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野史秘闻 >王慧龙生平简介 王慧龙人物事迹及历史评价
2019年02月14日

王慧龙生平简介 王慧龙人物事迹及历史评价

  生平简介
  王慧龙(?—440年),东晋时期人,自称是太原晋阳人。
20180320173257.png
  王慧龙自幼即极聪慧。王家遭灭门之祸时,王慧龙年仅14岁,赖家人僧彬藏赢匿,得免一死。事后不久,僧彬携王慧龙逃出建康(今南京),渡江西到江陵,投奔王慧龙的叔祖父王忱旧部、荆州前中从事习辟疆。当时恰逢荆州刺史魏咏之死去,习辟疆与江陵县令罗修,前别驾刘期公,地方豪强王腾等谋举兵反叛,共推王慧龙为盟主,聚集兵马,准备夺取荆州城。然此时刘裕得知魏咏之死讯,亦担心江陵有变,急遣其弟刘道规坐镇荆州,王慧龙等的计划未能实现。于是罗修匆匆带了王慧龙与僧彬一道北上襄阳(今湖北襄阳县),得晋雍州(治襄阳)刺史鲁宗之资助,渡江自虎牢(今河南汜水县)投奔至后秦姚兴军中。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灭后秦姚泓,王慧龙再次亡命出逃,来到北魏。
  王慧龙初到北魏并不得志。他以身家不幸痛陈于明元帝拓跋嗣,请效力南讨。可拓跋嗣尽管很同情他的遭遇,表示“朕方混一车书,席卷吴会,卿情计如此,岂不能相资以众乎。”但并未任用他。 北魏泰常八年(423年),拓跋嗣统兵南征,夺得刘宋司州 (治洛阳)全部,兖州(治滑台,今河南滑县)、豫州(治悬瓠,今河南汝南)大部,北魏在黄河以南取得许多州镇,确立了南北朝对立的形势。拓跋嗣起用王慧龙为洛城镇将,要他率3千兵马去镇守全墉城(今洛阳县东)。王慧龙踌躇满志,准备走马上任。不料拓跋嗣突然死去,太武帝拓跋焘即位,以为“南人不宜委以师旅之任”,收回拓跋嗣成命,王慧龙只好继续在家赋闲。时间长了,拓跋焘觉得总应有个安排,便任命王慧龙为乐安王拓跋范师傅,兼并、荆、扬三州大中正,负责三州官吏的考选事务。王慧龙坚辞不受,并表示愿去南部边陲效力,于是拓跋焘改任他为南蛮校尉,安南大将军左长史。至此,王慧龙总算有了复仇机会。
  王慧龙在荥阳任上10年,其间“农战并修,大著声绩,招携边远,归附者万余家,”(见《魏书》)一时间声名鹊起,震骇刘宋朝野。为除掉王慧龙,刘宋文帝纵使毒招,策划“反间计”,扬言:“慧龙自以功高而位不至,欲引冠入边,因执司马楚以叛。”(见乾隆《太原府志》)妄图引起北魏君臣猜忌,重陷慧龙于水火。然而,魏太武帝拓跋焘并不昏庸,他深知王慧龙与刘宋的亡家灭门之仇,深如血海,遂对众臣一语道破:“此必不然,是齐人忌乐毅耳。”(见《魏书》)为安抚慧龙,即赐其玺书曰:“义隆(宋文帝)畏将军如虎,欲相中害,朕自知之。风尘之言,想不是介意也。”(见乾隆《太原府志》)义隆见诡计不成,便重金悬赏,以200户男、1000匹绢为价,收买慧龙首节。惑于利诱,刺客吕玄伯铤身走险,行刺慧龙,反被抓获。众人皆以吕氏必死。慧龙却说:“各为其主也,吾不忍害此人”,便将吕释放。他的容人之量,深得时人赞服。乃至死后,吕玄伯感其全宥之恩,为其守墓,终生不去。
  慧龙武能安邦,心胸广阔,文才亦不俗。史载,其少时家遭横祸,半生坎坷蹉跎,但不忘修身蓄志,养就文韬武略,举止谨慎。为明其志,曾作《祭伍子胥文》,舒泻忧悴,誓言“鞭尸吴市,戮坟江阴”。所撰“帝王制度十八篇”,被国家奉为“国典”。太武帝渐知其才高识远,遂再为升迁,拜使持节、宁南将军、虎牢镇都副将。然天不假年,忽卒于太平真君元年(440)。其后家族繁茂,一子四孙,再续太原王氏香烟,终成隋唐望族,王慧龙则成隋唐“太原王氏”之祖。自西晋末王湛举族南渡,至东晋末王慧龙一人北归,迄隋唐再成大族,三百余年间,南迁北徙,苗裔播撒大江南北,黄河两岸,遂成“太原王氏”大观。
  王慧龙,自云太原晋阳人,司马德宗尚书仆射愉之孙,散骑侍郎缉之子也。幼聪慧,愉以为诸孙之龙,故名焉。初,刘裕微时,愉不为礼,及得志,愉合家见诛。 慧龙年十四,为沙门僧彬所匿。百余日,将慧龙过江,为津人所疑,曰:“行意匆匆彷徨,得非王氏诸子乎?”僧彬曰:“贫道从师有年,止西岸,今暂欲定省,还期无远,此随吾受业者,何至如君言。”既济,遂西上江陵,依叔祖忱故吏荆州前治中习辟疆。时刺史魏咏之卒,辟疆与江陵令罗修、前别驾刘期公、土人王腾等谋举兵,推慧龙为盟主,克日袭州城。而刘裕闻咏之卒,亦惧江陵有变,遣其弟道规为荆州,众遂不果。罗修将慧龙,又与僧彬北诣襄阳。司马德宗雍州刺史鲁宗之资给慧龙,送渡江,遂自虎牢奔于姚兴。其自言也如此。
  其后,刘义隆将到彦之、檀道济等频顿淮颍,大相侵掠。慧龙力战,屡摧其锋。彦之与友人萧斌书曰:“鲁轨顽钝,马楚粗狂,亡人之中唯王慧龙及韩延之可为深惮。不意儒生懦夫,乃令老子讶之。”刘义隆纵反间,云慧龙自以功高而位不至,欲引寇入边,因执安南大将军司马楚之以叛。世祖闻曰:“此必不然,是齐人忌乐毅耳。”乃赐慧龙玺书曰:“义隆畏将军如虎,欲相中害,朕自知之。风尘之言,想不足介意也。”刘义隆计既不行,复遣刺客吕玄伯,购慧龙首,二百户男、绢一千匹。玄伯伪为反间来,求屏人有所论。慧龙疑之,使人探其怀,有尺刀。玄伯叩头请死。慧龙曰:“各为其主也。吾不忍害此人。”左右皆言义隆贼心未已,不杀玄伯,无以制将来。慧龙曰:“死生有命彼亦安能害我?且吾方以仁义为干卤,又何忧乎刺客?”遂舍之。时人服其宽恕。
  慧龙自以遭难流离,常怀忧悴,乃作《祭伍子胥文》以寄意焉。生一男一女,遂绝房室。布衣蔬食,不参吉事。举动必以礼。太子少傅游雅言于朝曰:“慧龙,古之遗孝也。”撰帝王制度十八篇,号曰《国典》。真君元年,拜使持节、宁南将军、虎牢镇都副将。未至镇而卒。临没,谓功曹郑晔曰:“吾羁旅南人,恩非旧结,蒙圣朝殊特之慈,得在疆场效命。誓愿鞭尸吴市,戮坟江阴。不谓婴此重疾,有心莫遂。非唯仰愧国灵,实亦俯惭后土。修短命也,夫复何言?身殁后,乞葬河内州县之东乡,依古墓而不坟,足藏发齿而已。庶魂而有知,犹希结草之报。”时制,南人入国者皆葬桑乾。晔等申遗意,诏许之。赠安南将军、荆州刺史,谥穆侯。吏人及将士共于墓所起佛寺,图慧龙及僧彬象赞之。吕玄伯感全宥之恩,留守墓侧,终身不去。子宝兴袭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