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城邦希腊史 > 梳理希腊城邦时代伯罗奔尼撒战争不同阶段的特征
2020-01-01

梳理希腊城邦时代伯罗奔尼撒战争不同阶段的特征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波希战争之后,希腊诸城邦之间发生在爱琴海及其周边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它是以雅典为一方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另一方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的对峙和冲突,几乎涵盖了整个古希腊语地区,堪称古代东地中海地区的“全面战争”。
 
      通常意义来说,人们将战争的时间跨度确立为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04年的27年间,然而这只是双方的第二次冲突。事实上,在波希战争接近尾声,尚未签署《卡里阿斯和约》之时,希腊城邦之间的冲突就已经愈演愈烈了。本文就让我们一起梳理一番,详细了解这场对古希腊带来了前所未有破坏、导致希腊文明由盛转衰的战争的发展脉络。

提洛同盟与雅典帝国崛起

      提洛同盟成立于公元前478年,彼时正值波斯帝国第三次远征希腊,并于海陆皆遭受沉重打击之时。当时以雅典为首的一些城邦结成了经贸、军事同盟,并将金库设置在爱琴海中部的提洛岛,故而称之为“提洛同盟”。与之相比,雅典的传统地缘竞争对手斯巴达所组建的伯罗奔尼撒同盟成立的时间更为久远。约公元前530年,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大多数城邦就已经参加了同盟,并明确了斯巴达享有召集全体成员国会议的特权。然而由于在波希战争中,雅典出力最大(先后参加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海战、普拉提亚战役和米卡勒海战),故而其所领导的海洋同盟势头渐涨。
      公元前460年左右,以雅典舰队为首的提洛同盟海军已经占据了爱琴海的绝对优势,并将小亚细亚半岛西侧的爱奥尼亚人城邦重新剥离出波斯帝国的版图。然而,当雅典意图凭借自己的海上优势,将自身势力进一步扩展至塞浦路斯、腓尼基和埃及时,却被撞的头破血流。最终以雅典为首的希腊联军与波斯人在公元前449年达成和解,双方签署《卡里阿斯和约》并划分了各自区域,形成了新的地缘平衡。
      原本,对于斯巴达来说,有雅典和提洛同盟成为自己与波斯帝国之间的屏障,是一件乐见其成的事情。但是随着双方对峙渐渐进入尾声,以及雅典人将提洛同盟金库迁移至自己城邦之中,一个雅典海上帝国正在逐渐强大起来,并严重威胁到了斯巴达的利益。不同于爱奥尼亚人、爱奥里斯人后裔所建立的海洋商业型城邦,斯巴达等多数伯罗奔尼撒城邦是以多利安人后裔为主的农耕专制型社会。提洛同盟的崛起,势必导致传承自商业文明和航海精神的雅典古风民主制度影响力增加,并威胁斯巴达等专制社会的稳定,双方矛盾伴随着波斯人的退去而日益凸显。

底比斯与斯巴达合击雅典

      由于当时雅典掌握了整个爱琴海地区的制海权和贸易定价权,所以当时的希腊城邦竞相投奔提洛同盟,甚至就连伯罗奔尼撒同盟成员也出现了“朝秦暮楚”的转投行径。米加腊(又译墨伽拉)是位于科林斯地峡(连接伯罗奔尼撒半岛和阿提卡半岛的地理位置)东侧的城邦,是斯巴达的传统势力范围,却也开始追随起雅典人的脚步,这招致斯巴达人的强烈不满。很快,斯巴达人决定北上入侵阿提卡半岛,并与雅典人展开了前后延续15年时间的争斗(也称伯罗奔尼撒战争第一阶段)。不过此时波斯人的余威犹在,双方都不希望自身实力在内斗中受损,故而并没有把战事扩大化。公元前446年,雅典和斯巴达进行了简单磋商之后签署了一份和平条约,双方约定条约时效为30年,米加腊回归伯罗奔尼撒同盟。不过,随着波斯威胁的彻底消散、尤其是雅典帝国的持续,双方的地缘平衡势必再度被打破。
      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雅典和斯巴达两大强邦势必要进行一番龙争虎斗。基于同样的道理,与雅典共处于阿提卡半岛上的底比斯(又译忒拜)同样对雅典的强势耿耿于怀。当年波斯第三次远征希腊半岛,经过温泉关战役之后南下阿提卡半岛,早就态度暧昧的底比斯迅速投靠了波斯,并成为对抗雅典人战事中的坚定盟友。普拉提亚战役结束之后,获胜的希腊联军很快就要对底比斯进行清算,却因斯巴达的阻挠而获得有条件投降的待遇。在斯巴达看来,留下底比斯有利于制衡雅典人在阿提卡半岛上的势力扩张,这显然是高明之举。
      公元前431年,羽翼丰满、重新整合了阿提卡半岛北部维奥蒂亚地区力量的底比斯,率领维奥蒂亚同盟攻克了雅典的铁盟普拉提亚,并翻越半岛中部山脉向雅典本土进发。与此同时,获此良机的斯巴达人显然也不再愿意被和约时效所束缚,伯罗奔尼撒联军开始向北穿越科林斯地峡袭击雅典(这此行动也源于科林斯与雅典围绕前者殖民地的争夺),伯罗奔尼撒战争进入全面爆发阶段(也称第二阶段)。

海权与陆权的僵持

      当年波斯海陆并进入侵希腊半岛,雅典曾凭借丰富的海战经验侵扰敌人后勤线路,并摧毁波斯海军。然而同样的方案并不适用于针对斯巴达人,毕竟从伯罗奔尼撒半岛前往雅典城下的补给线是从陆路运输的,这让雅典人的海上优势大打折扣。为了保护了自己的根基所在,雅典人在自己城池和西南方向的比雷埃夫斯港之间建造了一条长约8公里的甬道,用于保证从海上补给雅典的线路安全,这导致伯罗奔尼撒联军虽然兵临城下,却对雅典无可奈何。
      不过斯巴达人自己的同盟阵营并非铁板一块,底比斯(维奥蒂亚同盟之首)、科林斯(仅次于雅典的希腊海军城邦)等城邦均有自己的想法,更为重要的是斯巴达国内负责耕种的奴隶阶层(即希洛人,又称黑劳士)因为斯巴达军队主力长期在外而蠢蠢欲动。有鉴于此,更因为伯罗奔尼撒海军难以牵制雅典舰队,所以提洛同盟一方利用海军绕行伯罗奔尼撒半岛,并屡屡登陆侵扰伯罗奔尼撒人的城池和农田运作,迫使斯巴达军队每次都无法持久滞留阿提卡半岛。
      为了打破疆域,双方均开始展开外交手段游说周边势力加入自己一方阵营。其中马其顿王国和阿德利希亚王国(由被波斯帝国影响后,进入王政时代的色雷斯人所建立)均认为掌控制海权的雅典能够为自己带来更多利益,所以形成盟友关系。位于希腊半岛中部的诸多城邦,即便因立国之本的不同而出现社会制度的差异,却最终还是因地缘因素,依据现实主义风格选择了自己的盟友。然而战事的焦灼,雅典和斯巴达在僵持十年之后精疲力竭,最终还是决定停战,并签署了《尼西阿斯和约》。双方约定和平时效为50年,并且提洛同盟和伯罗奔尼撒同盟相互交还土地和战俘,重回战前状态。

雅典与斯巴达的远征行动

      既然雅典和斯巴达在战争第一阶段签署的和约没有被遵守,双方必定也不会将《尼西阿斯和约》认真落实下去,甚至从一开始双方就因土地交割问题而龃龉不断。当然,为了恢复元气,两大阵营大体还是维持着脆弱的平衡,只不过大家都知道不必等待50年,希腊半岛就必定战火重燃。将伯罗奔尼撒战争拉进第三阶段的是雅典,这是因为基于商业立国的他们恢复的速度要比斯巴达更快一些。前文提及,不论是马其顿还是色雷斯都更愿意成为雅典人的盟友,然而伯罗奔尼撒同盟也不仅仅只有底比斯的维奥蒂亚同盟这一位伙伴。远在亚平宁半岛南端的西西里岛虽然长期置身事外,并没有做出选边站的举动,却因其是伯罗奔尼撒重要的补给基地而招致雅典人的觊觎。
      由于地处地中海火山地震带的活跃区域,西西里岛上的火山频发,浓厚的火山灰滋养着岛上的土地,促使其成为粮食的重要产地。正因如此,当雅典人再度掀起战火之时,为了防止出现前一阶段的僵持局面,转而利用自身强劲的海军力量,准备远征西西里以切断伯罗奔尼撒诸邦的补给线路。事实上,西西里已经经历了希腊人长达300多年的殖民历史,科林斯正是他们的宗主国,此时岛上最大的城邦叙拉古就是科林斯人的后裔。其实不论是历史渊源、地缘环境还是商贸利益,叙拉古都应该站在伯罗奔尼撒同盟一边,不过商农结合的西西里岛逐渐发展出来了类似雅典公民参政的古风民主形态,这让它在战争前期并不愿意卷入其中。
      然而当雅典公民大会以冒险发财为口号,纠集了数万水手和战士以及额外的辅助人员和志愿者赶赴西西里岛之时,叙拉古不可避免的被推向了斯巴达一方。有鉴于此,一方面斯巴达和科林斯渡海支援叙拉古,另一方面伯罗奔尼撒联军再度北上围困雅典城,并在雅典北部的德凯利亚驻扎下来,频繁的骚扰雅典人在城外的经济生产活动,并阻挠其北方盟友的陆路补给运输。此时的雅典海陆军队主力皆被调往西西里岛,这为斯巴达人长期围困雅典创造了条件(毕竟不用担心伯罗奔尼撒半岛本土被雅典海军骚扰了)。
      相较于斯巴达强劲的陆军实力,雅典军队的陆战经验就显得十分不足。然而不论是西西里鏖战还是雅典城下的战事,都是雅典最不擅长的陆战,海军反而沦为西西里远征军的补给队伍。如此一来,雅典人开始承受越来越大的财政压力,两边的战事却依旧陷入胶着状态。此时如若雅典从西西里撤兵回防,或许可以重新占据战略主动权,奈何古风民主体制下的雅典既然打出了远征发财的口号,这些倾其所有策划战事的人们自然不会允许此时放弃对叙拉古的战事。公元前413年,雅典远征军在粮草断绝的情况下,在海陆两线遭受重创,西西里远征行动以失败而告终。
      远征西西里的失败促使雅典发动举国之力,重新打造一支新的舰队。相应的,斯巴达也已经意识到海权的重要性,并开始向盟友筹资发展海军。然而不论斯巴达怎么发展海军,依然缺乏战胜雅典的信心,为此斯巴达人也开始了自己的远征计划,他们的目标是色雷斯。之所以选择色雷斯,是为了控制达达尼尔海峡,从而扼守住黑海前往爱琴海的贸易线路。彼时,雅典等提洛同盟的主要粮食进口地就是黑海沿岸(准确的说是刻赤海峡两侧平原),控制达达尼尔海峡就能遏制雅典的粮食供给线路。局势的变化促使大量提洛同盟成员脱离同盟,甚至打算与斯巴达人单独议和。不过凭借深厚的海军底蕴,雅典人还是通过两次海战的胜利重新夺回了达达尼尔海峡和爱琴海的控制权,双方再度陷入僵持之中。

暴政,雅典对外、斯巴达对内

      由于西西里远征损耗惨重,雅典人加强了对提洛同盟成员的盘剥,通过增收商税等手段维持自己的争霸需求。这种对内实行民主,对外施展暴政的行为,也为他们自己埋下了祸根。此后斯巴达人用推翻雅典人压迫的口号,轻而易举的就争取到了许多城邦的支持。因此,即便雅典人依旧维持着强大的海上优势,其财政压力却越来越大,对提洛同盟的维持逐渐力不从心了。
      与此相比,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大部分时期,斯巴达都能维持与盟友相对融洽的关系。它的暴政主要体现在对国内奴隶阶层的压榨上,但凭借强劲的军事实力并不担心他们起义。只不过随着战争的天平逐渐倒向斯巴达一方,其对内的强权特征也开始逐步外显。在叙拉古,斯巴达人对叙拉古政局横加干涉,因此与科林斯出现嫌隙;在阿提卡半岛,斯巴达出于牵制底比斯的目的,后来不顾科林斯和底比斯的反对留下了雅典,并意图兼并维奥蒂亚同盟,从而招致底比斯的警惕;在雅典强行推动簪主制度,导致其对斯巴达的敌意不绝。这些,也正是斯巴达取得伯罗奔尼撒战争胜利之后,其霸权不能持久的原因所在。

波斯王子的野心与雅典衰落

      当然,科林斯、底比斯和雅典联手对抗斯巴达,并由此发动“科林斯战争”的事情都是后续了。在此之前我们还是需要交代清楚,雅典和斯巴达的两次远征失败,双方再度陷入对峙之后,是什么因素打破了僵局。其实很简单,当公元前408年,斯巴达再度被雅典夺走了爱琴海制海权之后,随即派遣使者前往小亚细亚半岛去说服当地波斯总督小居鲁士的支持。作为波斯皇帝大流士二世的幌子,小居鲁士为了争夺帝位筹备势力,选择资助斯巴达以换取对方日后的军事支持。于是,拥有波斯金钱支持的斯巴达开始大规模筹建海军,并以高额薪水引诱雅典水手跳槽,很快就占据了上风。
      由于丧失了海上优势,曾经如日中天的雅典帝国轰然倒塌,并按照斯巴达人的要求交出大部分战舰、解散提洛同盟(后来又重新建立国,但声势已不如第一次)、摧毁雅典到沿海的甬道等。自此之后,希腊先后经历了斯巴达独霸和底比斯独霸的短暂时期,雅典虽屡有抵抗,却始终难以重现昔日荣光了。
      综上所述,在波希战争中崛起的雅典,凭借提洛同盟成为希腊半岛的海上霸主,这招致斯巴达和底比斯的敌视。双方数次交锋,却因各自在陆地和海洋的军事优势而屡屡陷入僵持之中。后来雅典和斯巴达都曾尝试开辟“第二战场”以切断对方后勤补给,却均遭失败。最后由于雅典对同盟者的压榨,以及波斯人对斯巴达的资助,最终促使斯巴达海军崛起和雅典帝国的崩溃。然而,旷日持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并非希腊内战的终点,脆弱的地缘平衡旋即引发了新的争斗(即科林斯战争),严重消耗了希腊城邦内部力量,继而成就了马其顿帝国的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