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安史之乱时,昔日驻扎在河西重地的唐军陆续被调回中原平叛的机会,吐蕃朝着防务空虚的河西十一州发起疯狂进攻。尽管河西军民进行了近乎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誓死抵抗,无奈朝廷自顾不暇,没有能力援救河西,到公元787年,随着抗击吐蕃多年的沙洲沦陷,河西走廊终于丢了。
是啊,什么时候唐军才能够重振雄风,再度收拾这沦陷的山河?一代代挣扎在吐蕃军队马刀下的唐朝人望眼欲穿,可是,使者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朝廷也回答不了。那已经不是威风八面的盛唐了,那是一个困于藩镇割据,在内忧外患里苦苦熬时间的中晚唐,哪有能力来拯救受苦的百姓呢?
旗开得胜的张议潮立刻派出十路信使,向遥远的朝廷通报情况,报捷的同时请求支援。然而,这十路信使陷入了吐蕃驻军的重围里,大多壮烈牺牲,只有一个僧人最终带着满身战伤走到了长安街头,而那已经是两年以后的事了。
信使尚且被围堵,张议潮的处境可想而知,几乎是困守沙洲孤城,陷入吐蕃军队群狼般的重围里。吐蕃军以为张议潮到了穷途末路,黑压压地杀来,打算让这群胆大包天的反抗者付出代价,不料立刻碰得鼻青脸肿——多年忍辱偷生的磨炼造就了张议潮强大的军事才能。
更让吐蕃人吃惊的是张议潮打造的这支新型军队的战斗力。战士们简直是以一当十,每个人平日看着就是老实巴交的平民,但跨上战马、拿起武器立刻战斗力爆表,几乎都是搏命来打。原因说起来很让人热血沸腾:支撑他们的是一个早已埋在心中大半辈子的信念,那就是光复国土,驱逐顽敌!
公元851年起,张议潮的进攻铁拳轰然打响了,几乎呈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席卷了从今天新疆哈密至青海乐都的原唐朝河西九州,而河西已收复州郡的地图户册也由张议潮再次派遣使团送到了长安:原唐朝工部尚书之子张议潮历经浴血奋战,已经率唐朝子民为唐朝光复了除凉州(今甘肃武威)外的河西故地。
其实,张议潮真正面临的考验才刚刚到来:新收复的河西大地是一个百废待兴、经济落后的烂摊子;被逐出河西的吐蕃军队依然虎视眈眈,河西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凉州还在吐蕃手里,凉州是河西走廊的门户,不早日收复这里,河西就有得而复失的危险。
公元866年深秋的一天更成为河西百姓最扬眉吐气的一天:在张议潮亲自指挥的廓州(今属青海海东)战役中,归义军同仇敌忾,一举将对手全歼,此时把持吐蕃国务的权臣、曾经多次屠戮河西百姓的吐蕃大相被俘后则被枭首示众,并传首长安,以祭奠河西屈死同胞的冤魂。
这一战不只报了多年的血海深仇,更是一个圆满的句号——从此,吐蕃再无力染指河西,西尽伊吾(今属新疆哈密),东接灵武(今属宁夏银川),四千余里土地全部光复,百万户百姓从此继续自豪地聚拢在唐朝的旗帜下,史书感慨:“六郡山河,宛然而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