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秦朝历史 > 探寻秦朝岭南军团不愿回归北上的原因
2020-05-09

探寻秦朝岭南军团不愿回归北上的原因

  战国末期,秦国东出函谷、兼并六国、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在这段岁月里,大秦军团虎狼之师的印象深入人心,仿佛任何敌人在他们面前都将灰飞烟灭。
  然而,秦虽强悍,却滥用民力,六国故地因不堪忍受严刑峻法而逃亡者不计其数。始皇帝病逝以后,其子胡亥继位,为秦二世。天下反秦势力蠢蠢欲动,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天下响应。彼时,王离的长城军团、章邯的刑徒军队奋力镇压,唯独不见岭南军团北上勤王的动向,这是为什么呢?

岭南军团构成复杂、战力不强

  虽说南征百越的秦军号称50万,但其中仅有3万左右是精锐秦军,且多为将官。其余数量庞大的士卒成员大多并非秦人,而是六国底层民众。这些没有爵位的“士伍”包括了六国的“商贾”、“逆旅”(旅店主)、“赘壻”、“刑徒”、“罪吏”、“亡命”,以及豪富之家的奴仆如“厮”“舆”、“徒”、“童”等等,这些人被统称作“七科谪”。他们在军队中享有最低等的待遇,却需要冒锋矢负土填壕,干着最危险的事情,是名副其实的奴隶兵。
  由于岭南军团的作战区域与楚地接近,故而军团成员中大多是楚人。要知道,秦朝建立也不过十几年光景,这些人不论从家国情怀还是现实利益来看,都不会主动北上回援秦朝。另外,正是由于岭南军团中存在大量“七科谪”,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精锐士卒,故而在南征百越的过程中损失惨重。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甚至就连秦军主帅屠睢也在一次百越军夜袭中阵亡,余下战力仅有10万人左右。如此微博的兵力,即便是北上中原,恐怕也是无济于事。

岭南军团扎根当地、北上缺乏粮饷

  始皇帝在世时,赵佗着眼于岭南发展就已经上书朝廷,请求调配3万少女以解决士卒修补衣服的困难。当然,这其实就是让将士们在岭南成家立业的一种委婉表述。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秦末起义之时的下层士卒早已扎根当地、安居乐业,实在是不愿意北上回援了。
  另外,当时岭南地区的百越残军尚存,他们熟悉当地的深山老林。而驻守此地的秦军战斗力并不强大,所以一旦大军北上,难保不会被越人侵袭后路。到时候,面临起义军和越人的两面夹击,岭南军团必定失败。

岭南军团互不统属、倾向于自立

  秦二世即位以后,任嚣就已经看出秦朝危在旦夕。不过,当初秦军征讨岭南之时,曾兵分五路、互不统属。所以驻扎百越的秦军根本无法形成合力,岭南军团也只是后人的命名罢了。
  伴随着秦末动荡,岭南的秦军内部也在相互征伐,南海郡赵佗诛杀秦朝的官吏,挥师吞并了桂林和象郡之后才算统一了岭南军团。只不过赵佗和任嚣一样,籍贯都在赵地,对秦朝并没有太多感情。故而,打出了和陈胜、吴广类似的旗号,认为“秦为无道,天下苦之”,根本就没有理由北上回援。

岭南军团不得诏令、无法调兵

  前文提及,由于种种原因,岭南军团内部不论是底层士兵还是上层军官,其实都倾向于按兵不动、隔绝自立。事实上,即便他们是归乡心切的秦人精锐,也不大可能北上回援。因为岭南间隔着巴蜀平原、秦岭、大巴山才能到达咸阳,中枢距离岭南军团太远了,诏令难以迅速抵达。
  按照秦朝法制,没有朝廷诏令是不得擅自率军出征的。更何况打仗时需要耗费大量粮食,岭南虽然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开发,勉强通过屯田能够自给自足,却无力动员大军长途跋涉的北伐。而没有朝廷诏令也就意味着,秦朝地方郡县是不会为这支军队准备粮饷的,所以根本没有能力展开回援行动。

岭南军团对局势的影响力微弱

  随着陈胜建立张楚政权,王离的长城军团、章邯在骊山建立的由刑徒组成的军队,在随后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占据优势。后来陈胜失败、项梁崛起,章邯亦在定陶之战中击破项梁,取得大胜。在这种情形下,岭南军团那点微弱的兵力实在没必要北上争夺功劳。
 
  可是随着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击败秦军,天下局势旋即发生逆转,反秦联盟的实力形成了碾压之势。只是此时的天下大局已定,秦朝很快就走向了灭亡,岭南军团就更没必要主动飞蛾扑火了。
  综上所述,岭南军团是由以六国底层民众为主的奴隶兵,秦人所占比例不大,且在征讨百越的过程中损失极大,战斗力不强。加之军团成员自上而下都倾向于裂土分疆、扎根当地,并且也的确没有充足的底蕴(即粮食)和法统(即诏令)去支撑自己逐鹿中原。故而选择与越人和解、阻隔与中原的交通、割据一方,也就成为岭南军团必然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