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战后日本 > 战后日本政府为何限制人口生育政策
2018-01-05

战后日本政府为何限制人口生育政策

      1898年即明治31年颁布的日本民法第765条规定,适婚年龄男子为17岁,女子为15岁。但实际上,明治时代日本人的结婚年龄很晚。以1900年(明治33年)统计,男性平均结婚年龄为27.7岁,女子为23.1岁。1910年,男性平均结婚年龄28.7岁,女性24岁。
妇女们迎接返回日本本土的日本士兵
图 妇女们迎接返回日本本土的日本士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日本共有700多万军队。其中在本土的400万军队就地解散。而海外的310万日本军队和318万日本侨民(包括台湾、朝鲜半岛和库页岛及北方诸岛的日本居民),加起来618万人,绝大部分也很快被遣返归国。这样,战败的日本失去了大片领土,人口却急速暴增。经济和社会压力极大。
      这样的形势下,日本政府所犯愁的不是人口太少,而是人口太多。所以非但不能降低结婚年龄,反而要提高结婚年龄。于是在1947年12月22日,日本政府发布了修改后的民法,关于婚姻年龄的规定改为:男子18岁,女子16岁(民法第731条)。比明治31年的规定各增加1岁。
美军宪兵与日本警察
图 美军宪兵与日本警察
      可是这种修改根本没什么意义。而且700多万士兵回到家里,结婚的欲望还特别强烈。1947年统计日本的平均结婚年龄为:男子26.1岁,女子22.9岁。1948年为男子26.1岁,女子23岁。比起明治时代来,结婚的实际平均年龄反而略有降低。人口暴增的趋势根本无法遏制。
      对这个局面感到不安的并不只有日本政府,还有美国占领军。麦克阿瑟的司令部认为,人口急速膨胀的日本,未来一定会再次设法扩大生存空间,也会向美国复仇。可即使是占领军,也不好直接命令日本政府减少人口。但美国人有办法。他们找到一群日本左派女权主义者,到处营造舆论,大意是:女性不是生孩子的工具,有拒绝生小孩的权力;小孩太多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应该重视人口素质而不是数量,提倡优生学。等等诸如此类。同时也对保守层营造舆论:人口太多,将来爆发革命的危险就比较大。
战后日本孤儿院内的孤儿们正在吃饭
图 战后日本孤儿院内的孤儿们正在吃饭
      同时,美军也把这些堂而皇之的理由直接告知日本政府。在美军和所谓“知识界舆论”的双重压力下,日本政府在1948年7月13日出台法律。从此,只要宣称经济困难养不起小孩,就可以堕胎。日本政府又大力宣传优生学和“小型化家庭”理念,也刺激了堕胎人数逐年暴增。1952年美军占领结束。可堕胎政策却被延续下来,而且愈演愈烈。50年代中后期每年堕胎超过100万。到1975年,将近90%的四十岁世代的日本女性,都接受过堕胎手术。现在日本的老龄化社会基础,就是这一时期的大规模堕胎所形成的。日本社会传统的“孩子是宝”的思想,也被改造成“孩子是负担”的观念。
      需要说明的是,在基督教传统很强的美国,直到1973年大部分的州都禁止堕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