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野史秘闻 >在古代独子兼祧是什么意思?在清代有什么发展?
2019年02月14日

在古代独子兼祧是什么意思?在清代有什么发展?

  宗法制自从先秦时期发展成型后,并没有随着秦的一统天下而与封邦建国一起走进历史的尘埃。而是在广大中国民间得到传承与变革,其生命力与适应力愈发强大,并在中国明清两代最终定型并走向收束期。清代宗法制度中有一个令我们感到陌生的条目称作“独子兼祧”,但这个制度又是清代社会具有影响力的现实作法。以下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独子兼祧的意义以及它在有清一代的发展演进。
0587a8c5f4554feb92c438ca702f5223.png
  兼祧作为一个民间习惯存在历史很久,至少早宋代就有文献资料记录了相关作法和事例。但历代官方对此制度的态度可谓暧昧不明,不会明显地予以支持,也不会公开表示反对。明代政治史上十分著名且影响深远的“大礼议”实际上也有兼祧的影子。众所周知,嘉靖皇帝朱厚熜出身于河北安陆州,实际上是与皇帝宝座无缘的普通亲王。但明武宗壮年去世,没有子嗣,朝廷令其兄弟朱厚熜前来继承皇帝位,围绕这皇统和血缘关系上,嘉靖皇帝与朝臣召开了大规模的论争。论证的具体内容我们无需冗述,但嘉靖一方面要承认父亲兴献王的地位,同时还要作为武宗的兄弟去“入奉宗祧”,有学者认为嘉靖皇帝开创了“以一人而为两家之后的先例”。
5faeeaac3c9e46d69d3ccc7b0bd4218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