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宗教改革 > 欧洲三十年战争对近代欧洲秩序的塑造意义重大
2019-04-03

欧洲三十年战争对近代欧洲秩序的塑造意义重大

      公元1618至1648年,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爆发了一场因宗教改革引发的战争,战火随后演变成为一次大规模的欧洲诸国混战,并持续长达三十年之久,因此又被称为欧洲三十年战争。
      当罗马帝国被被平民身份的皇帝戴克里先划分为东西两半,四帝共治之后。西罗马帝国继承了拉丁文化和天主教法统的同时,也承担了罗马帝国的内忧外患。此后不过一百余年便宣告灭亡了。西罗马灭亡之后,南下欧洲的日耳曼人所建立的法兰克王国一度崛起成为西欧的霸主,并曾抵御住伊比利亚半岛的穆斯林军队。然而法兰克习俗导致国王人死地分,始终未能统一整个西欧。
      法兰克皈依了天主教,并借此宣扬自身继承了罗马的法统。分裂出来的东法兰克更以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并最终自封为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从一开始就需要接受天主教皇的册封,但德皇显然并不甘心屈居教权之下。十字军东征期间,以法兰西、英格兰和德意志等日耳曼天主教君主国为核心的军队,数次抵达近东,对阿拉伯人和东正教进行了数次掠夺。作为天主教一员的威尼斯亦曾在教皇的指使下协助调遣舰船助阵。
      然而事情到了16世纪却出现了新的变化,日耳曼君主国家先后爆发自下而上的宗教改革运动,这次的矛头直指天主教会。日趋衰落的神圣罗马帝国因为内部德意志诸侯林立,而率先发起变革。马丁·路德的路德宗犹如一颗石子在万马齐喑的天主教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随后法国加尔文派和英格兰英国国教先后兴起,一时间天主教会的控制区域退缩回当年西罗马崩溃前的区域,只在东欧的波兰附近占据了上风。
      宗教改革引发了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锐对立,其中内部混乱的德意志地区更有各种势力借助宗教寻求争霸,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因此分化为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两方。当时的新教诸侯大多处于兴起状态,由于无法倚重原有社会力量而倾向新教改革。但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哈布斯堡家族却并不甘心失去对诸侯的控制力,因此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坚定的站在了天主教的一边。
      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矛盾日趋激烈,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双方都积极借助宗教的旗号寻找外援。当时的欧洲诸国中,丹麦、瑞典明确支持新教诸侯,并且获得了同为新教的荷兰、英国和俄国的支持。法国当时虽然主政者仍然是天主教,但出于争霸的考虑和对国内加尔文派的拉拢决定站在新教阵营一方。西班牙和奥地利坚定的支持天主教诸侯,并得到了罗马教廷和波兰的支持。这导致本属德意志内部的争斗演变为诸国争霸战争,战争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三十年战争本身的过程固然精彩,但其自身所具备的历史意义却更为重要。这场战争源于宗教改革,也就同样源于罗马帝国崩溃之后的欧洲政治格局。当日耳曼人不断汲取罗马文明的营养和接纳基督教所带来的法理正当性后,历经千年的中西欧地区早已演变为迥然不同的新欧洲文明。苟延自罗马帝国后期的天主教会日益成为桎梏欧洲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枷锁。在此社会背景之下,日耳曼诸邦借助文艺复兴的东风先后发起了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对天主教文化和体制进行了一场千年清算。
      神圣罗马帝国在坚守罗马法统的道路上日渐崩溃,哈布斯堡王朝君主虽兼任神罗皇帝却不能有效管控整个德意志地区。当新的势力崛起之时,新老阵营的碰撞在所难免。三十年战争最终以新教一方胜利而宣告结束。荷兰独立、法国和瑞典兴起,西班牙衰落。然而新教一方的成就也就止步于此了,毕竟天主教在南欧地区的底蕴远非新教所能匹敌。
      《奥斯纳布吕克条约》与《明斯特和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这两个条约的签订标注着三十年战争完全结束。演变自“后罗马帝国时代”的欧洲格局因为《威斯特伐利亚合约》而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以外交会议签订合约的先例促成了欧洲乃至后来世界秩序的形成,亦完备了主权国家的概念,将欧洲秩序带入了近代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