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东晋十六国 > 淝水之战为何会促使前秦帝国走向崩溃
2020-05-23

淝水之战为何会促使前秦帝国走向崩溃

  自西晋灭亡以后,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中原在短暂统一后再次陷于分裂。其中,晋朝皇室与许多北方士族纷纷南迁,并定都于建康,建立东晋;北方地区则随之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在经过了刘渊、石勒等人的称霸时期以后,中原步入了关中前秦政权与河东前燕政权东西对垒的格局之中,并最终以前秦氐人政权完成了对中国北方的统一。
  公元376年,前秦攻灭前凉与鲜卑拓跋氏代国,统一了北方。此时东晋正处于长江上游由桓氏掌握、下游则属于谢氏当政分割状态,孝武帝司马矅才刚刚亲政。于是,在重要谋臣王猛死后七年,苻坚认为时机成熟,为了一统天下而决定动员百万大军南下伐晋。然而在经过一系列初期胜利之后,前秦却于淝水之战受挫,甚至很快从一场小型战役演变成一场大溃败,并直接导致了前秦帝国的崩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前秦统治根基不牢

  作为苻坚势力崛起和扩张过程中的重要谋士,王猛凭借其博学与谋略,成为前秦丞相并主导了许多重要的内外事务。临终前,王猛曾以前秦内部各族豪酋势力为忧,以东晋为正朔所在,劝苻坚勿进攻东晋。在这番话中,“不可贸然讨伐东晋”和“鲜卑、西羌降伏贵族贼心不死,应逐渐铲除他们”是其中核心,而这也恰恰反映出当时前秦政权内部的隐患,即统治根基不牢。当时中原北方的鲜卑人势力主要以慕容氏燕国和拓跋氏代国为主,其中前燕已经被王猛摧毁,代国也将在一年后被灭,但其残存势力依然众多。至于西羌则,自周秦以来便始终与氐人在河西、关陇一代争夺地盘,只是因为前秦强大而蛰伏起来罢了。
  不仅如此,鉴于永嘉之乱以后长期存在的胡汉矛盾,北方著名士族如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等,没有一个跟前秦政权合作,整个苻坚朝廷并不见北方士族的身影。即便苻坚本人提倡儒学、承认士族特权、兴立学校,大胆启用了王猛、吕婆楼、梁平老等汉臣,也无助于事。要知道,著名如王猛也只是汉人之中的寒门,北方士族从心底依然尊晋室为天下正朔?的。所以,前秦政权在北方的统治既得不到汉人大士族的支持,也未能彻底消除鲜卑、西羌等氐人的世仇势力,其基本盘仅限于氐人、汉人寒门和其他被苻坚的君主魅力所折服的人。这其中,氐人本族的力量可谓是前秦政权的“国之根本”,是苻坚于乱世之中赖以立足的根本,却被他外派分散至各地,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从而埋下了中枢衰微的隐患。

苻坚本人眼高手低

  关于苻坚为何会将氐族人外放各地,一种说法是为了效仿周朝初年的分封,使诸宗亲各领之,散居方镇,如古诸侯;另外一种说法则认为,苻坚以分封为名,意图打压和削弱本族保守势力的阻挠,完成所谓“兼怀天下”的伟业。在苻坚看来,履行孟子口中回归传统的仁君模式,以达到不分胡汉、宾服四夷,归化万邦的境界,便可以成就“圣王”美誉,流传千古。只是从后来北魏孝文帝改革最终引发六镇起义来看,苻坚的前秦显然更不具备践行孟子口中“王道”的条件。这并不是说推行仁政、主持王道不好,毕竟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荡平隋末动荡、剪除草原威胁,获得了“唐文帝”和“天可汗”的美誉。
  秉承着仁政的思想,苻坚往往表现出迥异于他那个时代的仁慈。他的仁慈不仅针对自己人,对待敌人同样如此。因前燕内乱投奔而来的慕容垂被苻坚委以重任,慕容泓、慕容冲这样的前燕皇室嫡脉同样位高权重,早年间被击败的羌族首领姚苌更是被任命为“龙骧将军”以示恩宠,甚至在淝水决战前依然任命了东晋降将朱序作为前秦劝降使节。后来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成为了前秦军队战败和崩溃的关键性人物。 虽然在苻坚提拔的各族人才中,大部分对仁爱、宽容的君主魅力都十分的信服,但他显然并没有明辨忠奸、洞察人心的能力。由于过高的评估了自己的君主魅力和军政能力,王猛去世以后,苻坚不顾族弟符融的反对,在慕容垂等人的唆使之下终于颁布了动员百万大军南征东晋的诏令。 

兵员与补给调配缓慢

  公元383年,前秦临时征调大批部队,协同常备军一起,想要毕其功于一役,完成对天下的重新统一。之所以动员起如此大规模的部队,苻坚遵循历史先例得来的结论,毕竟相较于赤壁之战,西晋灭吴就是采取如此做派,沿三路进发,一举成功。只是相较于西晋,前秦由于缺少北方士族的支持,行政效率低下,军队集结和补给调配缓慢。各地区接到长安命令的时间不同、执行命令的力度不一样,从而导致各处兵员征发的速度层次不齐,以至于当苻坚败退洛阳之时,还有未能抵达前线的军队。
  不仅如此,庞大的军队规模导致前秦方面物资损耗极大,难以有效的供应大军进行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所以寻求速战、以优势兵力消灭对手,就成为前秦军队急切想要完成的目标。只是正因如此,决战前夕的前秦军队为了扫除被围困于硖石的东晋军队,才会作出派遣降将朱序劝降谢石的昏招,进而导致被晋军获悉军情并突袭了前秦军营。另外在后面淝水决战之时,谢玄等人正是因为知道前秦求战心切,才会遣使拜会符融,希望前秦军队稍微后撤以便晋军渡河决战。果不其然,苻坚获悉后立刻下令全军后撤,结果阵势大乱,又因朱序在阵后刻意扰乱,最终溃不成军。

东晋方面战场表现不俗

  东晋初期郗鉴镇京口时,为了抵御北部边患创建了一支军队,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北方流民组成的“乞活军”。前秦势大以后,谢玄镇守广陵,招募骁勇之士以进一步扩充军队,其中不少核心骨干都是郗鉴的旧部。由于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所以这支军队又被称为北府兵。为抵御前秦南下,谢玄曾在盱眙、淮阴、君川等地挫败前秦军的进攻,并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堪称百战精兵。基于此,谢安不断调节与荆州恒氏的关系,大敌当前促成了荆扬联合的局面。
  不仅士卒作战勇武,东晋将领的指挥能力也十分出色。由于前期襄阳等地的失守,东晋方面失去了长江防线西路、中路的战略优势,东路就成为谢玄等东晋将领们最后的希望。正所谓守江必守淮,只要守住了淮河,就能确保长江下游南北两岸皆在晋军之手,也就能够把前秦百万大军顿于国门之外。所以,即便前秦军队占据了益州、襄阳等长江中上游流域,其水军也无法再现“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的场景了。甚至于,就连淝水之战的地点,都是晋军精心挑选的结果,毕竟这里是最利于淮河南岸晋军防守的地方了。

御驾亲征带来的弊端

  其实不论是北方士族对前秦不支持的态度、北方流民归顺东晋组建北府兵,还是朱序的“人在曹营心在汉”,其所反映的都是当初王猛遗言中关于“东晋虽偏安东南、但仍然是人心所向、天下正溯”的体现。再加上前秦内部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扩张之后,未能及时停下脚步消化巩固,才导致淝水之战惨败的恶果。然而仔细研读秦晋淝水决战的相关记载,就会发现其本身只是一场再寻常不过的小溃败了,并不足以促使整个前秦帝国的崩溃和瓦解,这其中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苻坚的御驾亲征。
  北宋真宗在寇准的支持下御驾亲征,极大的鼓舞了前线将士们的士气,最终与南犯辽军形成僵局,并签下了《澶渊之盟》,这导致许多人认为国战势必需要君主亲赴战场的印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并非如此,毕竟能够“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的君主少之又少,苻坚显然并不熟知战事。如此一来,当他决定御驾亲征之时,反而成为了军队的累赘。当战事不利,御驾一旦后撤,士气将迅速瓦解,整个前秦的军事指挥中枢也将与各地军队彻底断开。后来慕容垂、姚苌等人之所以起事成功,与前秦战败后政令的混乱是脱不开干系的。
  综上所述,苻坚在前秦经过了一系列扩张胜利之后,心态趋于膨胀。他不顾前秦内部氐人的世仇鲜卑、西羌残余势力尚存、汉人大士族不愿鼎力支持的现状和东晋依然被认为是天下正朔?的事实,贸然发动百万大军南征。由于军队规模过于庞大,导致军队质量和调配效率低下,并且巨额的物资消耗促使前秦方面失去了战略定力,难以进行长期消耗战,以至于在与东晋强劲的北府兵在淝水决战时惨遭算计。此时御驾亲征的苻坚不仅未能达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反而因为御驾后撤导致前秦军队阵型瓦解、一溃千里。
  前秦淝水战败以后,国家军政体系陷于崩溃之中,长安仅有太子率领少数老弱病残镇守,这导致鲜卑、西羌纷纷起兵叛乱。两年之后,苻坚被羌人姚苌勒死;九年之后,前秦灭亡。与此同时,东晋方面未能挟淝水之战的余威北上收复失地。毕竟战争结束之后,谢安一手构造的荆扬联合逐渐离心,荆州桓氏与晋廷再度对抗,而晋廷内部亦为北府军的领导权而争斗不休。后来,北方逐渐被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重新统一起来,南方的东晋也最终被北府兵统领刘裕取而代之,南北朝时期随之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