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斯大林时期 > 德国为何会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失败?
2019-04-21

德国为何会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失败?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苏德战场上重要的战役,这场战役于太平洋战场上的中途岛海战、北非战场上的阿拉曼战役一道构成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反法西斯同盟自此转守为攻,逐步占据了战略主动权。
      二战之中的苏德战争,进攻苏联的有400万德军精锐,外加60万仆从国军队和攻入苏联腹地后策反的波罗的海和乌克兰等地的伪军,可谓声势滔天了。当时的德军在欧洲大陆所向披靡、势头正盛,曾在一战中大展头角的波兰、号称欧洲陆军第一的法国均折戟于德军的锋芒之下,苏军初期面对素质优秀的德国军队同样惨败撤退。可就是这样一支强师劲旅,却为何没能拿下斯大林格勒,并在战役中遭到了沉重的损失呢?
      很多人说,斯大林格勒更多具有象征意义,德军为了围困此地,放弃了闪击战的优势,最终被苏军拖入阵地战的泥潭,无法发挥其独特的作战优势,并最终被信念坚定的苏军消耗拖垮。这种观点只是在战术层面分析了德军战败的一个因素,但如若纵观欧洲战场全局,我们就会发现希特勒有攻打斯大林格勒城市的必然诉求。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的一个突出部分,河道流经这里后开始拐弯,向东流入里海。这里是南方高加索的石油和煤炭等燃料资源向北输送的必经之路,同样是拱卫莫斯科的南方重镇。
      1942年的德军,在苏德战场上有两个主要战略目标。一个是抢占高加索南北的苏联能源基地,为德国开辟新的战争机器燃料源地。另外一个便是威胁莫斯科,打击整个苏联境内的抵抗中枢。也就是说,不管要优先达到南线和北线的哪一个战略目标,都必须要攻克斯大林格勒,毕竟斯大林格勒的苏军能够同时威胁到南北两线的德国集团军侧翼。
      凭借高效的机动性作战、优秀的士卒素质,德军在集中优势兵力之后,十分顺利的进军到斯大林格勒城下。然而当进入到城区之中后,战场的性质发生了变化。阵地战随之转化为巷战,苏军的游击作战技巧得以充分发挥,而德军的高效协调能力却无法有效施展,双方被拉到同一水平作战,而苏军身处主场。
      从表面来看,德军攻入了苏控区,双方虽然陷入了犬牙交错的拉锯巷战之中,但德国依然占据战略上的优势。然而实际上斯大林格勒战役,自始至终德军都处于一种被陷入泥潭的局势之中。不同于先前德军占领的基辅、斯莫尔棱斯克等城市,在攻占那些城市时,德军首先切断了守军与外界的人员、物资装备等联络,然而通过围城乏敌之策,一举攻占整个城市。而斯大林格勒从未没德军完全包围,守城苏军始终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补给支援,与外界的交流始终通畅。
      由于种种条件制约,德军未能对斯大林格勒形成合围,这导致双方实际上成了以城市为战场的对垒作战。此时的德军虽然具备坦克等重武器的优势,但当时的德军坦克主要是小口径火炮,并不足以对城市建筑物形成大规模毁坏,而专门针对城市巷战研发的150毫米火炮“灰熊”突击炮实际上是德军总结此战失利之后的产物。换言之,苏德两军在城市环境下的军备差距和兵员素质差距均被大幅度缩小。
      当冬季的到来,对资源的消耗进一步提高时,苏军反攻的时刻来临了。苏军抓住机会,一举将攻打斯大林格勒的德军歼灭,严重削减了德军在整个战场上的有生力量,为整个苏德战场的战略反攻撕开了一个口子。
      综上所述,德军没能攻下斯大林格勒并不是因为其战略层面的失误,更多的是其战术使用不得当造成的。然而德军之所以未能提前完成对斯大林格勒的严密包围,其根本原因还是实力不允许造成的。
      经历了1941年冬季攻势的损失后,德军的兵力优势已经开始逐步下降,这让需要同时完成对苏军中枢和高加索能源基地进行推进的德军来说,捉襟见肘。即便希特勒最终下定决心集中兵力优先发起南线攻势,依旧无法占据绝对兵力优势。因此即便成功占据了斯大林格勒,德军也难以进一步应付接下来的苏军反攻。面对苏联广阔的战略纵深和冬季严寒,德国从一开始就必败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