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野史秘闻 >清朝名臣,偷拍慈禧棺材都没事,为何为政府修铁路却被砍头?
2019年02月14日

清朝名臣,偷拍慈禧棺材都没事,为何为政府修铁路却被砍头?

2de81a8c6d2343b4abcb0db686014cd3.jpeg
  端方最高调的一次演讲,当数他越级教训摄政王载沣。1909年,端方被提拔为直隶总督。虽然直隶总督在清廷官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毕竟只是一疆之吏,可端方刚上任就上书载沣,奉劝他多任用有新思想的人才,并一口气举荐了十多个人。载沣对端方的建议并不感冒,因此未予回复。眼见奏折石沉大海,端方很不甘心,又上一折,再次申述选才问题。一个外官对宫内事务指手画脚,已经严重触犯了大臣言政的忌讳。载沣看完折子后,虽然很是不爽,倒也颇有气度,并未收拾端方,只是再次留中不发。倘若换了旁人,此时大概也能把摄政王的态度猜个十之八九。可端方就是不罢休。没几天,他就赶往北京,当面向载沣指陈选才之事,搞得载沣非常尴尬,只好装出一副虚怀若谷的样子,听端方在耳边狂侃了三个多小时。
  第一炮没打响,端方调转方向要求改革官制。按端方的设计,应当取消军机处,并入内阁,设总理大臣一人统筹全局;原来的六部也应裁撤归并,精简岗位,淘汰冗员。这意味着有大量京官要下岗,无疑动了好多人的“奶酪”,势必引发京城官场的一场“大地震”。那些既得利益者们听闻官制改革的消息后,无不四处走动,打探虚实,惶惶不可终日。不久,这些既得利益者缓过神来,认识到必须团结起来,将少数的改革派打压下去,才能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于是,京城内顿时充满了一股权力厮杀的气味。先是以柯劭忞为首的翰林院官员认为官制改革不可骤行,接着军机大臣铁良又与袁世凯公然发生正面冲突。一时间,改革派与反对派呈激烈僵持的局面。这时候,端方想起了一个人—张之洞。张在晚清一直以提倡新政的形象出现,端方觉得,如果能得到张的支持,官制改革的胜算将大大增加。于是他修书一封,请求张的声援。孰料张非但不支持,反而把端方的方案批得一无是处,还四处游说他人一起抵制改革。形势从此急转直下,端方的政治伙伴袁世凯也自身难保,不得不暂时放弃之前的主张。在反对派的合围下,端方只得要求外调,改革的大好时机就此错过。
904177a5f0a54f46bdd3f55f80eb0667.jpeg
  按说新政已经到了第九个年头,这种荒谬言论本不值一驳,然而那些曾经反对改革或被端方整治过的官员仿佛找到了置他于死地的最佳借口,纷纷活动起来,营造声势。其中最活跃的莫过于陆军部尚书铁良。此前,铁良对直隶总督一职垂涎已久,可端方的突然杀出彻底浇灭了他的希望,这不免使他心中醋意翻滚。端方上任之后,非但没有拉拢铁良,反而连连上书,参奏陆军部改革步伐过慢,搞得铁良很没面子,只好愤而辞职。多亏载沣力挺,他才得以留任,但端、铁从此结下梁子。“照相门”事件发生后,铁良马上采取行动,纠集往日同端方政见不合或被他整过的官僚一起上书,要求朝廷从严处理。按照清朝律例,这种过失最多就是革职留任或降级留任,况且端方还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非常显要,完全可以戴罪立功。然而,反对派们对端方已形成合力围剿之势,其势力之强大连载沣都颇为忌惮,因此端方唯有辞职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