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长城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武装的一道屏障。但是中国古代那么多朝代,到底那些朝代用过长城,哪些没用过呢?
我国文明发源较早,早在四千多年前便已经出现了城郭。城郭在抵御外敌时能起到很好地防守作用,因此被各个时期的王国大量修筑。
秦长城修筑后不久,秦朝便亡。之后的西汉在秦长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固和修缮以抵御匈奴进攻,长期驻守长城沿线的汉军人数不下三十万,而在此之外还有多达六十万的屯田卒。汉长城地带无疑是当时整个世界军力最密集的地带。
到北魏时期,北方出现了长期统一的王朝。北魏虽然前身来自草原,可其入主中原后,北方再度兴起的游牧民族对其骚扰也很严重,因此北魏反倒修起了长城。之后的东魏、北齐、北周也都在使用着长城。
不过唐末和五代时期,中原军力衰微,兴起的契丹轻而易举在儿皇帝石敬瑭手中拿到了幽云十六州这个原长城地带。这导致了北宋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北方骑兵只要开出幽州城便能直接杀到黄河边上。
但是无论辽还是金,在其统治重心转到华北农耕区后,他们也在边境修筑一定的长城抵御另外的游牧民族。
到了蒙古和后来的元朝,由于他们本来就是被防御的对象,自然也就用不到长城了。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长城,大都是明时期的长城。因为后来的清朝最初同样也是长城的防御对象,当它统一全国后长城也就没了使用的必要。不过,在清朝原来长城的重要边镇仍是重兵驻扎,所以说当时长城虽然不用,但这个体系却仍然存在。
如今的长城自然已没有军事防御的用途,但却成为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