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长城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武装的一道屏障。但是中国古代那么多朝代,到底那些朝代用过长城,哪些没用过呢?
我国文明发源较早,早在四千多年前便已经出现了城郭。城郭在抵御外敌时能起到很好地防守作用,因此被各个时期的王国大量修筑。
秦长城修筑后不久,秦朝便亡。之后的西汉在秦长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固和修缮以抵御匈奴进攻,长期驻守长城沿线的汉军人数不下三十万,而在此之外还有多达六十万的屯田卒。汉长城地带无疑是当时整个世界军力最密集的地带。
之后的唐朝最初也面临着突厥的严重威胁,不过唐朝却始终没有大规模使用过长城,仅有在河北小规模修筑了一段。这主要是唐朝时期奉行主动进攻战略,草原部族尚未形成强大集团,便遭到唐军打击或者肢解,始终难以对中原构成有效威胁。
不过明朝建立后,由于北元的势力仍旧强大,而且在多次清扫后仍未能消灭对方因此被迫重新修筑长城。经过先后20次大规模的修建,动用约200万—300万人在累计200年内筑成了一条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千米的长城。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长城,大都是明时期的长城。因为后来的清朝最初同样也是长城的防御对象,当它统一全国后长城也就没了使用的必要。不过,在清朝原来长城的重要边镇仍是重兵驻扎,所以说当时长城虽然不用,但这个体系却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