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各位朋友新年好!眼看春季假期即将过半,不少朋友也开始考虑如何安排剩下的假期。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聊古代过年是如何放假的。
先来说说唐朝。唐玄宗曾针对放假特地颁布《假宁令》,明确规定“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其中“元正”就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在民国以前,这一天既是春节也是元旦。意思就是说唐朝自开元之后,每年春季和冬至日都会放假7天,堪称是中国最早的“黄金周”。宋朝时延续了唐朝的放假规则,元朝时则缩减为3天,并被明清两朝所沿袭。
需要指出的是,据《唐会要》记载,唐朝后期其实有过数次节假日调整,比如德宗贞元年间,就将为期三天的寒食节假期扩充到了7天,一年就有了3个“黄金周”。至于“小黄金周”更是多得令人咋舌——夏至、中秋、腊八、太宗诞辰、玄宗诞辰、玄宗母后诞辰、玄宗母后去世,这些日子一律放假三天,此外唐朝还有21个只放一天的法定假日,远远多于现代人。
虽然值班官员的春节泡了汤,但休假的官员也好不到哪儿去。据《后汉书》与《太平御览》等史料记载,汉代官员休假时要么下地劳动,要么去学术机构进修,反正不能公然外出娱乐,否则上班后说不定就会被言官在朝堂上痛批。唐宋时期官场风气虽有变化,但整体上仍然鄙视官员公开娱乐。比如《宋史》就曾记载王安石担任宰相时经常去汴京城逮人,时间一久再也没有官员敢出门逛街了。
明清时期,皇帝对繁多的节假日逐渐削减,甚至还取消了自西汉传承下来的“旬休”制度,全年只在春节、冬至和皇帝诞辰这三个主要节日放长假,加上元宵、中元等,全年不过五十多天。很显然,这样的措施会引发大多数官员的反对,皇帝迫于“民意”只得捏着鼻子答应,在三个主要假日的基础上增加寒假,然后将春节与寒假的时间均延长至一个月。
到了民国初年,政府各机构乃至学校,不论是除夕还是正月初一,都要正常上班,否则就会面临被上级开除的风险。孙中山废除农历改用公历后,将1月1日称作“新年”,但民间仍将农历正月初一作为传统新年。于是袁世凯上台后,将传统新年改称“春节”,为彻底推行公历,政府明令禁止机关、学校、商店在春节期间休假,否则将对负责人实施严厉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