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启蒙运动 > 为何反法联盟两次都没有杀害拿破仑?
2017-12-29

为何反法联盟两次都没有杀害拿破仑?

众多拿破仑粉丝力保


      第一次退位时,拿破仑根基还在,军队支持,部分有钱人支持,大城市的穷人也支持。加上好歹是教皇加冕过的皇帝,文明人是不太好动他的,于是赶到地中海晒太阳去。
      第二次退位时,他的处境就凶险多了,大家都看出来他是一个灾星。溜出来闹了三个月,就有10万人因为他或死或伤,千万英镑打了水漂。这个时候想要杀他的人就多了,比如说吓破胆的路易十八,比如说被拿破仑揍出神经病的布吕歇尔。
      不过爱他的人也很多。许多既是拿破仑的敌人又是拿破仑的脑残粉就反对杀他,有趣的是威灵顿公爵也反对。威灵顿作为拿破仑法军的天然克星,将法军从老大到下面的各路名将都刷了一遍,胜场接近其他反法名将的总和,他在反法同盟中的威望是无人能比的,他的话的分量也是很重的,于是大家一通乱吵,拿破仑的小命还是保住了,被打发到大西洋喝西北风去了。那为什么威灵顿要保拿破仑呢,这里面还是有一个动人的小故事的。
      时间回到战火纷飞的滑铁卢战场。当时的英荷联军的主帅是威灵顿,而他的第二把手是骑兵统帅恩布里奇伯爵。虽然表面上威灵顿指挥镇定自若,但他此时心里是一万个不爽。因为就是他的头号副手,恩布里奇伯爵之前睡了他弟弟的老婆,闹出一个大丑闻,威灵顿为此丢尽了脸。而英国政府偏偏此时作出了史上最虐心的军事安排,把威灵顿和恩布里奇撮合成关键战场的正副手,大家都尴尬得要命,要不是法国人源源不断朝山坡上涌,威灵顿说不定早就跳过去掐恩布里奇了。
威灵顿和恩布里奇
图 左边是威灵顿 右边是恩布里奇
      但是天意弄人,就在会战快要结束的时候,英荷普联军马上就要获胜的时候,一发拿破仑最为挚爱的12磅炮的炮弹嗖的一下飞了过来,不偏不倚,直接把恩布里奇的腿给打飞了。这个时候一段经典的对话出现了:恩布里奇:天哪,我的腿断了。威林顿:天哪,的确如此。
      这就是绅士风度,这就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这就是看到最亲密的战友重伤倒下,强忍内心悲伤专心战场的大局观啊。嗯嗯!
 
      恩布里奇中弹的那一瞬间,威灵顿那无辜的小眼神
      这是幸灾乐祸啊,这是:“啊哈哈哈好遗憾怎么没直接呼脸上啊哈哈哈,拿哥就是够朋友啊哈哈哈,小弟永远记住啊哈哈哈,作为绅士我现在得绷住脸啊哈哈哈。”在威灵顿心目中,拿破仑就是大贵人啊,自己升官发财要靠他,废掉自己的大仇人也要靠他啊。那个好感度是满满当当的。这不,等到好哥们有难,威灵顿第一个伸出手拉兄弟一把,拿破仑凭着那颗炮弹活着到圣海伦娜去吹风了。恩布里奇伯爵也活了下来,只不过少了一条腿。作为不要脸的英国人的代表,这条腿变成了他的炫耀资本,他没事就挥舞着大腿骨吹嘘他挨过的炮弹比别人吃过的饭都要多,受尽万众敬仰。最后这条腿被供奉起来,成为英国人恶趣味的象征。

图 阿克斯布里吉勋爵的假腿图片

英国的离岸平衡手


      光荣孤立政策(Splendid Isolation)虽然是是19世纪晚期才明确提出,但是早在此之前,英格兰政治家早就明白:统一的欧洲大陆对岛国英格兰而已没有任何好处,只有大陆处于分裂之中,岛国才有勉力求生,甚至干涉大陆的机会。而这种体现就是:大陆均势政策。
      反法同盟进行到后期,同盟主力主要来自两方势力:即英格兰和泛德意志(匈牙利、普鲁士、莱茵联邦(部分))其他势力如瑞典、俄罗斯并非主力,也没有强烈的政治诉求。德意志诸国不仅仅希望扑灭废除废除封建义务和没收教会财产的资产阶级革命,更希望能趁机扩张势力。而这正是英格兰最不愿意看到的。
      英格兰需要一个分裂的欧陆,曾经不解为什么和欧洲面积差不多大的中国是统一的,而欧洲是分裂的? 后来有了答案的:英格兰搅屎棍。
      让我们回顾历史,罗马帝国,加罗林王朝,卡帕,哈布斯堡,只要大陆稍微强势那么一点,英格兰的日子就会很难过。而我们也看到:英格兰的相对优势越来越大。一百年以后,一战二战结束,德国人也输了。那个时候,英格兰轻轻放过了德意志,好像一百年以前放过了法兰西一样。因为英格兰知道:只有弱小分裂的欧陆才是英格兰强权的保障。
      英格兰未来首相威灵顿公爵在布吕歇尔等德意志将领和法王路易十八手中一力保下拿破仑,可见他确实是深得大陆均势的精髓。1814年,被外国军队拥立上位路易十八吸取上一次的教训,颁布《宪章》,保证不改变大革命确立的经济秩序和资产阶级自由权利。经济迅速发展,人生生活得到改善。1818年,北部德意志诸国长期处于经济困顿,受法兰西影响开始改革,经济实力提升,国家认同形成。
      然而风云突变,1820年,法兰西的国际地位与军政实力的逐渐恢复,支持开明君主制的王位继承人贝利公爵遇到不明势力的刺杀身亡,英格兰趁机借极右王党之手组建内阁,违反《宪章》建立起黑色恐怖。(是不是觉得很诡异,很像后世美国中情局的手法。)
      路易十八对此无力干预,自叹自己是一个“连马背也跨不上去的骑士”。
      1821年:拿破仑去世,死因不明。(恩,是不是又有那种诡异的感觉了。)
      1824年,路易十八一病不起,死前预言:“我的弟弟恐怕难以死在这张床上”。死后王位由67岁的弟弟阿图瓦伯爵即位,其弟即位以后称查理十世,乃极端君主派,提倡神权统治的专制主义。
      1830年,七月革命。(物极必反,法兰西再度混乱。)

外交谈判、既定条约的结果


     滑铁卢战役之后,联军势如破竹。布吕歇尔的普军进军稍快,从沙勒罗瓦出发,经阿韦讷、吉斯,6月25日到达圣康坦,完成到巴黎一半的进军路程。威灵顿的英联军走更西一条路程稍长的弯弧路线,25日攻克康布雷要塞,26日攻克佩罗讷要塞,兵临索姆河,比布吕歇尔军团只相差一两天路程。
      威灵顿在24日接到了拿破仑退位的消息,25日,法国新政府临时外交部长路易·比尼翁来见威灵顿,请求给予“想立即隐退到美国”的拿破仑安全保障和许可。威灵顿告诉比尼翁,并让他转告富歇,英国政府没有给自己授权允许拿破仑出境流亡,只能接受拿破仑为战俘。对巴黎以拿破仑退位为由,要求从此停战的提议,威灵顿的答复是:不能接受拿破仑的儿子继位,也不能接受自立的五人现政府,因此联军将继续行动。比尼翁的使命也给威灵顿提了个醒,拿破仑得不到出境许可,也可能自行隐蔽出海,远遁美国。他写信告诉卡斯尔雷,要海军加强沿岸封锁。布吕歇尔也绝了巴黎的停战请求,他却还有个目的,抓住并处决拿破仑。
      虽然威灵顿不能答应拿破仑流亡,他也强烈反对布吕歇尔和普军处死拿破仑的企图。普军参谋长格奈森诺,在27日听说一名法国将军想把拿破仑交给威灵顿,写信给仍在英军中的米夫林:“波拿巴已经被列强宣布为非法。威灵顿公爵可能对列强的宣言有所犹豫。因此阁下必须与之交涉,把波拿巴交给我们,最终处决。这样才能伸张正义,实现3月13日宣言的决议。并为我们在16日和18日牺牲的将士复仇。”
      普鲁士对拿破仑的仇恨可谓不共戴天。当日稍晚,格奈森诺再次通知米夫林转告威灵顿,如果法国临时政府同意普军草拟的六项条款,普鲁士最高统帅部将接受停火。条款第一条便是“交出波拿巴,不管是死是活”,格奈森诺补充,在“宰掉”拿破仑后,不在乎法国是谁当政,无论是波旁王朝或者共和国。
      米夫林本人不赞成这个决定,但只得奉命告知威灵顿。威灵顿很惊讶:“这种行为将使我们的名字在历史上留下罪恶的污点,后人将会说我们不配成为拿破仑的征服者。更何况这样的作法毫无意义,毫无目的。”他断然拒绝了普军要求“宰掉”拿破仑的提议。
      布吕歇尔和格奈森诺不肯改变主意,格奈森诺讽刺威灵顿对拿破仑“宽宏大量到了夸张的地步。”,并声称威灵顿这么作,是为了保护一个一生行事到促成英国“强大、繁荣、富强”的人。29日,他给支持威灵顿看法的米夫林再次去信,告诉他布吕歇尔打算在拿破仑当年枪毙当甘公爵的地点处决拿破仑。如果英国人不愿干,就交给普鲁士,省得英国人“为难”。这一招很滑头,当甘公爵是法国人望最高的贵族之一,这么一来看似是为法国贵族复仇。
      威灵顿的意见占了上风,法国流亡政权派塔列朗通知英国,一旦召开会议,国王路易十八将遵循英国方面不处决拿破仑的决定。
      附维也纳会议,‘杀拿破仑’词句被删除的过程:
      Humboldt wrote that ‘Emperor Franz found the appeal to the general public to kill Bonaparte like a mad dog distasteful. He had this phrase changed to read that only those attached to his government, etc, are free to slay him. The English, also, objected to making the slaying of a tyrant a matter of private sport. Thus, the entire part that made the whole so particularly appealing to me was omitted’. (Quoted in Spiel The Congress of Vienna p 49).
      最初一份宣言是,“要求公众象宰条疯狗那样杀掉波拿巴”,由于弗兰茨皇帝和英国人的干涉,这段才被先压低再删除。
     3月13日维也纳的正式宣言:
      对拿破仑定性是 that Napoleon Bonaparte is excluded from civil and social relations, and, as an Enemy and Disturber of the tranquility of the World, that he has incurred public vengeance.
      所以,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被称将军,而不是皇帝,已经是不引起国际纠纷的最高礼遇了,实际上按excluded from civil and social relations,叫将军或大人都有些越界,洛要是古板到头,就只能称‘波拿巴先生’了。
圣赫勒拿岛
图 圣赫勒拿岛
      有不少路德维希版拿破仑传的读者得出的印象,英国人对拿破仑最为阴损,见过不少对总督称拿破仑为波拿巴将军的时候都会恨得不行的,然而事实表明,这是能做到的最大限度尊重了。不仅如此,路德维希称拿破伦去圣岛是威灵顿的主意,实际这不过是拿破仑听的误报,威灵顿无权决定不说,到巴黎时还误以为拿流放到了苏格兰。还有把圣岛环境写得无比恶劣,但气象数据及仆人的画都足够证明路德维希在胡掰。很简单,路德维希是个文学家,小说总得树个反角好卖,他又不好把自己祖国弄成反角,那英国人多担待点呗。罪多担,功少立,连滑铁卢击败近卫军,也归给那个迟到且半残的普一旅了。要说路德维希笔法确实还够硬,故上当者从萌新到教授都有。
      3月13日宣言的时候,拿破仑还没重新夺权。维也纳主要代表的意见都倾向于杀,包括威灵顿也希望如果内部冲突中拿破仑就挂掉,大规模战争及流血就可避免。但英议会不干,议员里有怀特布雷德那样的铁杆拿破仑粉丝倒是其次,主要意见在于,不赞成杀这么个枭雄成为公众运动。(恩,就是说在英国民间,拿破仑粉丝形成了一股运动。)这些英国人循规蹈矩的精神,还是很执着的。
      等后来,拿破仑进巴黎重新登位,重新成为军队拥护的统帅,且维也纳宣言没有加上明显杀的字眼。沙皇和普王也不再支持下杀手,沙皇还比较仗义,把当年在俄国当大使与自己交情不错的科兰古,从路易十八的钦犯名单拿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