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拜占庭史 > 俄国哥萨克群体的诞生背景和发展脉络
2019-12-31

俄国哥萨克群体的诞生背景和发展脉络

      俄罗斯是亚欧大陆上非常重要的国家,它发端于东欧平原,最早源起于瓦希商路(瓦良格-希腊拜占庭商路)上的枢纽重镇诺夫哥罗德。公元9世纪,受东斯拉夫贵族们的邀请,瓦良格人领袖留里克率领亲兵队管理诺夫哥罗德城邦,从此拉开了留里克王朝的序幕。
 
 
      从诺夫哥罗德开始,留里克的继承者奥列格南下征服了基辅,并建立了基辅罗斯。后来,基辅罗斯陷入公国分裂时期,并在遭遇蒙古西征之后,被金帐汗国统治两百余年。当金帐汗国日渐衰落之时,留里克后裔管辖下的莫斯科公国崛起,并最终击败蒙古鞑靼人,率领罗斯众公国获得独立地位。进入16世纪,莫斯科公国扩大版图,并逐渐发展成为俄罗斯帝国。进入俄罗斯帝国阶段之后,哥萨克人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他们的故事至少占据了俄国历史的三分之一。那么哥萨克人究竟是什么样的群体,他们的发展历程与俄国的发展脉络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 农奴制度催生哥萨克集团 ※
 
      基辅罗斯时期,王公贵族采取的还是颇为原始的“索贡巡行”统治模式。所谓索贡巡行,是指每年秋末冬初由大公率领亲兵队到所属居民部族中征收毛皮、蜂蜜、蜂蜡等贡物的行为,是一种粗糙的剥削形式。后来经过奥莉嘉女大公和弗拉基米尔一世的改革,索贡巡行逐渐被地租制度所取代,但依然有所残存。后来蒙古西征,金帐汗国在斯拉夫人的土地上用八思哈制度(一套独具特色的军事政治一体的制度,兼具征收赋税的职责)维持统治,这深刻影响了后来莫斯科大公国和俄罗斯帝国的君主制模式。“索贡巡行”、地租制和八思哈制度共同促成了俄国农奴制的诞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俄国逐渐形成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庄园经济,大量破产农民以佃户的形式出租耕种地主土地,并与奴隶的界限逐渐模糊起来。到了1497年伊凡三世在位期间,俄国颁布《《伊凡三世法典》》(又称《1497年法典》)明确规定了只有晚秋的尤里节前后各一个星期,农民才能回乡与家人团聚,并能够由一个地主转到另一个地主那里。然而,农民在尤里节的流动性依旧让贵族地主们颇为不满,为了巩固地主庄园经济的劳动力稳定,1581年伊凡四世(即伊凡雷帝)下诏实行禁年,剥夺了农民在尤里节前后出走和回家团聚的权利。此后不久,沙皇在全俄实行了更为严格的土地和户口登记,农民被更为牢固的束缚在土地上了。待到1649年《法律大权》(又称《1649年法典》)颁布之后,封建地主们还拥有了在领地内设置法庭对自己农民进行判决、鞭笞、拷问和给他们戴上镣铐、锁链的权力,俄国农奴制正式形成。
 
 
      残酷的农奴制促使大量渴望自由生活的农民出逃,于是包括今天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地的大量庄园农民和城市贫民就被迫出走、四处藏身。当时俄国北方沿岸处于水运和陆路交通的枢纽地带,经济发达、沙皇专制统治较为稳固。相对而言,南方草原人烟稀少、远离沙皇统治中心,逐渐成为这些逃亡人群的藏身之所,并逐渐形成数个集聚区。不过,此时的南俄草原依然残存有突厥族群和蒙古鞑靼人的零散势力,加上后方还有沙俄军队的追杀,这些人群为求自保,逐渐就形成了崇尚骑马、射猎的习俗传统,并因此号称自己为哥萨克。
 
※ 哥萨克集团的特征与来源 ※
 
      所谓“哥萨克”,一般被认为源于突厥语或土耳其语,意指“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之人”,这与现存于中亚地区北部的哈萨克颇为类似。后者同样源于突厥语,用以指代“在边界驻守、自由自在的战士”。正是源于摆脱农奴制桎梏、保卫自身自由的原因,哥萨克逐渐演化为一股平时为农、战时为兵的军屯型社会模式,并常常以雇佣军的形式受雇于各方势力,用以赚取财富。
 
 
      早期的哥萨克集团,驰骋于广袤的东欧平原,在地广人稀的环境中自由流动,这使得俄国很难清剿或制约他们。这些哥萨克往往临河而居,并逐渐形成顿河哥萨克、库班哥萨克、雅依克哥萨克、伏尔加河哥萨克、乌拉尔哥萨克、西伯利亚哥萨克、外贝加尔哥萨克和扎波罗热哥萨克等众多团体,且多位于沙俄四周边缘。所以很多时候,沙皇也会采取安抚政策,借助哥萨克的力量来保卫边疆、抵御外侮。前文提及,哥萨克本身是一群不愿被束缚于土地的逃亡人群组成的,他们不是民族,而是一群保持传统的人群共同体。所以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它在俄国人口中的占比都很低,但却不断有各族群的新加入者补充血液,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鞑靼人、波兰人以及土耳其人,几乎涵盖了全部东欧族群。
 
※ 阶层分化与盖特曼的出现 ※
 
      早期的哥萨克是以公社为单元而聚居的,因此其社会结构非常简单,所有人一律平等,也没有明显的贫富差距。然而从17世纪起,哥萨克的流动性大为下降,其从事农业生产已经逐渐常规化,社会结构也开始呈现依托于土地分配的金字塔型权力体系。在经济上,少数哥萨克逐渐积累了大量财富和土地,大多数哥萨克却依然贫困,并以富裕哥萨克雇工的方式生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统治机构,其中集团内部的最高统治者被尊为“盖特曼”。
 
 
      盖特曼是乌克兰语和德语的发音,是“首脑”的意思。东欧平原上每一个哥萨克聚集区的盖特曼,都同时身兼社群的精神领袖、军事统帅和行政首脑的三重身份,这也显示出哥萨克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组织模式。即便进入贫富分化的权力统治阶段,哥萨克这种军事化部落的内部依旧讲究严格的集体一致性,并对俄国本土和周边盛行的农奴制和官僚体系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
 
※ 热衷开拓边疆与起义叛乱 ※
 
      在16世纪下半叶俄国翻越乌拉尔山脉向东扩张之前,哥萨克人的主要活动区域在乌拉尔山和乌克兰地区,其中包括第聂伯河哥萨克、顿河哥萨克在内的许多主要哥萨克团体都盘踞在乌克兰。作为多方势力进行地缘争夺的热点地区,乌克兰西面是强大的天主教国家波兰、南面则紧邻伊斯兰教奥斯曼帝国、东部和北部则是族源和信仰都比较接近的俄罗斯。所以为了抵御波兰和奥斯曼的威胁,1654年乌克兰地区的哥萨克与俄罗斯签订了《佩利亚斯拉夫协定》,意图借助俄国力量来维护自身利益和安全。然而从此以后,俄国势力开始深入乌克兰地区,并于百余年后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时期终结了盖特曼官职和乌克兰的自治权利,彻底吞并了它。
 
 
      到了叶卡捷琳娜二世后期,俄罗斯境内的哥萨克团体几乎都受到了帝国的控制,并往往以轻骑兵的形式参与俄国的拓边行动。在被沙皇拉拢之后,各个哥萨克势力相继参与了北方战争(俄国与瑞典争夺出海口之战)、俄土战争(包括夺取克里米亚汗国战役)、东征西伯利亚、雅克萨战争(俄国哥萨克对清朝的侵袭)、七年战争和征服高加索地区的战斗。后来哥萨克还曾参与了1812年卫国战争(抵御拿破仑入侵)充当着沙皇对外战争的马前卒。
 
 
      然而由于历史渊源因素,虽然沙皇能够以上层哥萨克为抓手,驱使其成为开疆辟土的凶狠爪牙,但陷于贫困境地的大量下层哥萨克依旧具备强烈的反抗性。在俄国历史上发生的数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均首先发端于顿河和伏尔加河等哥萨克聚集区,并且往往由哥萨克领导。17世纪的博洛特尼科夫起义、17世纪60年代的拉辛起义、18世纪70年代席卷伏尔加河流域的普加乔夫起义都具备哥萨克色彩,这与哥萨克人普遍崇尚自由、坚定保卫家园的价值取向有关。
 
※ 尚武哥萨克与趋利犹太人 ※
 
      前文提及,哥萨克几乎囊括了东欧地区所有的族群,这其中却并不包括犹太人。和哥萨克人一样,东欧犹太人同样是缺乏国家归属感的群体,但是长期以来哥萨克就一直与犹太人势不两立,这源于双方的生活习性、价值观念等存在较大差异和冲突。由于中世纪的基督教会禁止教徒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所以欧洲的商业、金融和管家等职业都被犹太人所占据,加上欧洲普遍存在对犹太人的民族歧视,使得身为少数族裔的犹太人具有迫切的生存危机感,因而养成了重视读书教育、经商敛财的趋理性文化传统。犹太家长大多希望子女通过教育读书,尽早学会一技之长,从而成为安身立命之本,哥萨克人对此嗤之以鼻。
 
 
      虽然同为东欧少数群体、同样具备流浪迁徙和缺乏归属感等文化特征,但哥萨克人显然更相信自己胯下的战马和手中的兵器。具有“绿林好汉”情结的哥萨克人习惯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以及今朝有酒今朝醉最的快意生活,对财富、读书教育并不看重,哥萨克家长对儿女的期待更多放在了骑马、射击上。正是因为哥萨克这种平等、尚武、自由自在、及时行乐的价值取向,才会表现出对犹太人深刻的敌视。尤其是16世纪以后,包括俄罗斯、波兰等国的大庄园,往往都雇佣犹太人作为管家来管理农奴,当这些农奴出逃并成为哥萨克之后,必然会成为东欧反犹的急先锋。
 
※ 俄国内战与哥萨克的后续发展 ※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先后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推翻了诺曼诺夫王朝的统治,俄罗斯由此陷入外国干涉和内战的泥潭。内战期间,曾为沙皇效命的上层富裕阶层率领大部分哥萨克加入到了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的白军之中,其中邓尼金本人就是一名哥萨克。与此同时,布尔什维克采取对地主庄园经济的打击,也吸引了一部分哥萨克贫农加入红军作战。红白内战之后,哥萨克阶层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苏联时期通过清剿、移民混居等方式,渐渐弱化了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
 
 
      二战期间,苏联曾再度动员哥萨克轻骑兵披挂上阵,但在内燃机革命、机械化战争时代来临之际,哥萨克骑兵也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苏联解体之后,为了重振大国精神和宣扬爱国主义情怀,俄罗斯当局又开始推动哥萨克文化复兴,并于1997年人口普查时将其作为单独的社会群体来等级,其中大约有600万人依旧认同自己的哥萨克属性。
 
      综上所述,由于东欧地区的斯拉夫国家具有“索贡巡行”和八思哈制度的传统,莫斯科大公国以及后继的俄罗斯帝国逐渐形成了农奴制度,对农民造成了严厉的束缚,这导致大量渴望自由生活的人们逃离出走,并为求自保逐渐形成哥萨克群体。此后哥萨克经历了人人平等的公社阶段和贫富差距日益加剧的盖特曼统治时期,并最终因为生活习俗和语言宗教而受到俄罗斯帝国的控制。
 
 
      在哥萨克富裕阶层成为沙皇对外扩张爪牙的同时,底层贫苦哥萨克也在屡屡掀起农民起义,对俄国历史产生了自己的影响。后来俄国红白内战中,哥萨克人为保持独立性,屡屡出现改换门庭的情况,并在苏联时期逐渐弱化了存在。纵观哥萨克的历史,亦可称得上是俄国对外扩张和内部各方势力博弈的历史,这群宛若绿林、却有好似雇佣军团的特殊社会群体,在俄国乃至世界文明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