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正统哈里发时期 > 阿拉伯帝国建立的历史背景
2018-01-19

阿拉伯帝国建立的历史背景

      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南为阿拉伯海,面积约三百万平方公里。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大部为沙漠和草原,气候炎热,雨量稀少,只有西南部也门地区及其他少数绿洲,可供农耕。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半岛上居民大部从事游牧,出产有椰枣、骆驼、山羊等。半岛西部沿红海岸汉志地区,上古时已是东西方通商要道。从印度把货物沿海路运到也门,卸下后用骆驼驮载,沿红海岸转运到地中海东岸,再运往西欧各地。也门地区有发达的灌溉农业,商业和手工业也很兴盛,公元前即已形成奴隶制国家,和波斯、东罗马等都有往来。
      半岛上的居民大部为阿拉伯人。七世纪初,他们在较短时间内统一起来,占领了西亚、北非等广大地区,在这些地区原有生产水平和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封建国家。以后经过长期融合,西亚、北非地区的人民形成阿拉伯民族,有统一的宗教(伊斯兰教)和语言(阿拉伯语)。
      阿拉伯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在封建社会,就掀起过多次的反对封建统治的伟大斗争风暴,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与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相媲美。阿拉伯人民又是勤劳智慧的人民,他们保存和传播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他们还吸收了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文化,加以发展,创造出辉煌的阿拉伯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汉志地区社会结构背景


      六、七世纪时阿拉伯社会状况公元六、七世纪之交,半岛上阿拉伯人大都以游牧为生,称为贝督因人。他们逐水草而居,迁徙无定,食驼肉,饮驼乳,生活困难,夏天经常挨饿。贝督因人组成氏族和部落,各氏族、部落都有自己特定的牧场,有自己崇拜的神。在氏族内部,成员基本上平等,但已分化出较富有的氏族贵族,拥有较多财富以至奴隶。部落首领形式上选举产生,但多为富有家族中人充任。他平时领导游牧,解决内部纠纷,战时则指挥作战。部落显贵议事会由部落首领主持,处理日常事务。整个氏族有义务保护自己的成员,如某人遭到外族杀害,全族都要向对方氏族进行报复,直至获得一定赔偿为止。由此引起各氏族、部落之间世代混战,加之争夺水源、牧场,部落间战争更是绵延不绝,招致生命财产很大损失。
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在少数适于农业的地方,有转为定居的农业部落,种植大小麦,栽培椰枣等。制陶、纺织、冶金、武器制造等手工业也发展了起来。在汉志地区,有城市麦加和麦地那。麦加城住着古莱西部落的各氏族,有些人经营队商贸易,阶级分化明显,已处于国家形成前夕。氏族贵族拥有大量财富,役使奴隶,为其耕作放牧。他们还经营商业,兼放高利贷,利息高达百分之百。古莱西的氏族贵族组成议事会,经常在克而伯神殿内集会,商讨队商贸易等事。克而伯是一个方形建筑物,墙上砌有一块黑色陨石——黑石,一些阿拉伯人视它为神物,每年冬季都来朝拜。同时也就在麦加城内举行集市贸易,交换手工业品、武器等,麦加贵族从这种贸易中得到不少好处。麦加城北面的麦地那,主要是一个农业中心,工商业并不很发达。

周边地缘形势背景

      公元六世纪时,伊朗和拜占廷为争夺也门,控制商路,发生了战争。525年,埃塞俄比亚在拜占廷支持下侵占也门。572年,伊朗又赶走埃塞俄比亚人,在也门建立起自己的统治,而且另辟由波斯湾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的商路,禁止商品通过也门。由于战争破坏,灌溉工程失修,再加商路改变,也门于是逐渐荒废。
      商路改变引起汉志地区经济衰落,使阶级矛盾激化。麦加等地富商不能从事贸易,便用高利贷盘剥穷人。原来靠商队为生的保镖、脚夫等失去工作,无以为生。社会动荡不安,下层人民反抗有增无已。阿拉伯氏族部落显贵为了能镇压反抗,亟需组成一支力量,并进而向外掠夺财富和土地。国家产生的前提成熟了。

宗教思潮背景

      伊斯兰教的产生产生统一国家的要求在意识形态上反映为一神教的出现。当时阿拉伯半岛上产生了许多宣传一神教的“先知”,穆罕默德(570——632)即是其中之一。他出身氏族贵族,曾随队商到过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经商,对基督教犹太教等有过接触和了解。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综合过去宗教的一些教义而形成新教——伊斯兰教(伊斯兰一词为服从之意)。
      伊斯兰教是一神教,把原古莱西部落的主神安拉奉为唯一的宇宙之神,是唯一真主,天地万物皆属安拉。而穆罕默德则是安拉的使者,是“先知”,是到世间传达安拉旨意,来教育人类的。这种一神教在阿拉伯的统一事业中,曾起了一定积极作用。当伊斯兰教刚刚开始宣传的时期,为了吸引下层人民支持,它曾经反对高利贷,号召赈济贫弱孤寡,赞成释放奴隶等,因此,也有一些贫民、奴隶信奉伊斯兰教。
      宗教总是剥削阶级压迫人民的精神武器,伊斯兰教也不例外。它承袭了基督教的来世说,相信灵魂不死,宣传如生前信仰真主,忍耐服从,甘作牛马,则死后可上天堂,否则就要堕入地狱。不过沙漠中的伊斯兰教徒想象的天堂,是充满清泉绿草,各种水果,而地狱之苦则是受火刑的烤炙。
      伊斯兰教对信徒规定五种基本义务(即五功)。信徒称为穆斯林(意即信仰安拉的人),都要做到:一、念功,背诵、信仰安拉为唯一真神,穆罕默德是安拉使者,是“先知”;二、拜功,每天祈祷五次,每星期五举行公众祈祷;三、课功,每人应纳财产的四十分之一用以救济穷人,实则成为国家税收,是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四,斋功,每年斋月即回历九月,白天禁饮食;五、朝功,一生中要到麦加克而伯古庙朝圣一次。
      伊斯兰教保护私有财产,规定偷盗要砍去右手,承认奴隶制,主张多妻。这些都反映这种宗教的阶级压迫本质。
      阿拉伯统治阶级利用伊斯兰教,宣扬“圣战”。穆斯林为讨伐异教徒、宣传信仰真主而牺牲,死后都可以进入天堂。不仅如此,还规定了对参加“圣战”者的现实报酬,掠夺到的战利品,包括金、银动产、牲畜、奴隶等等,都拿来瓜分。五分之一归“先知”和他的家族以及孤寡;其余五分之四归步兵和骑兵,后者所得比前者加倍。这充分说明了阿拉伯扩张战争的侵略掠夺本质。
      伊斯兰教的经典称为《古兰经》。按照伊斯兰教义,它是真主的意旨,由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降给世人。其实它大都是穆罕默德在各种不同情况下讲的话,当时可能有些零散的记录,他死后归纳整理,集成一书,作为研究早期阿拉伯社会情况的史料很有参考价值。
      阿拉伯国家的形成和扩张穆罕默德约于610年左右开始在麦加传教,起初信徒很少,只有他的一些亲属。麦加城内氏族贵族因这种宗教不合原来的部落神崇拜,有损于他们的权势,于是对穆罕默德等进行迫害。622年,穆罕默德及其少数信徒被迫半夜逃到麦地那去(回历以这一年为纪元元年)。麦地那有不少人受麦加商人高利贷者的盘剥,对麦加人特别仇视。穆罕默德到后,伊斯兰教很快传布,在麦地那形成神权国家,穆罕默德成为领袖。他开始率兵袭击麦加,对它进行掠夺,于是引起战争,双方互有胜负。以后经过谈判妥协。麦加接受伊斯兰教,并承认穆罕默德为“先知”;克而伯神殿和黑石则被承认为伊斯兰教神物,从而也保存了麦加贵族的权益。630年,穆罕默德进入麦加。随着伊斯兰教向半岛上其他部落的传布,穆罕默德及其统治集团势力日大,到623年他死时,阿拉伯半岛已大体统一。

扩张行动的开始


      穆罕默德死后,在他的亲信中经过长期争论,他的老友和岳父阿布·伯克尔被推举为哈里发,意即继承人。阿拉伯国家机器渐趋完备,哈里发为国家元首,集军、政、教大权于一身。信徒丁壮皆是战士,供给靠对外掠夺。原来的天课转为税收,向广大居民征取,被征服的异教部落则被迫缴贡赋。
      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统治阶级就开始了侵略活动。当时东面的萨珊波斯和西面的拜占廷由于长期互战,都已精疲力竭,因此造成阿拉伯扩张的有利时机,636年,阿拉伯军队击溃拜占廷军队,占领大马士革,638年,进入耶路撒冷,到640年,攻占了全部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接着东击伊朗,642年灭伊朗萨珊王朝,同年征服埃及,占领亚历山大里亚。
      阿拉伯统治阶级所进行的战争是掠夺战争,在征服过程中许多财富被劫走,建筑被破坏,许多人民被掠为奴隶,留下的居民则需向阿拉伯统治者交纳赋税。这些赋税名义上是在所有阿拉伯战士之间瓜分,实则大部分为军官、贵族、酋长等吞没。这些人在战争中都发了大财,成为拥有很多财富和奴隶的大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