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1388年—1402年),山东青州人。洪武末年,刘超的父亲刘固担任青州教谕,官声很好。建文元年(1399年),刘固因老母袁氏年事已高,上疏请求退休。御史大夫景清闻讯后,认为刘固人才难得,更兼朝廷正值用人之际,便亲笔给刘固写了一封信,劝他赴京任职。
在书信中,景清开出的条件很优渥,刘固觉得自己胸中还有些抱负,于是带着母亲袁氏、儿子刘超来到南京,“清为御史,移书招固,因依清同居京师”。没多久,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之役爆发,景清作为建文帝的心腹,忙得不可开交,对刘固也就顾不上了。毕竟,他们没有交情,只是一般的同事关系。
这一年,刘超只有十五岁。虽然年纪不大,但刘超“有膂力”,平时又练过拳脚兵器,是个猛男。身体被绑,跪在刑场,刘固、刘国、袁氏等“受朝廷厚恩”的人都认命了,也算是为建文帝尽忠了;但是,刘超年轻气盛不认命,更不甘坐以待毙,“临刑,仰天一呼,网索俱断,因夺刽子刀连杀十余人”。
“瓜蔓抄”害死了那么多人,唯独刘超大闹刑场,在临刑时奋起,在绝望中抗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小英雄!朱棣闻讯后,怒火升腾,“诏磔之”,凌迟碎尸。刘超小小年纪,临死竟做了一件让朱棣震惊的事情,故青史留名,泽及刘固。明朝覆亡后,南明弘光政权补谥逊国文臣七十五人,其中就有刘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