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野史秘闻 >开斋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开斋节的习俗与由来
2019年02月14日

开斋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开斋节的习俗与由来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也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东乡、保安、撒拉等十个少数民族的盛大节日。在我国,有一的民族称开斋节为肉孜节。
  开斋节
  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维吾尔、东乡、撒拉、保安、哈萨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乌孜别克等民族的宗教节日,在每年回历十月一日。阿拉伯语称“尔德·菲土尔”,又称“尔德节”、“肉孜节”。节期三天。
image.png
  按照伊斯兰教规,据说穆罕默德要求成年穆斯林在每年回历九月斋戒一个月+斋月期间,每天只许在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进餐,白天不得进食,但老弱病残、孕妇、月经期妇女及儿童除外。教徒要克制一切私欲、禁行房事、绝邪念,以示笃信真主安拉,直到回历十月一日斋戒期满,所以叫做开斋节。节前,穆斯林人家要清扫卫生,室内、庭院,巷道、厕所、清真寺等处全都收拾打扫干净。节日那天,人们都沐浴更衣,听到清真寺“唤索俩”后,都聚集到寺坚参加会礼:“索俩”,阿拉伯语,意为“礼拜”、 “唤索俩”,是由几个或十几个“满拉” (清真寺学经的学生),集体到屋顶或“邦克楼”(清真寺最高建筑物)齐声颂念几段提醒礼拜的阿拉伯诗文+教长站在“米哈拉布”祭坛上领拜,众人均朝圣地麦加方向叩拜。礼拜时,举双手于头两侧,口诵“真主至大”;立正,右手置于左手之卜, 门诵《古兰经》首章;鞠躬,双手扶膝,行鞠躬礼;直起身抬起双手,口诵“赞颂主者,主必闻之”;下跪,双手掌触地,叩首至鼻尖接地;跪坐;再次叩首。如此七项动作连续完成,为一拜。礼拜毕,“伊玛目”(教长)为大家讲经布道。然后,各自上坟,诵经悼念亡灵。生活富裕的穆斯林家庭依照教规,须“传费土尔”。阿拉伯语,“费土尔”即“开斋捐”、“丁税”的意思,每人拿一天的生活费(一般为二斤四两小麦,或折为现金)向清真寺或孤寡无助的人家施舍。西北地区的回、东乡、撒拉等族的习俗,节日里家家户户都杀鸡宰羊,炸馓子、油香、课子,准备一些杏仁、杏干、瓜果、茶晶,用来招待客人和馈送亲友。已婚及未婚的女婿要备上礼物到岳父家贺节。青年男女们则聚在一起弹口弦,唱花儿,打木球,掼牛等,举行各种文娱体育活动。
  开斋节在阿拉伯语中为“尔德·菲图尔”,在我国新疆被称作“肉孜节”,是伊斯兰教的传统节日,与宰牲节齐名。它于回历的十月一日,即约于公历的五月举行,一般历时三天。
  按伊斯兰教法规,回历九月为斋月。斋月期间,所有的穆斯林每日自破晓至日落均得禁食、禁欲,以达洗清罪孽、推已及人之目的。
  在斋月结束的第二十九天夜晚,当人们看到新月初升,便可开斋恢复正常的饮食起居,翌日(即十月一日)就是快乐的开斋节了,许多穆斯林国家或地区为能及时、准确地向人们报告新月初升的喜讯,都设有观测站,并通过电视、广播等渠道向全国宣告。例如巴基斯坦每年均由知名的伊斯兰教学者组成“中央新月观察委员会”来负责观察和报告有关新月的消息。一旦消息发出,万民欢腾,举国庆祝。节日里,人们沐浴盛装,举行会礼;合家团圆,共进开斋饭,走亲访友,互致节日问候;彼此馈赠礼品,施舍。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意译。开斋节前的一个月(即伊历的赖买丹月,也就是伊历的9月)是穆斯林的斋戒月。《古兰经》中说:“赖买丹月中,开始降示《古兰经》,指导世人,昭示明证,以便遵循正道,分别真伪,故在此月中,你们应当斋戒。”这就是“主命斋”,也称为“天命斋”,斋戎期限为一个月。封斋期中,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在日出之后到日落之前禁绝饮食,要克制私欲、禁行房事、杜绝邪念;还要禁止一切不好的言行,如伤人、窃取、说狂言、恶语、谎话、秽词、诽谤、谩骂等;同时要求不斋戒者在斋戒者面前注意礼貌,不当着他们的面饮食或说恶言秽语,以示尊重。伊斯兰教认为,斋戎可以使人们学会节制、磨炼意志、清心寡欲、防止罪恶,防止罪恶,也是负疚者仟悔和赎罪的一种方式,以示写信真主安拉的虔诚,也有利于维护安定和和谐的社会秩序。
  斋月的最后一天、看见新月的第二天(即伊历10月1日)就是开斋节了。开斋节可以连续欢庆三天。节日到来之前,要把自家的房屋、院落,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得整整齐齐。节日的第一天,穆斯林很早就起床,大净之后换上最新最好的衣服,有的还要撩上点香水,到寺里去参加会礼,听伊玛目诵经、演讲。
  然后相互走亲访友、互道“色俩目”(平安、和平、安宁之意,穆斯林相互祝安问候的词语)、全家聚餐或者和亲朋好友聚餐、全家人或者是和亲朋好友一起到郊外游乐。整个开音节期间充满了喜庆、安乐、祥和的气氛。
image.png
  回族开斋节
  伊历10月1日是“开斋节”。有的将“开斋节”称“尔德节”是不准确的,因“尔德”本是阿拉伯语,其意为“节日”,是专指“开斋节”和“宰牲节”,也可以指其他伊斯兰宗教节日的。
  “开斋节”是中国回族的盛大节日,一般都要欢庆三天。节前,人们要把清真寺打扫得干干净净,各家各户也要清扫院落、巷道等场所;节日的清晨,回族的成年人要休浴净身,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节日早晨八点以后(以敲响会礼钟声为难),汇集到清真寺,当阿旬宣布会礼开始,穆斯林立即面向麦加礼拜,听阿旬诵经和演讲。礼拜后齐向阿旬道安,互说“色俩月”。开斋节时,家家户户都要炸油香、炸做子、炸糖三角和僳织等风味食品,同时还要宰羊、宰鸡等,准备节日丰盛的食物;亲戚好友之间互送油香、馓子等,以示祝贺节日。女婿要带上礼品去给岳父母拜节。青年男女还要进行一些文化娱乐活动。
image.png
  在芽笼士乃的马来文化村和昔日马来皇族居住的甘榜格南这两大马来族群聚居地,斋月时每天晚上入夜以后开始热闹起来,街头摊档也会一直营业至深夜。从手工缝制的传统马来服装和精致坐垫,到物美价廉的波斯地毯和插花摆设,一切过节所需物品应有尽有。不过最吸引人的还是开斋节市集上的马来美食。在开斋节的三天节庆活动中,广受各族喜爱的香甜黄梨挞、椰蓉蒸制并配上黑甜椰糖的碟蒸糕等传统马来糕点最受欢迎。开斋节的正餐也很丰盛,类似华人的年夜饭,各式经典传统菜肴如辣焖牛肉 (Beef Rendang) 、咖喱杂菜 (SayurLodeh) 、马来米粽 (Ketupat) 等充分满足了持斋一月的信徒们营养需求和口舌之欲。新加坡开斋节期间,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引人人胜,是深入体验马来文化传统的最佳时刻。
  伊斯兰教历10月1日为开斋节。开斋节是全世界穆斯林盛大的节日之一。开斋节又叫肉孜节,“肉孜”即“减食”的意思。 据传,早在公元624年,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在传教前,为纪念他受真主安拉之命为“使者”和《古兰经》首次下降,规定每逢伊斯兰教的九月为“斋月”。按照伊斯兰教规定,这个月内,除病人、旅行者、孕妇、乳婴和作战士兵外,全世界的穆斯林都必须“戒斋”,俗称“把斋”。每天从破晓到日落间,戒除饮食、娱乐和房事。穆斯林认为,斋戒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和耐力,使富者“感到饥饿者的愿望,尝到别人的痛苦。”只有夜间才可以吃些简单的饭食。到29日斋月期满时,由阿訇登楼望月,见到月牙即开斋,如果见不到月,则封满30日,次日为开斋节,恢复正常饮食。早在节日到来之前,人们就要粉刷房屋、打扫庭院、理发、洗澡等,不仅要为节日准备吃的,还要忙于赶缝节日的服装。商店里储备了大量的节日货品。一到开斋节,人们一大早就起床作祷告,男女老少沐浴换装,探亲访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