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战国时期 > 颜斶为何对齐宣王说士人比君王尊贵
2020-04-19

颜斶为何对齐宣王说士人比君王尊贵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斶。齐宣王慕名他久矣,于是就把他召进宫来。然而,颜斶似乎浑然未将齐王放在眼里,就这么随随便便的走进宫内,来到殿前之后却又止步不前了。
  齐宣王很奇怪颜斶的行为,于是就呼唤他来到身前。怎料想颜斶还是一步未动,反而漫不经心的呼唤齐王到自己身前。宣王听后很不高兴,认为颜斶对自己非常失礼。左右大臣们也对颜斶目无君主的言语感到不满,怒叱他违背君臣礼节。颜斶听罢,回复齐王认为如果自己主动上前便是趋炎附势,反之则是齐王礼贤下士。既然如此, 与其让我背负恶名,倒不如为君上博得一个礼贤下士的美誉。
  显然,齐宣王并未被这番辩辞说服,他怒容满面的质问颜斶,究竟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对此颜斶毫不犹豫的回答,他认为士尊贵而王不尊贵,并以当初秦国进攻齐国时的一则旧事举例。原来当年秦军攻打齐国的时候,秦王曾下过两道命令,一道是“'有敢去柳下季陇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另一道则是对时任齐王人头的悬赏令。由此可见,或者的君王还不如死去的名士有价值。
  左右眼见齐宣王脸色不佳,纷纷出言解围,认为齐王坐拥千乘之国、宫中伫立千石大钟,四海人才汇聚、八方诸侯涉威,国家富足无比。至于所谓的高义之士却往往是布衣出身,多居于穷乡僻壤之处,称之为匹夫亦不为过,所以士的地位是低贱的。颜斶闻言,不以为然,并以尧、舜、禹、汤、周文王等历代先贤的典故,点出尊贵的本质在于察纳雅言、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心怀天下。
  此言一出,齐宣王豁然开朗,他赶紧认错致歉,并欲拜见颜斶为自己的先生,,以备问策。然而出将入相绝非颜斶这等名士的本意,他为保持本心,拜谢齐王后辞行而去,并留下了“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的千古名句。从此,“安步当车”便被人用以形容从容缓慢的行走,甚至引申为安守贫贱生活的意思了。那么问题来了,颜斶的一系列言行和列举显然是冲撞了君主的威仪,齐宣王为何最终服软,并主动降低姿态尊其为先生呢?
  事实上,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中原经济水平和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铁器(生产工具)和竹简(知识载体)的普及,底层百姓中开始出现部分脱产者,并各自习得所长,从此“士”阶层逐渐崛起。与此同时,诸侯和卿大夫阶层势力不断做大,一方面魏、齐、秦、韩等诸侯相继称王,另一方面各诸侯国内部的卿族势力不断壮大(包括鲁国三桓、晋国六卿、齐国田氏等),礼崩乐坏趋势明显。为此,包括齐王在内的众多诸侯,既需要广纳贤才、富国强兵以图谋称霸和扩张,同时也需要大肆提拔底层出身的“士”人阶层,从而形成对卿族贵族的牵制。作为田齐(春秋时期末年,田氏代齐)君主的齐宣王显然很清楚这个道理,这也是他虽贵为一国之君,却依旧广招贤才、礼贤下士的根本原因。
  既然诸侯国君对士人的敬重是利益使然,并且君王已经成为战国时期天下各国的实际控制者,那么不可避免的倾向于君臣王道,这也是“颜斶齐王各命前”的直接原因。正因如此,当颜斶以“为齐王博得礼贤下士的美誉”、“活王之头不如死士之墓”时,宣王面露愠色。然而当颜斶从布衣之士延伸至上古先贤时,其将对士人的尊重与“心怀天下”挂在了一起,而争霸天下恰是当时各路诸侯最心心念念的事情。正是因为齐宣王从颜斶的言语中听出了王霸之业的对策,才会放低姿态、主动认错。
  不过,相较于颜斶举例的历代先贤,齐宣王显然并未做到如此境界。他于前314年趁燕王哙禅位子之引发内乱之际出兵燕国,本来赢得了燕国百姓的迎接,却因齐军肆虐、陷燕国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终列国联合赶了出去。更为重要的是,滥竽充数恰是齐宣王时期的故事,要知道当时天下能聚集起三百吹竽乐师共同吹奏的恐怕也只有齐国了。由此可见齐宣王的场面之大,是他国君王难以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