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清朝历史 > 鸦片战争打破清廷的多元统治体系
2019-04-08

鸦片战争打破清廷的多元统治体系

      明朝中后期,日本和墨西哥白银输出量锐减,对明朝经济造成惨重打击。明朝灭亡之后,日本虽进一步限制白银外流,但美洲增长的银矿产量却足以满足清朝的需求。然而法国大革命后,西班牙后来被拿破仑占据,美洲白银输出量再度锐减。当西班牙好不容易从法国的铁蹄下恢复过来,接踵而至的拉美独立运动进一步延缓了银矿的恢复生产,此时的清朝面临着极其严峻的白银外流和经济衰落问题。
      当时的英国对清朝大规模输入鸦片,这被清朝官员认为是白银外流的主因,并且清准战争后长期保持基本安定的八旗军和绿营军都出现大规模沉迷鸦片吸食之中,本就腐化的他们已经不堪一战了。为了遏制鸦片贸易的泛滥,林则徐着手虎门销烟,招来当时对鸦片危害不屑一顾的英国政府不满,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此战之后清朝战败,双方签订《南京条约》,其中要求清朝将广州一口通商转为五口通商,因此被英国方面称为“通商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于公元1840至1842年,此后几年间的中国国内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朝当时的外贸商品主要是两江、两湖、福建等地的茶叶、生丝、瓷器和漆器等,为了能够穿越华南的山脉到达路途遥远的广州港口,商贩们需要雇佣大批善于攀爬搬运的广西籍劳工。可是五口通商,上述各地均有就近通商口岸,这就导致本就经济萧条的两广地区遭遇了大规模失业的打击。太平天国运动最先爆发于两广,尤其是广西地区,原因就在于此。
      当时清朝的经济衰落和人口暴涨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广西地区因大规模失业更成为这场危机首先爆发的地点。两广地区自明朝葡人占据澳门,到后来广州长期成为外贸口岸,民间或多或少收到一些欧洲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于是一场以基督教作为旗帜,本质上却依旧是经济危机引发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一直持续到1864年,期间英法两国曾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对清朝发动过第二次鸦片战争。面对内忧外患,早已看清楚八旗腐朽的清廷决定任命汉族地方大吏征兵以镇守内外。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等晚清中兴名臣由此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而这在清朝中前期是不会发生的事情。
      八旗和绿营虽然腐朽,但清朝还是会继续供养着以维护国本,并无多余钱财支援曾左李胡训练湘军、淮军等军队,但却准许他们征收厘金作为军费。厘金是过境商税的一种,自鸦片战争后各处口岸通商,这种商税规模便与日俱增,足以维持这些汉臣军队的日常供销了。当湘军淮军同太平军进行血腥厮杀时,欧洲列强也已看穿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不过是一层虚假的伪装,权衡再三后的他们转而支持清朝政府,尤其是平叛主力的湘军淮军等部,甚至运输了大量火枪。因此当太平天国最终被覆灭后,清朝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已经锐减,明清以来的中央集权统治和由此带来的至上皇权已经摇摇欲坠。
      中枢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并不只在财政和军事方面,人事的任命权同样被地方大吏掌控,这就培植出许多庞大的地方势力集团。这种弱干强枝的局面在清朝灭亡以后一直延续到军阀割据混战的北洋政府时期。
      当这个中原地区的财政、军事、人事,甚至是精神层面的统治秩序均被汉人所主导后,清朝皇族对中原地区便难以把控了,随之而来的便是底层百姓对八旗特权的不满。曾经八旗出兵,中原出钱粮的统治格局被大破了,这导致为了维护自己过去的殊荣,满清朝廷之中的传统特权更加趋于保守了。
      鸦片战争打开了晚清的国门,同时诱发了太平天国这个披着基督教外衣的农民战争。它造就了地方势力的崛起和此后军阀割据局面的诞生,同时也因此促使保守派和革新派别的出现。面对以慈禧为代表的旧特权势力,此后的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接替出现,在对待清廷的问题上一个比一个激进和彻底。
      所以说,鸦片战争不仅是让清政府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那么简单,还极大的改变了中国传承千年的政治格局,为此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趋势定下了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