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也门撤侨、打击索马里海盗以及吉布提保障基地的建立,人民军队维护我国海外权益的举动令国人振奋,以此为主题的电影票房大卖也是很好的证明:17年8月上映的《战狼2》获得有史以来华语电影最高的56亿票房;18年2月15日上映至今的《红海行动》截止小编发稿时已斩获30亿票房,最终可能会超过40亿。
虽然电影情节惊险曲折,但现实中我国军队并未登岸与也门当地武装分子发生交火,慑于中国军队强大的实力,当地武装力量均无针对中国侨民与军队的明显敌对行为,撤侨工作大体上顺利。实际上,现实中没有武装冲突才是最好结局,这也是中国国力增强的体现。而在距今整整100年的1918年,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也组织了一次武装撤侨,其规模之大、过程之险、成果之巨堪比“红海行动”,也足以让国人震撼,而当时武装撤侨所涉及的国家实力远强于中国,双方之间的力量悬殊比现在中美国力的差别都要大得多。
1918年,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沙俄发生剧变,全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当时,沙俄白军势力武装对抗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远东的西伯利亚和海参崴成为主战场之一,双方大打出手,一时间炮火连天,生灵涂炭。而就在这两个地方,居住上百万华侨,双方的混战让华侨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此时的中华民国,正值皖系军阀控制的北洋政府当权。但她的日子并不好过。一边要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一边要应对山头林立的国内各派势力,而四处暴动的革命党更是让政府焦头烂额。但是,当接到海外同胞的求救信号时,北洋政府当即行动起来,责成外交部火速与军方磋商武力撤侨事宜,当时互相对立的各派军阀也都行动起来,1918年4月9日,北洋政府派遣“海容号”巡洋舰连同先期到达的商船“飞鲸”号驶入海参崴撤离了千余侨民。期间,海参崴当局多次纵容手下的白军恶意阻挠华侨携带财产离开,并肆意侮辱殴打甚至当街砍杀华侨,“海容号”官兵多次与其武装对峙,甚至多次鸣枪警告白俄军,迫使白军没有干出更出格的事来,尽管官兵们都知道一旦撕破脸交火,自己注定会在短时间内全军覆没。
中国军队到来让当地华侨欢欣鼓舞,北洋军在驻扎苏俄期间,多次执行保护拯救任务,中国领事馆也帮助当地华侨购置武器弹药,增加自卫能力,同时,在面对部分白匪军骚扰时,中国军队也没有忍气吞声,,在外交抗议的同时,中国军队也向敢来骚扰的“友邦”“白卫军”开火警告。同时,驻俄部队也分兵进驻伯力、双城子、海兰泡等地武装护侨。 在驻俄部队的壮威下,在内战最为激烈的伊尔库茨克一线,中国外交官员不畏艰险,从莫斯科和哈尔滨联系调运火车,全程护送,仅1918~1919 年就抢运出3万名被困华工。
这是迄今为止在北极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甚至是空前绝后的具有足够国际色彩的政府间条约,签订时间是1925年,当时的北洋段祺瑞政府受法国政府邀请也进行了签署。当然,法国这么做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能够进一步压制德国等一战战败国,所以来拉拢中国,好在当时的段祺瑞政府抓住了这个机会,签订了在当时看来“无甚益处”的《斯瓦尔巴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