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野史秘闻 >糜芳为什么要背叛关羽
2019年02月14日

糜芳为什么要背叛关羽

 
  可以说,糜家真的是为刘备的事业而尽了全力,不单是万贯家资白送给刘备当军费,就连后来刘备数度兵败,失去立足之地四处流浪的时候,他们也是不离不弃。然而,到了荆州这个节骨眼上,糜芳却选择了叛变,难不成真应了一句老话:共患难易,同富贵难?
  这种说法确实也在理,关羽的历史评价上,本来就有一句“亲小人而远士大夫”。这里的“小人”并非指奸佞卑鄙小人,而是用来指代社会地位低微,职业卑贱的人。这句评价的意思是说,关羽为人粗犷,和底层人士关系很好,却瞧不上那些有一定社会地位,尤其是出身豪门,有官有爵位的人。而糜芳的身份,恰好就是不受关羽待见的这类“士大夫”。再加上关羽性格傲慢,好骂人,所以糜芳在他手底下做事,自然不会很快乐。
image.png
  所以,关于糜芳的叛变,应该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关于这一点,我们还是先要从刘备说起。
image.png
  但即便如此,以家族失宠来作为糜芳反叛的理由,还是显得有些牵强。毕竟刘备并没有打压他们糜家,虽然没有给权利,但至少给了官位和地位,而且给的还不低……
  看来,我们还是得回头说说关羽,这位和糜芳相处得并不愉快的上司。恐怕,他和糜芳之间,并不仅仅是不愉快那么简单。
  糜芳不是那种睚眦必较,仅仅因为被上司穿了小鞋,便要叛变以图报复的人。要真是这样,他也跟不了刘备这么多年,也根本就不用等到现在,到这个节骨眼上才叛变。唯一能说得通的合理解释就是,糜芳在荆州,已经被关羽挤兑到了十分尴尬,并且进退两难的地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危及了他生命,才不得不叛变……
 
  之前的文章中分析过,关羽收到刘备授意,主动出兵进攻樊城,并在“水淹七军”过后,将曹军的视线转移到了荆州这边,大大缓解了刘备在汉中那边的压力。然而在这之后,关羽一方面误解了刘备的战略意图,一方面又被胜利冲昏头脑,贪功冒进。这无疑是给之后发生的很多事情,都埋下了伏笔。
  关羽让糜芳负责粮草供应,因为他要打仗,就需要很多的粮草。然而荆州的粮草储备,早都调到了汉中那边,和曹操拼消耗,剩下来的这点,顶多够支撑几万人马的驻防所需。更严重的是,刚刚在水淹七军的大战中,又俘虏了几万曹军,这些俘虏不是木头人,同样也要吃粮……而糜芳就是在这种境况下,被关羽委任了提供军资的任务,其难度可想而知。
  糜芳不是神,他没法像变魔法一样变出粮草来,而关羽在率军北上的时候,又给糜芳下了另一道命令,让他固守南郡,保证荆州地界的安全……很明显,这是一个更加无法完成的任务。为了支援北上作战,南郡的兵力已经被关羽抽空,敌人一旦进攻,糜芳根本无从去固守。
 
  关羽倒是也防了东吴一手,他建了一座烽火台,只要江东那边一动手,这边燃起狼烟,他就能立刻知晓,及时率兵回援……将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情报系统上,而整个情报系统又只是一座烽火台,毫无预备方案。这种近乎于军事外行的失误,自然不会被狡猾的吕蒙放过。一个“白衣渡江”,烽火台失守,关羽情报系统便彻底瘫痪,和后方断了联系。
  其实,糜芳这时候的降与不降,或者说叛变与不叛变,都已经不重要。因为他根本无力左右局势,而且这个局势也不是他造成的。就算是糜芳有心死守,南郡也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吕蒙攻破,下场不外乎是战死或被俘。于是,在吕蒙的招降下,糜芳选择了献城投降……
 
  就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糜芳叛变的原因:
  其一:主公刘备逐渐对他的家族失宠;
  其二:上司关羽完全不待见自己;
  其三:无法完成的任务,无力应对的局势;
  其四:自己的贪生怕死;
  这其中分量最重的,自然是第二条和第三条,而这两条都是关羽造成的。说通俗点,一个打心眼里看不起你的领导,给你安排了一堆完全办不到的事情,还要你为他的决策失误买单,甚至要搭上性命,这种事情换成谁能愿意?
 
  当然,糜芳也不是完全没有责任,他要是选择坚守死战,哪怕是最终战死沙场,也能成为英雄,给后世留下个好名声。但是,他贪生怕死,选择了不战而降,也就注定从此甩不掉“叛徒”这顶黑锅。
  之后在江东,在孙权手下为将的日子里,也不断有人翻出糜芳的过去,并以此为把柄,来攻击他,辱骂他,而他却只能沉默以对。这,就是他当初选择贪生保命的代价,也是他投降当叛徒的代价。
  看起来,“叛徒”这顶帽子, 可真是不好戴……
image.png
  PS:中国式的传统英烈文化,提倡的是宁死不降,这种文化容不下投降,更容不下叛变。哪怕是投降或叛变的人,有再充分的理由也不行。
  这种案例在三国时代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