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上古历史 > 唐虞夏血色禅让 甲骨文殷商早夭
2017-10-03

唐虞夏血色禅让 甲骨文殷商早夭

      夏商周断代工程大约在本世纪初告一段落,虽然很多结果给人一种“烂尾”的感觉,但是对于先秦这种“半信史”甚至“无信史”的状态,断代工程还是根据考古给了我们越来越明晰的视角。
      而无论是通过断代工程还是传说的推算,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西亚正在进入奴隶社会进行小型集权统治,大修陵墓的时候,我们的所谓“黄帝王朝”才刚刚开始,部落首领们坐在夯土上的茅草屋中,指挥着部落之间的械斗,应该是那个时代的主要状态。
      而换句话说,在前2500左右的这个时代,长江下游的良渚文明(O1百越)和长江中游的石家河(疑似三苗)文明,可以说绝对不低于甚至高于华夏和东夷的龙山文化。可是为什么创造这么发达的文化的三苗和百越却慢慢的被同化,消失在了“主流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了呢。
图 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甚至已经出现城墙城邦
湖北石家河文化玉器
图 湖北石家河文化玉器
 
      所以下面的内容,大多算是按照竹书纪年和清华简等推测了,和后来总是强调“厚古薄今”的儒家孔孟包装出来的“五帝”不同,看似一片祥和的禅让,实际上是从传统部落到部落联合时代,血淋淋的夺权。
      竹书纪年本来是西晋时候一群盗墓贼盗了战国魏陵墓搞出来的一批竹简,但盗墓贼主要抢的都是宝贝,反倒把竹简给烧了一通,所以可以说“竹书纪年”自从出现的时候就可能存在损毁,不过这里面记载的东西还是让当时的人非常吃惊,因为几百年被渲染包装的上古传说和这战国古籍记载的差别太大了。而不幸的是《古本竹书纪年》在五代战乱的时候又散佚了,不过后来明代又莫名其妙冒出来一本《今本竹书纪年》,这里面的内容和其他著作对于古本的引用相对比,有着不小的差距,所以现在一般对于竹书纪年的研究,主要是根据1981年方诗铭等学者对于各种关于竹书纪年古籍的整理取舍,编纂出来的较为可信的《竹书纪年》,也成为了现在研究先秦史的重要书籍。而《清华简》就更“新”了,是08年的时候一批校友回赠给清华大学的流失海外的战国竹简,一般认为最早也是盗墓贼给弄出去的,而对于清华简的研究现在也没结束,但是这批竹简很可能会对很对史学认知造成颠覆。
      所以我们还是回到北方,东夷在这个时代,由于长时间的和华夏的融合,已经基本成为了一个整体,以龙山文化为主体的部族开始在北方发展,但是为什么重心不在河南却是“山东龙山文化呢”。
      在历史的传说里,黄帝统治的部落联合,老大的位子在自己家没有几代,就落到了更发达的东方首领——帝喾的手里。
      帝喾(ku),子姓,看这个姓就知道,这个部落和女旁姓的华夏人,不算是一个源头。也就是说到了帝喾的时代,部落中心从河南一带偏移到山东西部,这个华夏化的东夷人成为了大部落首领,这人为了限制华夏集团,大封宗室,尤其是把自己的儿子“放勋”封到了河北山西一带的唐地。
      可是东夷本身就存在着“熟番”和“生番”,过了不久,东夷的生番“十日”开始骚扰这个部落,这时候帝喾也就没了,他儿子帝掣继位,结果是怎么都拼不过。而唐地的“放勋”带领的“伊祁”部落趁乱夺取了大首领的位置,这人拉拢东夷生番有穷部落的“羿”直接造反,干掉了十日,这也就有了后来后羿射日的传说。而这个成了大首领的放勋,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尧。
      所以这个尧本身位置就很尴尬,这人手下的部落实在是血统太乱了,这人自己是东夷熟番,却拉拢了东夷的生番,而控制的地盘还全是华夏人。所以说这个时候他不得不拉拢一下华夏人的大部落,来达到这个平衡。所以这个时候华夏的大族——有虞氏可就是首先要拉拢的对象了。
      有虞氏部落,妫姓,是个华北平原西部的大部落,放勋也一直争取这个部落的支持,而这个时候一个贵族的儿子“重华”看到了机会。这人有个不幸的悲惨的童年,老爸是个瞎子,老妈死得早,后妈天天欺负自己,总之这样的人多半心理都健康不到哪里去。
      可是这人却一直隐忍,对自己这混蛋爸妈好的要命,逐渐在部族里获得了威望。这时候尧就注意到了这个小子,这小子也很聪明,他知道尧要扶持一个在有虞部落的小弟,所以就让人推荐自己,大大宣传自己出身的可怜和无边的孝心,最后尧一感动,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女英”“娥皇”全部嫁给了重华。
      重华就这样利用了尧的支持,开始逐渐掌控权利,这人十分擅长舆论造势,开始各种派人宣传自己的孝顺贤能,并且开始派人抹黑尧的儿子“丹朱”。尧的末年,其实也发现了这个重华有很严重的问题,结果更不巧的是,洪水又来了,这可以说是全新世间冰期波动中的最后几次洪水了,尧这时候只能为了制衡权利,去派颇有治水心得的西羌部落有崇氏首领鲧(和华夏同族的O3,前面文章说了,这里就不补充了)去治水,可是还没成功,尧去世,丹朱接替首领的位置之后,重华就发动了政变,这就是舜。
 
    “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
    “舜篡尧位,立丹朱城,俄又夺之”。
                             出自——《竹书纪年》
 
      所以可以看出,这人要是放到后世那绝对不是像孔孟包装的“大仁大义大德”那样的人物,可是随着儒家的兴盛,这个不讲究变革更讲究法古的学派,就让这些所谓的“圣主”们也就这么给伪装下去了,我们可以看出,后来的姬发也是如此,这个之后再说。
      舜上台之后,改称姚姓,终于不用伪装的舜,他那老爸老妈的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而正在治水的鲧,其实可以说马上就要成功了,这人利用治水,笼络了不少的部族,逐渐融入到了华夏圈子里,可以说和史记里面说的鲧只会堵不会疏通是完全不同的。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于羽郊”,“息壤者,言土自长,故可堙水也”。《山海经》
       所以这可怜的鲧就这么被搞死了,治水途中,禹出生,这人就像赵氏孤儿一样,只能重新发展自己的产业,也对以舜代表的旧贵族有着很大的仇恨。
      禹这个人逐渐统合华夏的零散部落,用自己的能力以及曾经同情老爹的人,逐渐的壮大了势力。而鲧死了,洪水却重新袭来,最终舜没有办法,只能再次启用有治水经验的禹。
      众所周知了,禹这人三过家门不入的治水,终于完成了老爹没有完成的事业,并且说是治水,在这期间禹也团结了各个大部落,深得民心了。舜迫不得已,还得赐给本来不属于华夏族群的禹——姒姓(又是个女旁姓)。从此禹开始越来越得势,竟然给了自己这个部落一个逆天的名字——夏后氏。
      其实吧,后这个词从我们的祖先古羌人的时代开始吧,一直都是——掌管的意思,这个字和“司”是同源,都是掌管的意思,看一下后的这个字形。
看一下秦始皇的这个手,是不是和“后”很像,当然还有种说法说这个后代表一个权杖和一个口。
图 后的演变
      可以看到甲骨文金文后和司就是个对称的图形。
      所以说这人势力已经膨胀到了,可以自称”夏“这么神圣意象的”后“了,也就是说这部落的凝聚力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了。
      所以舜的下场可想而知,就算后来的史书包装出来舜如何禅让给禹,禹又是如何推脱。而现实是
尧幽囚,舜野死。
      舜在“南巡途中”死于“苍梧之野”。禹象征性的闭门不出好久,还将王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来恶心舜,但天下的大酋长们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在各个部落的拥戴下,禹正式成为部落首领。禹随即分封尧的儿子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这也是后世我们的领导者一贯爱做的事情,用这种分封来团结不服从的贵族。
       可是禹的继位可就不像尧舜那么不稳了,因为这个治水行动实在是太得民心了,这之后启算是毫无悬念的成为了下一任首领,禹的天下终于可以稳定的世袭下去了。
      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利用自己夏后氏的威望,召开大会,宣传一下奴隶社会的初期阶段世袭制的指导方针,结果“有扈氏”首领极其不给面子,竟然公然拒绝邀请,而其实其他部族自然也有不服的,所以一时之间启面临了巨大的问题。
       所以枪打出头鸟,启开始进攻有扈氏,最终这个大部落战败被灭,族人全部被杀。其他的部落也再不敢再有异议。后启这才在各首领中建立了威信,使得各方首领此后称臣于夏后氏,并且每年要向夏后氏部落进贡牛羊粮食和奴隶,从此建立了一种以强力的部落集权制度,这种制度是用绝对的武力和实力来确保的,夏后主导的部落联盟也很快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可是首领位置传到自己的儿子少康的时候,由于穷奢极欲,整个夏部落都开始走下坡路,最终当年的东夷生番——有穷部落又开始崛起了,首领羿(就像炎帝一样,每一代都叫炎帝)在后太康(别忘了后就是掌管者的意思)的时候,直接夺了权,这也就是——太康失国。
       也就是说整整数十年,夏后部落只能流窜在其他部族中间谋求“复国”,这些人只能日复一日的寻求自己的亲信部落的帮助,再加上各种宣传当年大禹的好,炒人家的冷饭,最终少康时代,后羿手下的亲信寒浞篡权,没想到屁股没坐热,少康就打了回来,这也叫“少康中兴”,权利回到了夏后氏的手中。也就是说从此之后,这个夏算是稳定下来了。
      现在一般来说比较公认的夏文化是——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二里头文化算是河南龙山文化的继承者,可是二里头文化一直没有出土比较成型的文字遗迹,但是从后来商代的甲骨文来看,商代的文字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文字了,那么来说夏的时代不可能没有文字,所以只有一种可能性,“甲骨文”应该不属于夏部落。
二里头文化早期黑陶
图 二里头文化早期黑陶
二里头文化的大量绿松石工艺品
图 二里头文化的大量绿松石工艺品
 
      当然了,二里头文化还有封面上的茅草屋宫殿,可惜在二里头文化的晚期我们才发现了青铜器,而考古学一贯的认为,二里头晚期文化已经属于商文化了,并且这个商文化和二里头早期的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那么这个商文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且不说夏的最后一个“后”桀到底是不是很昏庸,我也一直对儒家动不动就把错推到“红颜祸水”的理论嗤之以鼻,但是可以肯定,这个桀确实本事不大,而随着生产力的上升,历经几百年的夏后氏引导的部落联盟开始松动了。
      有没有忘了,就是那个帝喾,那个子姓的华夏化东夷部族开始越来越厉害,说实话这部落本来就不怎么服从夏后的管理,这几百年人家秉承着先祖的光辉,一直和南边的百越三苗各种做生意,闷声发大财,在夏的后期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力量了。
      这个部落的名字叫做“商”,正如这个名字,这个部落是一个极强的商业民族。前面也说了,东夷本来就因为经商而发达,注重器物以及祭祀,所以或许“文字”这个东西,最早就是在人家的部落里产生的,而一直以来的文化交流,使得在所谓尧舜时代就占据文化领导地位的东夷人在这个时候更是有了压倒性的优势,这群人逐渐从“龙山文化”发展为——商文化。
      商文化的最大特性就是——青铜、文字。
     终于商人续好了力,开始攻击夏后部落了,这群人逐渐迁徙到现在山东西部河南东部的平原(山东曹县河南商丘一带),因为多年的发展,这群人已经有了不错的冶炼技术了,终于商人攻占了夏都,二里头文化进入三期。
二里头素爵
图 二里头素爵
 
      也就是说二里头从一个以石器和陶器为主的文化突然飞跃到青铜文化,而此时青铜文化其实是南边的三苗人和东夷的龙山文化更为发达,而华夏人却非常的少。而爵这个东西是个明显的山东龙山文化的造型。前面就说过,东夷是个很浪漫主义的民族,他们本来成分复杂,爱好经商的祭祀,所以酒器和礼器成了最重要的一环。
      根据史书记载呢,商的首领汤,进入夏都之后,桀逃跑入自己控制的方国,多年后才被击败,而二里头文化的变迁可能也与这个不谋而合了吧,在夏彻底灭亡后,商也预感到了夏这种部落联盟的形式的过度脆弱,于是开始推行内外服制度,这也就是分封制度的雏形。
      在考古学上,和夏的争论颇多不同,随着考古学家安金槐的发现,谁也没想到河南省会郑州中,竟然有着一个巨大的商代大型城市遗址,而这个遗址也终于可以实实在在的说明,我们这个地方终于进入早期国家性质了——商早期留下来最著名的遗址,一个是听起来特别像城乡结合部批发市场的“郑州商城”和不远的二里岗遗址,而另外就是一个是离二里头不远的“偃师商城”。
图 郑州商城遗址
      可以看出已经有了初步的夯土大规模建筑
二里岗文化青铜器
图 二里岗文化青铜器
牛肋骨刻辞
图 二里岗文化的早期商文字。
 
      也就是说注重商业,注重祭祀占卜的浪漫主义商民族,发扬了自己的占卜用符号,正式的产生了成体系的文字,而礼器酒器等青铜器也爆炸性的增多,形成了文化的飞跃,如果按照史书进行拼接的话,汤在攻占二里头夏都后,夏桀跑到了山西一带,而汤并没有赶尽杀绝,很可能是夏民很难完全消化,所以商留下一群人大力建设夏都,而自己先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山东曹县和河南商丘一带,这时候的商还是以自己老家为中心,控制夏的遗民,很可能势力远到大海并为了维持商业运行有了航海技术。后代商的政治中心逐渐西迁,也就把势力中心放到了河南东部地区,建立了一整套的朝贡制度,他让自己的势力范围内,遍布自己手下的氏族,也就是——内服,让周边的方国作为“外服”进行管理,并且大量安插自己的氏族进行制衡,可怜夏族的遗民不是被赶到了西边的陕西渭河谷地,就是赶到了南方当时还是蛮荒烟瘴的湖北一带,而这两拨人就是后来著名的姬姓夏人和芈姓夏人,不过这也是后话了。
      在商的时代,集权观念初步形成,而内服地区越来越发达,商还是不改本性,不过我们看到上面的考古结果也会发现,这个商怎么这么多的大型遗址,同样在《史记》中我们也能看到商代频繁迁都的状态,其中还描写了“九世之乱”这样的统治者内部斗争,而对于这一点一直以来也是众说纷纭。一般认为那个时代,本来洪荒就到处都而并没规律性,作为都城受到危机只能到处跑,而另外一点,就像《史记》记载的统治集团的内部并不太平,商王为了制约豪族,只能用迁都来缓解自己的危机,而作为商业民族的商并不是很避讳移动,人家一边跑一边做生意,一边跑一边祭祀,所以才流传下了商多次迁都的历史。
      不过到了商的中晚期,按照时间推算大约是前14世纪,商终于发展到了顶峰,这也就是发达的——殷墟文化,帝盘庚自奄(现在的山东曲阜)迁都至殷(河南安阳西北) ,其实商虽然总迁都,其实区域没出山东西部和河南东部。
      随着盘庚迁殷,商直到灭亡都没迁都过,帝盘庚生卒年也是虚无缥缈,只知道他很可能是个极其有作为的君王,可能大肆铲除异己并征服了由于频繁迁都造成的外族势力入侵,在商的时代,最强悍的一股势力其实就是距离商非常近的“鬼方”,这里只是暂时的提及一下,这个民族在今后的中国甚至世界舞台上,都即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而盘庚之后的第三代,就是商代最有名的国王——帝武丁了。
      帝武丁时代最著名的就是有着大量精美青铜器的武丁妻子“妇好墓”,在妇好墓中出土了很多象征军事的青铜器,可以看出武丁时代的南征北战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而奴隶时代往往为了缓和内部矛盾,征战也是最有用的一个方式了。在后来的《周易》最后一个卦象“未济”里,有一个描述叫——“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其实“易”在那个时代还没现在说的那么神乎其神,很多时候是那个时代人们对世界的一个朴素认知,我们后来所谓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更类似后人给周易的再解读(象传和彖传)。言归正传,武丁时代,鬼方这样一个强悍的部族都被武丁战败,而商代的甲骨卜辞中还记载了“鬼方易”也就是“鬼方逃走”的说法,一般认为鬼方这个时候逃到了陕北宁夏一带,而陕西岐山一带的夏人遗民,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周部落,这时候也一直臣服商王作为“外服”存在,两家很可能有过多次联手对付鬼方的行动。
      当然,强有力的敌人不仅仅有鬼方,周部落西边还有着我们的游牧同胞羌人,西北还有犬戎,而帝武丁时代对付他们也是屡屡取胜,而在东部,毕竟商本身就东夷出身,所以“东夷”这个概念继续变化,安徽、江苏、山东半岛等更远的东部渔猎民族成为了新的“淮夷”“莱夷”等等,所以我们讲到最后大家会发现,其实我们认为的很多汉人地名,很可能最早并不属于我们。
      武丁时代大战四方保证了商对于周边民族的控制,越来越多的外族被驱逐,所以商也就给自己树立了太多的敌人,而商的外服里面,周因为多年和西羌混在一起战斗力极强,所以一直是商最喜欢的一个小弟了。
      而商自从灭了夏之后,也就顺理应当的给上一个政权泼脏水,他们选了一堆不满夏的群众演员,说啊“夏后的“后癸”太荒淫了(也就是夏桀),我们这当了老大那也是民众的意愿。况且你们不知道把,我们的祖先“帝喾”可是和传说中的东方天帝呢。所以为了清除以前的影响,他们停用了夏代的“后”,用自己的一个祭祀性称呼来称呼自己的首领为——帝。他们神化了自己的祖先——帝喾,一般认为这也就成了后来“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说法的雏形了。
图 帝的演变,本是一种木质武器。
 
      但是这个时候虽然是父系社会,但是还没有完全的过渡到绝对的男权社会,女人的地位还是不容小觑的,就像前面说的武丁的妻子“妇好”,可是个掌握着军队实权和祭祀权利的女人,武丁时代的南征北战,妇好绝对是没少出力的。再比如还是武丁的妻子“妇妌”,这人权利也很大,庙号就是“后母戊”,著名的“后母戊鼎”就是祭祀妇妌用的。这个后母可不是后妈,可是真真正正的带有实权的“后”。
所以这个时候男性首领的妻子政治军事权利也是很大的,所以掌握实权的女人仍然保留了一直以来的“后”的称号。所以从商代之后,慢慢的,地位最高的男性为帝,地位最高的女性为后的雏形就出现了。
      所以说商代晚期已经可以有这样发达的青铜冶炼技术了,不过很遗憾的是,同时代的西方,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了,这个下一篇会说。
      以殷作为都城的商,经历了帝盘庚、帝小辛、帝小乙、帝武丁、帝祖庚、帝祖甲、一直到帝乙、帝辛等12位200多年的统治。不过说到这里也大家也发现了,商代非常喜欢用天干来命名帝号,也就是说一种”意象化“的思想开始在商代形成,我们把甲乙丙丁等倒过来,看看像不像一个禾苗正在生长的过程?可以说很多贯穿我们历史的文化符号,很多都是从这个爱占卜的商代开始的。
      所以说整个商代是一个思想和技术爆发的时代,不仅仅产生了阴阳辩证的思想的雏形,还大规模的扩张势力。而商帝们也都很不老实,各种教训不听话的外服,除了对四川盆地的西羌或 政权影响深远,催生了神秘的“古蜀国”文化,不同于一些民间科学家对于代表古蜀国的三星堆遗址的大肆渲染,一般认为古蜀国还是属于商的次生文明的。而在商时代,江西一带的吴城遗址出现了大量的商代青铜器和商人骨架,而对吴城遗址的单倍体测序中,吴城遗址的原住民以O2单倍体为主,也就是说一般认为这群人应该属于南方的百濮民族,可以看出商代的触角已经深入到了这里。
古蜀国青铜面具
图 三星堆出土的古蜀国青铜面具,到现在也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外族文明。
图 江西的吴城遗址出土的青铜器。
 
      可以看出来商的文明达到了夏永远做不到的成果,发达的商文明成为东方文明的引导者,这也为后来所谓的”华夷之辨“打下了基础,虽然禹也不是什么华夏,商更不是什么华夏,但是这时候龟缩在渭河谷地(陕西西安一带)的真正的华夏人开始蠢蠢欲动了。
      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周易》归妹卦。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周易》泰卦。
       商代的倒数第二个皇帝叫做帝乙,64个卦象里面有两个卦都引用了这个意象,包括否极泰来的泰卦,一种说法就是,帝乙把自己的女儿嫁到了周部落,以求安定。
      可是夏却没有否极泰来,按照古本《竹书纪年》,周部落首领季历作为外服帮助商“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商王帝文丁开始忌惮这个越来越强大的部落,最后把季历召唤到殷软禁起来并杀害,不久后帝文丁去世,儿子帝乙接手王位,帝乙面对着周部落的不断强大以及鬼方、羌的压力,才有了这个“帝乙归妹”的说法。
      周部落的新首领,叫做“昌”。而帝乙征战一生让外服全部安定后,却没想到在一个继承人的问题上断送了千里江山。
      帝乙死后,幼子“受”继位,帝号“帝辛”,不过这也是后话了。
上接:先羌裂华夏初现 三苗起东夷合流
下续:阿卡德闪族雄起 巴比伦埃及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