政制度,和珅也就无法成为传统意义上的权臣了。此前历史上的历代权臣,诸如霍光、董卓、曹操、司马昭、桓温、王敦、宇文泰等人,或其本身就是士族门阀子弟,背后拥有庞大的世家集团的支持,可以调动巨大的社会资源和政治资源供其驱使;或者就是崛起于一方的豪强军阀,获得财阀资助,掌管着可以驾驭天下的雄兵。相较于他们而言,和珅一无所有。
      和珅的身份资本是满洲正红旗,然而这也就代表着他所在的阶层天然的受制于清朝皇帝的节制,八旗势力无法成为他权倾朝野的助力。真正促使他肆无忌惮的结党营私、大肆敛财的根本原因,源于皇帝个人对他的宠信。和珅行使的权力从本质上依旧属于皇权的范畴,需要依附于皇帝个人权力之上。正因如此,和珅的伎俩也只能是在乾隆耳旁煽风点火,以求能够影响皇帝的观点,往自己所需要的方向引导。

嘉庆能够忍辱负重

      清朝时期的权力游戏规则,和珅心里十分清楚。他非常明白一旦乾隆驾崩,那么自己的地位也必将陷入危险的境地。所以他不仅极力的限制嘉庆培养自己的亲信党羽,同时也将自己的党羽安插在嘉庆身旁,暗中监视嘉庆的一举一动。
      身为皇帝的嘉庆同样明白自己处在一种什么样的规则之中,当时嘉庆虽为皇帝,然而整个清朝最高的权力所有者依旧被身为太上皇的乾隆所把持着。只要乾隆还在世一天,嘉庆就不能对和珅下手,否则和珅就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左右乾隆对嘉庆的旨意。弄得不好,嘉庆还有可能在剪除和珅的过程中失去帝位。于是嘉庆皇帝学会了韬光养晦,在政治上不论遇到任何问题都交由和珅打理,如若遇到有人上书弹劾和珅,更会当着旁人的面大肆训斥。时间久了,和珅也就开始信任嘉庆,渐渐的放下了防备之心。等到乾隆驾崩之后,忍辱负重了四年的嘉庆迅速出击,一方面联系自己的老师朱珪进京协助主政,另一方面则架空和珅并派遣侍卫前去捉拿。此后不久,和珅在狱中被赐自尽。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清朝高度集权的君主专政制度,决定了皇帝个人权力对朝局的决定性影响。这也导致和珅相较于历史上的其他权臣,在与皇帝的对抗中天然的处于劣势。因此当嘉庆亲政之后,和珅的败亡也就显得十分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