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三国历史 > 夷陵大战后黄元为何反叛蜀国
2017-12-25

夷陵大战后黄元为何反叛蜀国

      黄元,这位蜀汉帝国建立初期的汉嘉郡的太守,深得皇帝刘备器重的,不然是不会得到重用的。可是,在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的冬十二月,乘皇帝刘备东征吴国败北而病重之际,黄元将军率领部队坚守城池,抗命发兵。究其缘由,应该是他违背了朝廷要其率军出征而发布的出征令。那么,可以推断,这道出征令是丞相诸葛亮发布给他的。但因他与丞相诸葛亮长久不合之故,才抗命据守城池。
 

黄元与丞相有何矛盾?缘由何起

 
      汉嘉郡,隶属蜀郡,治所在今四川芦山县,下辖境相当今四川的雅安、芦山、名山、天全、荥经、汉源等市县区。西晋永嘉年间后废置。秦朝首置青衣县,县府就在今雅安的青衣江以北地区,两汉时沿袭其制。据《汉书·彭越传》记载,汉高祖十一年免彭越为庶人,“徙蜀青衣”。东汉安帝时,将青衣、严道、旄牛、徙四县划出,立为蜀郡属国。汉顺帝阳嘉二年(公元133年)改名汉嘉,蜀晋沿袭。可见,汉嘉郡为巩固蜀汉南疆的重要之地。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皇帝刘备在选择此地太守人选时,是有所考虑的。由此可推断,黄元是一名紧随刘备多年征战的战将,是为了确保这片古青衣羌族国的稳定,战将黄元当是不二人选。
      汉嘉,即青衣县,是古羌国所在地。自古羌、汉两个民族纷争不绝,蜀地刘焉、刘璋父子以仁爱安抚了羌地民众,留下了较好的声望。可外乡人刘备以欺诈手段入主蜀地后,不仅蜀地汉民不满,更影响到了边缘地区的羌族等少数部族。只是经过刘备多年来的经营,提拔蜀地文武才干,兴学安邦等措施的得力实行,才初步稳定了蜀地的安定局面,加之任用彪悍的武将定去守边地,羌族人才在其武力的威逼之下,才不得不安定了许多。然而,后来随着皇帝刘备的病重加深,蜀汉政权内部的军政人事安排发生了内讧。
      诸葛亮自担任蜀汉丞相以来,虽说得到了皇帝刘备的极大信任,但跟随皇帝刘备久经沙场的战将们却不是这样想的。刘备临终前,就叮嘱过诸葛亮“马谡不可大用”,但诸葛亮并没有听从此劝告,自然在蜀汉军事集团中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马谡虽熟读兵书,却没有实际的战功,丞相诸葛亮如此重用“好谈军计”的马谡,自然就在蜀汉军事集团中拉起了帮派,与那些有战功的将领们也多多少少有了隔阂。这也许就是史著《三国志》中所言,“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吧。可以推断,此次发布要黄元带兵出征的命令,是丞相诸葛亮发布的,因黄元不满诸葛亮的做法,就拒不发兵,“举兵拒守”。
 

黄元与诸葛亮的不合,其缘由当由马谡引起

 
      据陈寿《蜀书》卷九《马良传》记载,身为襄阳宜城的马氏兄弟五人,才名冠与当时,家乡有句谚语:“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因马良眉中有白毛,故以此称呼。马良智勇冠三军,深得刘备器重。刘备称帝时,马良被任命为侍中。无奈,夷陵之战刘备败北,马良也遇害。因马良的关系,其弟马谡也受到重用,官居成都令,直至越巂太守。虽说马谡“才气过人,好论军计”(《马良传》附传),但与其兄长相差甚远,究其更本原因是毫无实际战功,在刘备的战将中最多只算一个好参谋长,而丞相诸葛亮却深加器重,每每与之通宵谈论军事,并任命其为自己的参军。可见,诸葛亮在暗中逐步抓军权,将皇帝刘备临终前的告诫,抛在了脑后。
      好奇谈而无实际战功的马谡,实际上与众战将早有隔阂,只是鉴于其兄长马良之关系,才维系到了现在。然而,皇帝去世前的种种迹象,让紧随皇帝刘备的战将们心有余悸,多多少少对丞相诸葛亮有了些看法。
      在对待黄元的问题上,朝廷上有大臣就提出了一定的反对之声。只是这反对之声,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来的。当时,马谡就任越巂太守,其所处地理位置就紧挨黄元所辖之地。大臣提出了反驳意见,如果说黄元是反叛性质,他就有二条路可走,一是直接进围成都,杀死皇太子,夺取政权。二是进军越巂地区,进入南中,据地反叛朝廷。
      面对众朝臣的针对意见,大臣杨洪一言定夺,剥夺了为黄元说话的大臣的言论。只是,陈寿在写这一段史事时,采取了极为委婉的笔触,有意隐瞒了许多史事,让后来者难以明了,有溢美之嫌。
 

黄元的性格

 
      我们所了解的黄元的性格,是从老臣杨洪的口中得知的,他称黄元“素性凶暴,无他恩信”。那么来推测一下,黄元的“素性凶暴”,足见黄元是一员虎将,除了皇帝以外,只有几员大将是可令其心服口服的,其余之人难以掌控此人。不然,皇帝刘备何以开国以来就任命他为汉嘉郡的太守呢。而“凶暴”之“凶”,可理解为治军有方,部下难以抵抗其指令。可这“暴”字,就有多方认识与理解,此单单从杨洪的认识来说,是指此次不听朝廷之令而言,是以下犯上,因而定性为“暴乱”。皇太子刘禅以此为根据,对此人自然是深恶痛绝的,待将其押解到成都,直接问斩,也是自然之事。而“无他恩信”,就让人难以理解了。他的此次叛乱,为何其部从都参与了呢?如果说黄元没有一点恩信,那么在长达四个月的时间内,他的部下何以紧随其反叛。只要往前一推,可以想到刘封之死,丞相诸葛亮的言论,在军中将领的反响是何等的强烈而不得不忍气吞声。当然,此时的皇太子刘禅也知道那件事,而丞相此举不正是为其着想吗,自然痛下狠手,也算另一原由吧。
      再说,从老臣杨洪的言语中来看,此次黄元对抗朝廷,还是以皇帝刘备的生死为重要分水岭的。皇帝死了,他就顺水逃至东吴,求生路。若皇帝度过了危难,他就会敷面请罪。可推测出,黄元此举不是反叛,而是对丞相有所不满,可见丞相诸葛亮与皇帝的将领们之间的矛盾有多么的激烈,由此导致的事件,可想而知。正如史家陈寿所言,“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
      又说,黄元“举兵拒守”,从前年的冬十二月,到次年二月诸葛亮离开蜀地,这三个月是完全按兵不动的。而诸葛亮一走,三月他就进军烧毁了临邛城,走向了背叛朝廷的道路。到四月,黄元被自己的亲兵擒拿至成都,被皇太子刘禅斩首。黄元事件,不过短短五个月的时间。而临邛县城,秦惠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设县,新莽时期更名,到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恢复原名,依旧属蜀郡,县治所在今四川邛崃市临邛镇。可见,这一县城的设立,非一时而设起,是有其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的。可卢弼《三国志集解》注解:“窃谓,黄元举兵攻临邛城未可,即据为,临邛属汉嘉也”,愚不得要领。
      由此可见,对反臣黄元性格的判定,虽只是杨洪的一面之词,但也不难看出蜀中政权内部的不稳定性。正因为老臣杨洪一词,再鉴于巩固蜀汉本土的迫切性,坚定了皇太子刘禅斩杀黄元于成都的决心。当然,这一及时必要的果断之举,不但维护了少年皇太子刘禅的地位,同时也消除了危及丞相诸葛亮地位的祸患,由此完全确立了诸葛亮在蜀汉朝廷中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