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战国时期 > 有恩必还真君子,有仇必报热血儿
2017-08-07

有恩必还真君子,有仇必报热血儿

      范雎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也是秦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他的远交近攻策略,对秦的强大和统一天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那么,原本身为魏国大夫门客的范雎,是如何当上秦国丞相的?他为什么不报效自己的国家,却要帮助秦王一统天下呢?
 

人才崭露尖尖角


      蔺相如完璧归赵耍了秦国一把,但只是在嘴皮子上占了些便宜,并没有给予秦国实际的打击。秦国仍然是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而且最后也完成了天下的统一。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是因为具备了统一的实力。
      什么叫实力?说白了,实力就是拳头和口袋。拳头硬、口袋满,这就是实力。
      秦国就是这样的国家。而秦国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跟秦国历史上出了众多的明君贤臣有很大的关系。在秦国,总是在对的时间出现很多对的人,秦穆公、秦孝公、百里奚、商鞅都是这样的人。
      现在要讲的这位,也是在关键时刻进入秦国,并且为秦一统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人——范雎。
       范雎出生在魏国,祖上被晋国国君封在范。但是范雎出生的时候,范氏家族早就失去了当年在晋国的显赫地位。当年六家大夫,他们范家是其中一支,后来就被智伯吞并了。范家的后人过着很清贫的生活。
      出生在这样高贵家族当中的范雎,虽然有远大志向,但是没有足够的资金,也没有位居高位的高亲贵友引荐他,所以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没有办法,他只好投身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寻找出人头地的机会。
      当年燕将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破齐国都城临淄,连下齐国七十余城。齐国后来就仅剩下了即墨和莒两座城池;齐闵王逃出了齐国,结果被人杀了;齐襄王在内外交困、岌岌可危的形势下仓促即位。后来,大将田单力挽狂澜,用火牛阵大破了燕军,收复七十余城,齐国这才得以复兴。
      复兴之后的齐国,让当年跟随燕国破齐的魏国坐卧不安。为了防止齐国复仇,魏王派出了须贾出使齐国,想修复两国的关系。
      须贾到了齐国,齐国也得设国宴招待。在招待会上,齐襄王对魏国的使臣非常不礼貌,责问魏国反复无常,而且说先王之死跟魏国有关。
      须贾被吓得大气不敢出,呆呆地站在那儿听齐王指责。使者不敢说话,但是魏国使臣团中站出来一个人,对于齐王的指责义正词严地辩驳道:“当年齐闵王干了那么多混蛋的事情,找他算账的不止我们一个魏国,还有其他四个国家呢!如果当今的齐王不思悔改,还要斤斤计较前代的恩怨,恐怕要蹈覆辙。”
      齐襄王听完这番不卑不亢、鞭辟入里的雄辩后,不但没有发怒,反而心中暗叹此人的胆识和辩才。他仔细地打量了一番这个人,什么话也没说。而从魏国使臣团中站出来的这个人,就是范雎。
      战国时期是一个游士谋略家纵横捭阖的时代,游说成为当时士人升迁的重要途径和必修课。范雎这一次以随从的身份随须贾前往齐国,一看须贾被齐襄王数落得不敢说话,这才挺身而出,一来替主人解围,二来维护国家尊严。没承想,祸从口出,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这番话几乎为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不忍直视的悲惨遭遇

 
      齐襄王退朝之后,脑海当中总是抹不去那个魏国年轻人的身影,越想越觉得这个人是个人才。
      于是,齐襄王当晚就派人劝说范雎留在齐国,并许诺很好的待遇。但是范雎当场就拒绝了,还说了一番掷地有声的话:“臣与使者同出,而不与同入,不信无义,何以为人!”意思是我和魏国大夫一齐出国,却不跟他一起回去,这样没有信义的人,还是人吗?
      齐襄王听了之后,赐予范雎黄金十斤,表示对这位魏国使节的敬重。范雎感谢齐王恩惠,但是说什么也不肯接纳。
      这一次范雎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等于帮助魏国找回场子。但是身为魏国正使的须贾,对于自己在齐国遭受的冷遇耿耿于怀。他回到魏国之后越想越气:“我堂堂正使齐国不待见我,你不过是我的一个随从,齐王却对你如此厚爱,这里面肯定有见不得人的勾当。”
      于是须贾把自己在齐国受的委屈,全部撒在了范雎身上。他不但没有在魏王面前为范雎请功,反而添油加醋地把齐王送范雎礼物的事情,告诉了魏国的国相魏齐。
      魏齐也认为范雎一定是出卖了魏国,否则不会受到齐襄王赏赐,于是让人把范雎关押起来,然后一顿好打,直打得范雎遍体鳞伤,比死人多一口气而已。
      范雎知道这次搞不好小命就交待了,为了活命,他屏住呼吸,直挺挺地躺在血泊中,一动不动地装死。别人真的以为他死了,就禀告给了魏齐。
      这个时候,魏齐正喝酒喝得面红耳热,听说卖国贼被打死了,直接让人抛尸。于是仆人拿苇席裹着范雎的尸体,扔到了茅坑里。然后,魏齐命令家中宾客轮流向苇席上撒尿,以警示大家伙一定要对魏国忠心,否则就是这么一个下场。
      裹在破席子里的范雎忍着身上的疼痛,忍着刺鼻的气味,忍着这百般的凌辱。直到夜深人静,范雎从苇席缝中看见一名狱卒在旁边看守,就跟他讲:“我反正就要死了,你就行个方便,让我死在家里好好埋葬,我少不了你的好处。”
      狱卒一看这个人挺可怜,又觉得能来点钱,就决定发扬点风格,向魏齐谎报说范雎真的已经死了。
      此时魏齐已经喝得稀里糊涂了,就让仆人把范雎的尸体扔在荒郊野外。范雎这才得以脱身。
      他连夜爬回家中,然后赶紧跟家人说:“把苇席置于野外。”然后他化名张禄,连夜逃到了朋友家。临走前他还嘱咐家人明天发丧,为的就是掩人耳目。
      第二天魏齐酒醒了,他想:“范雎这个贼子是不是真死了。要没把他打死,他日后要报复就不好弄了。”
      于是魏齐派人到范雎家里仔细搜索。去的人发现范雎的家里人全都披麻戴孝,哭得可伤心了。魏齐就真的相信范雎已经死了。
 

神机妙算偷渡出国


      过了几年,秦昭襄王派使臣王稽出使魏国。这时候的秦国,由于孝公商鞅变法奠定了富国强兵的坚实基础,国力日益强盛。
      秦国有一个传统政策——“荐贤者与之同赏,举不肖者与之连坐同罪”。就是举荐了一个好的人才,要钱有钱要官有官;如果弄了个混蛋过来,搞不好就杀头了。因此秦国的大夫们都随时留意人才。
     帮助范雎隐姓埋名的郑安平,听说秦国使臣来魏,觉得是个好机会,应该能够让范雎逃离魏国。于是这哥们儿化身为杂役,去服侍秦国的使臣王稽,想找机会把范雎引荐给王稽。
      郑安平尽心侍奉,没过几天就深得王稽欢心。有一天郑安平想寻找机会试探王稽,就借故来到了王稽的房间。
      正巧王稽唤他近前讲话,郑安平就过去了。王稽偷偷地问他:“魏国是否有愿意与我一起归秦的人才?”
      这可真是让郑安平喜出望外。他赶紧说:“我乡里有个张禄先生,早就想要拜访使君,只是有个仇家,他不敢白日造访。”王稽就让他们晚上过来。
      当天夜里,郑安平就让张禄,也就是范雎,扮作仆人模样,悄悄来到馆驿,拜见王稽。俩人就座,促膝畅谈天下大事,指点江山,滔滔不绝。
      没等张禄把话说完,王稽就确认这是个少有的人才。于是跟他约定:“我回国那天你也准备好,我带你一起回国。”
      过了几天,王稽完成使命,辞别魏王和群臣,驾着车就往西走。走到三亭岗的南面,林中钻出来两个人,其中正有张禄。王稽赶紧让他坐上马车,一路西行,向秦国奔驰而去。
      走了几天,王稽一行人就来到了秦国的湖县。几个人一边赶路,一边畅谈天下大事。忽然间前方尘土飞扬,一队人马疾驰而来。张禄是个有心人,赶紧问来的人是谁。王稽一看乃是当朝丞相魏冉,像是在巡查。
      范雎虽然一直在魏国待着,但时刻关注天下大事,对秦国的政局也很清楚。他知道眼前这位魏冉是太后的弟弟、秦王的舅舅,也是秦国的头号权臣。
      魏冉每年都会带着大队人马,代秦王周行全国。秦昭襄王虽然不满,但是害怕太后,也就只好听之任之。范雎赶紧说:“我知道这个魏丞相专权弄国,厌恶招纳诸侯宾客。今天我要跟他见面,搞不好就要受他侮辱。”于是范雎赶快藏到了车厢里。
       一会儿的工夫,魏冉车马赶到。王稽赶紧下车迎拜,魏冉也下车相见。例行公事之后,魏冉来到王稽车前查看了一下随行人员,然后接着说:“东方的那些宾客对秦国实在没有用处,只能扰乱秦国。”绕了一圈之后,魏冉倒也没发现什么可疑之处,就率领人马向东奔去。
       范雎从车厢里钻出来,接着说:“丞相这个人特别好怀疑,什么事儿他都爱来回琢磨。刚才他已经怀疑车厢内有人隐藏,却忘记了搜查,一会儿想起来一定会再追过来,我还得再躲躲。”于是,他下车从小路步行。
       果然,王稽车马才走出去十多里地,背后马蹄声响,正是魏冉派遣二十余骑飞奔而来。他们又把车里车外搜了一圈,没有发现外国人,这才转身离去。王稽感叹道:“范雎真是神机妙算啊!”
远交近攻
图 范雎远交近攻之策

巧进说词把面见


      当时秦昭王已经在位三十六年,秦国如日中天,朝廷上下人才济济,但是昭王身居宫中,又被权臣贵戚包围,再加上战国时期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谋士说客实在太多,难免鱼龙混杂,良莠不辨。
      一时间,秦国的统治集团对来自各诸侯国的宾客辩士,没有太多好印象。尽管范雎用尽心机,还是无法向秦昭王陈述安邦定国的大计。
      有一次,范雎通过王稽向秦昭王举荐自己。王稽跟秦昭王说:“魏国的张禄先生是个人才,他想拜见大王。而且他讲了,秦国危在旦夕,只有他才能解救。但是他的办法只能当面说,所以想见大王一面。”
      可是秦王在位三十多年,已经是老油条了,不理睬这套把戏。范雎没办法,住在农家乐里,吃着粗茶淡饭,在焦虑烦躁中挨了近两年。
      这段时间秦丞相魏冉夺下了齐国两座城池,扩大了自己的封邑,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实力。范雎一看,这是一个好机会。通过这一段时间他对秦王的了解,他决定给秦王上书,并且相信自己这一次上书定能为秦王所重用。
      他给秦王写了封信,信中写道:“使自己殷富者大多取之于国,善于使国家殷富者大多取之于诸侯。天下有了英明的君主,诸侯就不能专权专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明主善于分割诸侯的权力。良医可以预知病人死生,明主可以预知国事成败。有好处的事儿就去干,有害处的事儿就想办法除掉,有疑惑的事儿就稍加试验。即使舜和禹再生,也不能改变这种方略。如果我讲的这些,对于治国兴邦之大业无效,我愿意接受最严厉的处罚。”
      范雎的这番话刚好说到了秦昭王的心坎上。魏冉这样的权臣,权力太重,正是他所担心的。于是,秦昭王先赏赐了王稽的推荐功劳,然后专车召见范雎。
 

作死的话有奇效


      范雎对进入秦宫早已成竹在胸,所以装傻充愣,直闯宫闱禁地。这个时候秦昭王被众人簇拥着从对面来了,范雎故意不闪不避。
      一个宦官见状快步上前,大声呵斥。谁知范雎反唇相讥:“你们秦国什么时候有大王?我只知道有太后和魏丞相。”说罢,他继续前进。
       范雎这句话可真冒风险,大王在位三十六年你没听说过,还当着面说,这不是作死吗?
      但是这一句颇似冒犯的话,恰恰击中了昭王的要害,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昭王听出了范雎的弦外之音,不但不生气,反而把他引入内宫密室,待之以上宾之礼,促膝长谈。
      范雎颇善虚实之道,并且能够恰到好处地亦张亦弛。昭王越是急切地请教高见,范雎越是慢条斯理,故弄玄虚,一连三次都不肯正面回答秦昭王的问题,直到秦昭王苦苦祈求才开口说话。
       范雎说:“当年姜太公见周文王之前,为什么化装成渔夫跟那儿钓鱼?因为他知道自己跟周王没交情,不能贸然去见周王说事儿。等到跟周王同车回来被立为太师了,他才讲。也正是因为姜太公教文王安邦定国之策,周朝才可以灭掉商朝。要是文王当时没搭理姜太公,那就是周朝没有得天下的命。”
      这一番话真是挠到了昭王的痒痒肉,把他跟古代圣贤相连,既满足虚荣心,又激励他礼贤下士。那意思就是说,你用我你就是文王、武王,你要不用我那你就是桀、纣。
      充分铺垫之后。范雎才接触实质问题,点出了秦国的弊端隐患:“大王您不但畏惧上面的太后,还被底下的群臣蛊惑。如果让这些问题长期存在下去,别看秦国现在强大,照这么发展下去,迟早要亡国。”
       范雎讲的这些弊端确实有,但并非治理秦国的当务之急。而范雎之所以要大论此事儿,实际上就是想通过强干弱枝迎合秦昭王。秦王爱听什么,他说什么。与此同时,范雎借机推翻将来自己立足秦廷的政敌,确立自己在秦廷的地位。谋略家的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秦昭王推心置腹:“秦国僻远,寡人愚下。如今得以受命于先生,真乃三生有幸。自此之后,事无大小,上至太后,下及大臣,愿先生悉教寡人,万勿疑虑。” 这意思就是听你的了,没二话。
      范雎虽然已被秦昭王信任,但是刚来没多久,就老是说他妈他舅舅的坏话确实不太好。因此不能过度谈论秦国国政,只能在外交上给秦王出谋划策。
      范雎再次分析了秦国的优势:“秦国有地理上的险要,军队又这么能打,但为什么还一直没有取得决定性地位呢?这是因为大臣没给您出好主意。比如你们的丞相就喜欢越过三晋去打齐国,这不就跟秦穆公越过晋国去打郑国一样吗?不能这么干,应该和远处的对手拉好关系,让他们别捣乱,然后专门揍几个挨得近的邻居。这就是所谓的远交近攻。”
       范雎不仅为秦昭王提供了战略,还列出了具体方案:
       首先,一个劲儿地揍韩国和魏国,这两个是秦国的心腹大患。然后北上收拾赵国,再南下教训楚国,遏制各国发展。当韩、魏、赵三晋和楚国都归附于秦之后,再去找最远但是最强的对手——齐国——的麻烦。
      后来秦始皇灭六国,就完全按照这个顺序走的。
      秦昭王一听非常高兴,就拜范雎为客卿。范雎在秦国当上客卿,只是施展手脚的开始,接下来广阔天地任他驰骋。那么,他在秦国建立了什么功绩,又做了哪些事情呢?
       范雎是秦国历史上的一代名相,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他上承孝公、商鞅变法图强之志,下启秦皇、李斯统一帝业。范雎不仅帮助秦昭王夺回权力,还利用“远交近攻”的策略为秦国最终兼并六国奠定了基础。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深谋远虑的谋略家,在历史上却留下了“睚眦必报”的名声。那么,范雎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他的身上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他为什么会被冠以“睚眦必报”的称号呢?
 

站稳了脚跟再放招结果


      秦国的名臣范雎,早些年在魏国的时候,因为出使齐国的事儿被大夫须贾在相国魏齐面前诬告,打了个半死,扔到厕所里受尽了侮辱。
      后来,范雎侥幸逃脱,最终来到了秦国。几年蹉跎之后,范雎被秦国任用为客卿,开始了他在秦国的仕途生涯。
      公元前268年,秦昭王用范雎的谋划,先是讨伐魏国,取得了一定成果之后,接着攻打韩国。
攻打韩国的结果,是把韩国拦腰斩断,使韩国的整个上党地区(今山西长治)完全被孤立起来。在秦军雷霆万钧般的打击下,韩国步步败退,摇摇欲坠,马上就要华丽谢幕了。
       秦国在战争当中获得了人力、物力方面的巨大补充,实力更加强盛。这就有点儿以战养战的意思了。
       随着秦国军事上的节节胜利,范雎也算立下了军功,日益受到秦昭王的赏识,在秦国的地位也就越发巩固。转过年来,在秦国站住脚的范雎,开始在内政方面实施变革。
      范雎这个人胸怀大志,现在取得的这一点点成就是不可能让他满足的。
      有一天,范雎跟秦昭王奏议道:“臣还在山东(崤山以东)的时候,只听到齐有孟尝君,没听说有齐王,而秦国我就知道有太后、穰侯(魏冉),也没听说过有秦王。大王您在国际上没有什么任何影响力啊!大家都知道秦国您说了不算,当家做主的是您老娘和您娘舅。那么多权贵在威胁您的地位,所以您要想把秦国的事儿办好,先得掌握实权。否则再这样下去,您的后代就得另谋职业了。”
      秦昭王听了这番话后,就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他罢免了穰侯魏冉的相位,让他回到封邑。然后,秦昭王驱逐了其他权贵,又把太后强行安置在深宫里,不许她参与政事。
       随后,秦昭王正式让范雎成为秦国丞相,封为应侯。这个时候,范雎还是叫张禄。
到此为止,以秦昭王为首的中央政权更加集中了。范雎实行的强干弱枝的方针对强化秦国的中央集权,促使割据走向大一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凭借着强干弱枝、强化王权的措施,范雎当上了秦国丞相。当上秦国丞相之后,范雎更加积极地处理外部事务,也就是对外的攻伐。他推行远交近攻的方针,和远方的诸侯搞好关系,确保近处打击他国时,能使这个国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击破近邻,逐层向外推进。
睚眦必报
图 
睚眦必报

名相也爱角色扮演


      公元前265年,秦王依范雎之计攻打魏国。这个消息传到魏国之后,魏王急忙召集群臣商议。
      当时魏王的弟弟信陵君主张发兵迎敌,可是相国魏齐认为秦强魏弱,主张遣使求和。争论来争论去,最后主和派占了上风。魏王就派遣中大夫须贾,去秦国议和。须贾得命之后风尘仆仆地来到咸阳,在馆驿住了下来。
      须贾代表魏国前来求和的消息传来,范雎心里百感交集。故人须贾来了,往事历历在目。范雎心想:“当年你是怎么样羞辱我的,害得我差点儿没命,今天看我如何数倍偿还。”
      范雎想了个招。他脱去官服,换上一身破衣服,把自己弄得跟个流浪汉似的,偷偷出去,来到馆驿,登门夜见须贾。
须贾对于旧识的门客范雎突然造访,非常震惊——他不是早就死了吗!须贾一看范雎衣衫破旧,头发凌乱不堪,还滴答着水,就跟被雨浇过似的,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须贾憋了半天,终于憋出这么一句话来:“你还好吧,做官了吗?”范雎苦笑着摇摇头说:“自从被相国魏齐打跑了之后,我隐姓埋名,哪还敢出来做官?我现在就是给别人打工,混口饭吃。”
       须贾听完后非常感慨,他心想:“范雎才华出众,而如今落魄至此,这都是我害得他。就因为当年我嫉妒他,在相国魏齐面前奏了他一本,才让他落魄到今天这步田地。”看着范雎现在这个贫寒的模样,须贾产生了一丝同情。
      虽然当年两个人有过节,但是现在也是他乡遇故知,也算是一种缘分。于是,须贾对范雎说:“咱俩好不容易见一面,以前的事儿就别提了。我请你吃饭吧。”于是,这两个从前的仇人,就一块儿喝上了酒。
       其实这气氛也挺尴尬的,毕竟两个人当年结了仇。现在虽然已经事隔多年,但也无话可谈,大家都比较冷淡。
      须贾看着范雎衣衫单薄,冻得哆哆嗦嗦的,急忙叫人拿出一件绨袍,送给范雎。绨袍虽然不是什么贵重的物品,但是还能够保暖。
      须贾拿起绨袍亲自给范雎披上,范雎也没有说话,默默地接受了这个绨袍。须贾没有想到,正是他这一时的善心大发,保住了自己的一条命。
      范雎收了袍子,须贾心里就多少有点儿安慰,现场的气氛也就融洽了一点儿,俩人开始山南海北地聊天了。
      须贾问范雎:“现如今秦国的相国叫张禄,这个人你了解吗?我这次来奉大王之命,向秦国求和,成与不成全都在张相国一句话。你能帮上忙吗?”
      范雎一听须贾这么问,连忙说:“我怎么可能认识张相国呢?不过我的老板认识他,我也去过相府几次,跟张相国也说过几次话。我可以求他们帮你引见一下。”
      须贾一听非常高兴:“太好了,咱们喝完这杯酒就上路吧!”
 

这哥们儿要裸奔


      两人喝完酒,出门坐上了马车。范雎亲自为须贾驾车,往相府而去。大街上的秦国百姓都认识范雎,大家伙一看丞相亲自驾车,连忙回避,闯红灯交警都不敢拦。须贾觉得很诧异,心中暗自嘀咕:“咸阳可是个大城市,居然不堵车。”
      到了相府之后,俩人都下了车。范雎对须贾说:“你在这儿等着,我进去通报。”说完,他便下了车,大摇大摆地进了相府。
      须贾觉得范雎不一般,他心想:“一个打工仔,大模大样地就进了相府,什么情况!”
      须贾就在门口等着,可过了很久范雎还不出来。须贾又不好意思直接进去,就问传达室那大爷:“刚进去的范雎怎么还不出来?”
      传达室大爷说:“范雎是谁?刚才进去那个是我们的相国。”
      须贾一听这话就傻了,他万万没有想到,当年被他坑害的范雎居然成为了虎狼秦国的赫赫相国,现在天下大事皆由他决断。
      一想到前尘往事,须贾十分恐惧,两条大腿都开始哆嗦了。他心想:“完了,今天我要能活着走,那简直就是没天理。”
      须贾本来是想逃跑的,但他明白自己根本没有逃跑成功的可能性。自己死了是小事儿,连累了祖国魏国那可就是罪人了。现在唯一的一丝希望,就是看看范雎能不能大发慈悲。于是,须贾把自己的衣服都脱了,袒露上身表示请罪。
      传达室大爷一看,心想:“不好,这哥们儿要裸奔!” 大爷立刻通知相府的哨兵注意,说有个伤风化的家伙进来了。
      须贾脱完之后,跪倒在地,大声说道:“我不是想裸奔,我是来请罪的。我罪孽深重,请求跪着爬进去见你们相国。”
       传达室大爷一听,就找了一帮武士,把武器架在须贾的脖子上,把这个膝行的半裸男引到了相府高堂之上。
       须贾到这儿一看,范雎面色冷峻地端坐在上,身旁还站着一群防暴警察。
      当时所有人都穿着衣裳,唯独须贾光着。范雎一瞪眼,须贾就吓得半死。冷风吹得他哆哆嗦嗦,他一个劲儿地磕头,说:“我该死,我该死,请您老人家把我扔到锅里煮了吧。”
       范雎冷冷地问:“须贾,你有哪些死罪呀?你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须贾顿首回答道:“你把我头发都拔了,都数不清我的罪孽。”这人话说得多有文采,不愧是经常出国的使者。须贾跪着说完这番话,又一个劲儿地顿首。
        古代人是坐在地上的,基本一进门就跪下了。说是坐,实际上就是跪在地上,屁股搁自个儿脚后跟上。这姿势其实很不舒服,中华文明五千年,在地上坐了四千年。所以我们要非常感谢一千多年前的祖先,他们改用高桌大椅,我们才能长得高。
      那什么叫顿首呢?古人坐在地上时,手也是扶在地上的。用头去触碰两只手叫拜首,这是比较一般的礼节。如果是以头触地很长时间不起来,那叫稽首。连触两次,叫再拜稽首,这就属于比较高规格的礼节了。
       顿首比稽首的规格还高。顿首就是拿脑袋不停地磕地。磕头如捣蒜,就是这个意思。玩儿命磕,反正那会儿地上一般都是铺席子,磕着也不太疼。要是遇到今天的水磨石,估计早就磕烂了。
      范雎一看须贾这个样子,大喝一声道:“你的罪状有三条。第一,你以为我私通齐国,并且向魏齐报告,这是诬告,而且侮辱了我的人品。第二,魏齐把我打个半死,然后把我扔进厕所里。作为主人,你并未阻止,你一点儿都不关心我。第三,宾客醉酒辱我,朝我身上撒尿,你都不带管的,你于心何忍啊!
      “你须贾差点儿害死我。如果不是郑安平想办法救我,我怎么会有今天?所以,你的罪有三条,任何一条罪你都该死。但是,我念你今天赠我绨袍一件,总算你这个人天良还没有丧尽,所以我今天放过你。”
      一听这话,须贾连连叩头称谢,赶紧连滚带爬地离开了相府。
      然后,范雎入宫见秦王,把前情往事一一禀报,并且说魏国认栽了,怕咱们打他,特意派人前来求和。
       秦王大喜,他对范雎讲:“准许魏国求和。至于须贾的事儿,你就看着办吧。”
      几天之后,范雎在相府大宴各国使节,每人一个上座,旁边俩美人伺候着。他唯独把须贾安排在台阶底下坐着,让两个脸上刺了字的犯人伺候他。
      须贾面前的桌子上只有炒熟的料豆,这东西一般是用来喂马的。两个犯人手里拿着喂马的饲料给他吃。
      大家觉得很奇怪,看不懂这是什么情况。于是,范雎就把旧事儿又诉说了一遍,然后对须贾厉声大喝道:“我可以放你一命,但魏齐之仇不可不报。你回去告诉魏王,要和谈可以,条件是拿魏齐的人头来。”
       须贾吓得魂不附体,再一次连滚带爬地退出相府,直奔国都大梁去了。
      这颗人头要定了,给不给吧
      回到魏国后,须贾把所有的事儿都告诉了魏王,包括范雎提出的谈和条件。魏齐知道这事儿后,吓了个半死。他一个劲儿地称“后悔”,估计是后悔当年没把范雎打死。
      但是后悔也没用,这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魏齐扔了相印,连夜逃出了魏国,藏到了赵国平原君的府中。
       听说魏齐逃跑的消息后,秦昭王不愿意了,他要给自己的心腹大臣撑腰。于是,秦昭王将平原君请来秦国喝酒。
       秦昭王设宴邀请,平原君哪敢不来。这哥儿俩喝了几天酒之后,有一天酒席宴上,秦昭王对平原君讲:“从前,周文王认姜子牙作太公,齐桓公认管仲作仲父,现在我们秦国的相国范雎也是寡人的仲父。他的仇敌就是寡人的仇敌。他的仇人魏齐现在就藏在你家里,请你派人把他人头送来,否则,恐怕你就回不了赵国了。”
      平原君素以好义重士著称江湖,虽然被困秦国,但他也绝不干出卖朋友的事儿。平原君朗声说道:“魏齐是我哥们儿,就算他狼狈地投奔我,我也绝不能交出他。你要想扣留我,随便!”
      秦昭王一看平原君油盐不进,就把他软禁起来了。然后,他写信给赵王。信中说:“你弟弟在我这儿扣着呢,想要他回去,拿魏齐的头来换。”
      赵王觉得平原君的性命比魏齐的人头重要得多,立刻派兵把平原君的府邸团团包围,要捉拿魏齐。魏齐听说了之后就连夜出逃,向赵国的相国虞卿求救。
       这个虞卿也很有个性,虽然位高爵显,但义气得不要命。他一看说服不了赵惠文王,干脆弃了相印,单身与魏齐逃到大梁,想投奔信陵君。
      信陵君跟平原君一样,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在江湖上也是一条响当当的好汉。但他对魏齐十分冷淡,他觉得为了魏齐得罪秦国,真是太不值了。
       当时信陵君身旁有一个谋士叫侯嬴。他看到信陵君态度冷淡,就对他讲:“魏齐派来的求救使者就在外面等候,公子是不愿意接见他吗?魏齐是魏国的宗室,而且又当过相国。您这么干不太合适。”
      信陵君解释说:“秦国对他的人头很看重,我要是收留了他,秦国大兵马上就打过来了。我死了不要紧,到时候魏国怎么办?”
      侯嬴仍然用那些江湖道义来说服信陵君。在他的价值观里,魏国的存亡和生灵涂炭都不如一个义字重要。他说了半天,信陵君拗不过他,就准备先接纳魏齐,然后让人护送他们去楚国。
      魏齐听说信陵君一度拒绝见他的使者,觉得做人做到这个份儿上,真是太失败了。为了自己的性命,他连累了朋友不说,还搞得不受待见,甚至可能有损国运。魏齐心想:“算了,不就要我人头吗?给他算了。”于是,魏齐自杀了。
      魏齐一死,他的人头就被魏王送到了秦国丞相范雎的办公桌上。
      从表面上看,范雎身为秦国丞相,不遗余力地追杀魏齐,不致对方于死地绝不罢休,好像气量不大,但他这么做,其实是有深意的。
      秦昭王跟范雎双双出面,胁迫赵、魏两国的君主和高官就范,索要人头,表面上看是为范雎争气,其实是显示秦国的声威,试探魏、赵两国的反应。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捉拿一个仇家。
      范雎报仇雪恨的同时,也并没有忘记报答自己的恩人王稽和郑安平。
     一天,他对秦昭王说:“臣本来是魏国的一个亡命徒,如果不是王稽和郑安平,哪有臣的今天?”
      于是,秦昭王念在范雎的功劳上,准其奏请,任命王稽为太守、郑安平为将军。
      司马迁后来给范雎写传的时候,说了一句颇为感慨的话。他说范雎是“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就是说他敢爱敢恨,爱憎分明,但是心胸比较狭小。这就是“睚眦必报”这个典故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