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宗教改革 > 宗教改革对中世纪教会和欧洲的冲击
2017-10-20

宗教改革对中世纪教会和欧洲的冲击

耶稣早就警告过

 
      文艺复兴是中世纪世界遭遇的第一个重大冲击,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第二个,这回是对基督教会的直接攻击。宗教改革的目的,是要基督教会返回到尚未罗马化之前的样貌。
      基督教会成为罗马国教之后,因为跟着帝国一起成长,各种特性深的罗马真传;在罗马帝国灭亡后,教会的教皇依然屹立,地位俨然君王一般,而各郊区的主教和大主教也犹如古罗马帝国的行政百官,下辖有不计其数的地方神父教士。这个圣职体制不单有自己的法律、刑罚、监狱,还有自订的税收制度。
      教皇和主教团掌理着整个教会,教义也由他们制订。教会可以给你救赎,可是必须透过它所掌握的东西来运行。你要得救,非得靠神父和主教不可。你必须领圣餐、参与弥撒,还需要神父替你变魔术,把面包和酒变成耶稣基督的血和肉。你需要神父听你忏悔,赐你宽恕,教你如何赎罪。如果你是有钱人却快死了,他可能会斩钉截铁的告诉你,除非你把大笔财富留给教会,否则你进不了天堂。
宗教改革
图 宗教改革
      在中世纪,大部分的神父、主教和大主教加入教会,并不是因为宗教情怀或特别虔诚;他们加入教会,是因为它是当时最庞大也最有钱的组织。领圣职就跟今天你去当公务员、进大公司、进政坛或进大学没有两样,可能是为了一份稳定的差事、有兴趣的工作或高新,也可能是为了吃香喝辣、施展权力。在教会里,你有的是机会捞油水、发横财,还能替亲戚朋友谋职找事,让他们鸡犬升天。
      可是,这个巧取豪夺、富有又腐败的组织,却也是耶稣教诲以及早期基督教徒言行记录的保存者。耶稣和他的门徒出身卑微,此时的教皇和主教们却高居于庙堂之上。耶稣早就警告过拥有财富的危险,而早期基督徒聚会都是在自家或别的信徒家里。《圣经》上对这些都有明文记载,因此,教会保存的圣典文献若是落入了反对基督教的批评者之手,很可能会变成引爆的炸药。
      那么,教会是靠什么手法,可以避开这种破坏性的批判这么久?
 

马丁·路德之时势英雄

 
      由于《圣经》是以拉丁文书写,极少人能够阅读。教会说,它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解读《圣经》的权责单位。任何人要利用《圣经》去批评教会的训示或作为,就会被当成异教徒绑在木桩上烧死;换句话说,你要是非信徒,不但会害了自己,对基督教也会造成威胁。可是,到了16世纪,有个“异教徒”却逃过了一劫,他的名字是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是个修士,对自己的宗教非常认真。他对自己的救赎充满煎熬:“我,一个满身罪恶的人,必须怎么做才可能得救?”一天,他读到《圣经》中保罗写给罗马教会的书信,顿时豁然开朗。保罗说:“你只要相信耶稣基督就能得救。”马丁·路德从这句话里作出推论。认为根本不必做任何事就能得救,尤其是不必对神父的指示言听计从。你只要相信上帝、抱持信仰就行了。
      “因信称义”,是路德教派的中心教义。只要相信基督,你就能得到救赎。当然,作为信徒,你会乐于去做让上帝高兴的事,一如教会所说,要行善积德,去做一些耶稣说我们该做的工。可是,行善积德本身并不能帮助你得救。
马丁·路德
图 马丁·路德
      这是基督新教和天主教教义的基本分野。罗马天主教强调,行善积德是得救的一个过程;朝圣、施舍钱财给穷人,都有助于你的最终目的——与上帝同在。但马丁·路德说不是这样的;就凭我们,浑身罪恶又腐败的我们,哪有可能做出什么让上帝高兴的事情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崇信上帝,而只要我们崇信他,上帝就会让我们得救,这是他做过的应许。
      这算是一种反求诸己的宗教。马丁·路德说,罗马教廷花了几世纪建立的庞大机制,根本毫无必要,但罗马教廷显然不可能虚心受教他的观点。教皇驳斥了马丁·路德对教会的批评以及他对救赎的新解,而马丁·路德也强烈谴责教皇作为回复:
     这人以为他是谁啊?他告诉我们,他是耶稣基督在世间的代表,但他其实是耶稣的敌人,是反基督之道而行的人。他过着奢华的生活,头戴着三重皇冠,你来到他面前必须亲吻他的脚趾头,要行动还得仆人高举过肩,而我们从《圣经》上知道,耶稣基督都是靠着两条腿行走四方。
      《圣经》,是马丁·路德据以批评教会的关键。如果《圣经》上没写的,教会就没有理由去坚持或执行哪个训令。《圣经》是唯一的权威。和罗马教廷决裂后,马丁·路德第一件事就是把《圣经》翻译成德语,使得人人都能阅读、成为自己得救主人。
      宗教改革运动,是以《圣经》的训示和教诲为据,对罗马教廷进行改革的运动。它希望重塑早年的教会生活。宗教改革所带来的信息是:基督教并不是罗马人的宗教。
      既然异教徒必须受火刑烧死,马丁·路德是如何逃过这个劫数的呢?有好几个原因。第一,此时印刷术已经从中国传入欧洲。马丁·路德对教会的批评和谴责立刻被印成文字,传遍了整个欧洲。教皇要打压马丁·路德的计划还没成形,他的大名已经是路人皆知,很多人都在拜读他的批评文章。在过去,也曾有许多异教徒在一国之内带领着一小撮跟随着,但马丁·路德不一样,他很快就拥有了大批随众,国内国外都有。
      马丁·路德攻击罗马,一些德意志王侯见猎心喜,是他能幸免于难的另一个原因。当时的德意志并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它是一个由许多小国组成的邦联。罗马教廷在德意志的影响力要大过在英法,这是部分原因——英法是统一国家。在德意志,教会握有广大的土地,有些地区甚至占据过半;剥削人民、聚敛钱财不说,各教区的主教也由教皇任命,这些王公贵族的回转余地极小。若是跟着马丁·路德走,他们便可占据教会土地,任命领地内的主教,对罗马停止金钱捐输,于是,这些王族成了马丁·路德的保护者,并在领土内广建路德的新教教会。日耳曼民族有一半的土地都设有新教教会,路德派教义也从德意志北部传到了瑞典、丹麦和挪威。英国则创立了自有的新教品牌,称为英国国教。
 

两派人马从相残到相容

 
      马骡教廷的敌人很快就变得不止一个。新教教会的形式不一而足,因国家而异。它们在自己的国家里自给自足,建立起一系列教会,天主教会则是个跨越多国的庞大组织。平民百姓在受到马丁·路德和其他改革者鼓励而自己阅读《圣经》后,不久也从中找到了批评马丁·路德的理由。在宗教改革运动中,由于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去诠释《圣经》、监督信仰,新教会不断增设,也不断被淘汰。
      一百多年间,罗马天主教和新教就这样互相攻伐,甚至不惜兵戎相见。两方都认为对方大错特错,都不认为对方只是不同种类的基督教,甚至不只是非基督教而已,而是以反基督、真正教会的敌人视之,唯有另一方被消灭,真正的教会才能存续,这种认可杀人的教义引发了屠杀——与其让天主教徒或新教徒去传扬一种完全抵触上帝的训示,而使得他在世间的教会受到伤害,不如把对方给杀了来得好。不过,在互相残杀、谁也没胜过谁的百余年后,两方终于达成长期的休兵协议,包容的观念也逐渐成型。
      首先,双方同意某些国家可以信奉新教或天主教,接着同一国里不同的基督教派也可和平共处,虽然一开始,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对这个可能性都不敢置信。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向过去看齐的运动,两者皆是意图将欧洲文化这个混合体的某个部分独立分离出来。文艺复兴着眼的是古希腊和罗马的智识成就,新教改革者则是频频回顾罗马教廷承袭罗马习性之前的基督教会。天主教教会保存的文献在这两个运动中都占有核心地位。它所保存的希腊和罗马学术,被文艺复兴运动拿来规避它对知识的钳制,而它所创造并予以神圣化的《圣经》,则被新教改革者拿来颠覆它的神学和单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