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野史秘闻 >揭秘:隋炀帝《征高丽诏》兼谈高句丽历史问题
2019年02月14日

揭秘:隋炀帝《征高丽诏》兼谈高句丽历史问题

  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是隋文帝的次子,初封晋王。通过阴谋手段设计废掉兄长太子勇,后弑父登基,成为隋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仅13年,就将隋文帝艰难创建的强大的统一帝国玩儿丢了,也将自己送入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亡国之君的行列。公平而论,隋炀帝虽然是暴君和亡国之君,但也算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决非混吃等死的昏庸之辈。杨广精明、干练,并且具有较高的才气和魄力。在贪图享乐、施行暴政的同时,杨广也确实想做成一些大事,象开凿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征伐高丽,这些都是影响千古的重大事件。在短短十几年,就进行这么多的轰轰烈烈的事情,决非一个庸俗之主所能为。然而不幸的是,隋炀帝一味贪图享乐,好大喜功,狂妄自大,不体恤民情,对国力和百姓的使用和压榨远远超过了极限,最终导致天怒人怨、内外交困,走上了亡国、亡己的道路。
image.png
  《征高丽诏》在理论上可谓是无懈可击的,然而实际的军事行动却并非如此的神采飞扬,更非炀帝所预期的“势等摧枯”。由于指挥策划不当,一百多万的庞大军团,一字排开,形成了首尾相接、绵延近千里的长龙,就象搞一场声势浩大的千里大游行,场面蔚为壮观。但场面上的宏大,改变不了士气低落、后勤补给困难、战争指挥漏洞百出的现实问题,战争具体行动也步履维艰,没有做到速战速决,很快就陷入了困境。三次征讨,不是惨败,就是借口高丽求和,无功而返。由于太过兴师动众,几乎是不计后果地开战,使国家元气大伤,人民怨声载道,百姓不堪重负,纷纷揭竿而起。这时的大隋朝,简直就成了火药库,遍地都是起义的烽火。
  顺便讨论一下现在对高句丽历史的认识问题。从当时的历史看,大隋征讨的高丽(也就是高句丽),与朝鲜并不是一回事。现在不仅韩国,连中国的不少历史研究也将朝鲜与高丽混为一谈,将当时征讨高丽说成征讨朝鲜,这是极其错误的。朝鲜相传为殷商末期箕子所开拓,其历史要远早于高丽,并且由于历史传承和地理接近的缘故,素来与中国联系紧密,当时朝鲜分裂为百济和新罗两个小国。而高句丽与朝鲜并非同源,它是位于中国东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西汉后期兴起于浑江和鸭绿江一带,后来逐渐强盛,领土扩张到了现今中国东北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军力相当强大,将百济、新罗挤压到仅剩朝鲜半岛最南端的很小区域。对于中国和当时的百济、新罗来说,高丽都是入侵者,也就是说,古代的朝鲜也是高丽入侵的受害者。现在韩国将高句丽历史硬说成韩国的历史,是非常荒唐的,也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上,对朝鲜来说,本质上说是遭到了高句丽的侵略,只不过后来入侵者衰落了,被打败了,其一小部分融入朝鲜,一大部分融入中国,其土地在当时基本上是并入唐朝的。注意高句丽土地的几乎全部和人口的大部并入唐朝,这一点很重要,足以说明其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此后领土变迁,朝鲜又占据了半岛的北部,但这时高句丽早已不存在,只能说是朝鲜领土的变迁,而与高句丽无关了。高句丽灭亡200多年后,公元918年,三韩人王建在韩半岛建立高丽王朝,这也造成了现代韩国人及以前部分中国历史人员的混淆,实际上王建的高丽王朝是真正的朝鲜王国,与高句丽或隋唐时期的高丽是两回事。当年隋唐对高丽的战争,实际上也并不能认为就是对今天韩国或朝鲜先人的战争,因为当时的新罗也与唐朝并肩对高丽作战,而且唐征讨高丽的表面原因就是援救新罗。从后来的历史发展和今天的角度看,隋炀帝当年征讨高丽的出发点应该说是正确的,甚至可以说隋炀帝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因为高丽威胁到当时的隋朝,实际上也威胁到百济(尽管高丽当时曾与百济联合)和新罗,如果不消除这个威胁,早晚会对中国和朝鲜(百济、新罗)造成巨大的损害。隋炀帝征讨高丽的问题是具体操作过程存在重大失误,不体恤民情,不考虑时机,并非征讨决定不正确。
  粤我有隋,诞膺灵命,兼三才而建极,一六合而为家。提封所渐,细柳、盘桃之外,声教爰暨,紫舌、黄枝之域。远至迩安,罔不和会,功成治定,于是乎在。而高丽小丑,迷昏不恭,崇聚勃、碣之间,荐食辽、(犭岁)之境。虽复汉、魏诛戮,巢窟暂倾,乱离多阻,种落还集。萃川薮于往代,播实繁以迄今,眷彼华壤,剪为夷类。历年永久,恶稔既盈,天道祸淫,亡徵已兆。乱常败德,非可胜图,掩慝怀奸,惟日不足。移告之严,未尝面受,朝觐之礼,莫肯躬亲。诱纳亡叛,不知纪极,充斥边陲,亟劳烽候,关柝以之不静,生人为之废业。在昔薄代,已漏天网。既缓前禽之戮,未即後服之诛,曾不怀恩,翻为长恶,乃兼契丹之党,虔刘海戍,习(革末)(革曷)之服,侵轶辽西。又青丘之表,咸修职贡,碧海之滨,同禀正朔,遂复夺攘琛赆,遏绝往来,虐及弗辜,诚而遇祸。?轩奉使,爰暨海东,旌节所次,途经藩境,而拥塞道路,拒绝王人,无事君之心,岂为臣之礼!此而可忍,孰不可容!且法令苛酷,赋敛烦重,强臣豪族,咸执国钧,朋党比周,以之成俗,贿货如市,冤枉莫申。重以仍岁灾凶,比屋饥馑,兵戈不息,徭役无期,力竭转输,身填沟壑。百姓愁苦,爰谁适从?境内哀惶,不胜其弊。回首面内,各怀性命之图,黄发稚齿,咸兴酷毒之叹。省俗观风,爰届幽朔,吊人问罪,无俟再驾。于是亲总六师,用申九伐,拯厥阽危,协从天意,殄兹逋秽,克嗣先谟。
  今宜授律启行,分麾届路,掩勃?而雷震,历夫馀以电扫。比戈案甲,誓旅而後行,三令五申,必胜而後战。左第一军可镂方道,第二军可长岑道,第三军可海冥道,第四军可盖马道,第五军可建安道,第六军可南苏道,第七军可辽东道,第八军可玄菟道,第九军可扶馀道,第十军可朝鲜道,第十一军可沃沮道,第十二军可乐浪道。右第一军可黏蝉道,第二军可含资道,第三军可浑弥道,第四军可临屯道,第五军可候城道,第六军可提奚道,第七军可踏顿道,第八军可肃慎道,第九军可碣石道,第十军可东?施道,第十一军可带方道,第十二军可襄平道。凡此众军,先奉庙略,络绎引途,总集平壤。莫非如豺如貔之勇,百战百胜之雄,顾眄则山岳倾颓,叱吒则风云腾郁,心德攸同,爪牙斯在。朕躬驭元戎,为其节度,涉辽而东,循海之右,解倒悬于遐裔,问疾苦于遗黎。其外轻斋游阙,随机赴响,卷甲衔枚,出其不意。又沧海道军舟舻千里,高帆电逝,巨舰云飞,横断沮江,迳造平壤,岛屿之望斯绝,坎井之路已穷。其馀被发左衽之人,控弦待发,微、卢、彭、濮之旅,不谋同辞。杖顺临逆,人百其勇,以此众战,势等摧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