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南北朝 > 南梁武帝萧衍是如何从勤政走向昏聩的?
2019-06-26

南梁武帝萧衍是如何从勤政走向昏聩的?

      南朝梁代开朝皇帝,据传与南齐皇族均为汉初三杰萧何的后世子孙。他早年间曾襄助萧鸾、力退北魏、诛除东昏,堪称英明神武的匡扶重臣。后来萧衍见萧宝融和东昏侯萧宝卷一样怠慢朝政,便起了取而代之的心思,并最终策动受禅仪典,称帝并建立梁朝。
      萧衍称帝初期,吸取了南齐灭亡的教训,非常勤于政务,并且十分的清廉朴实。他广开言路,积极招揽人才,称得上是皇帝之中出类拔萃的了。另外作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梁武帝萧衍与谢朓、沈约、范云、陆倕、萧琛等人合称为“竟陵八友”,是齐梁时代最著名的文人集团。其中沈约、范云更是萧梁的开国元勋。
      开朝之初的萧衍文治武功都被人所称道,南朝展现出海晏河清之气象,然而如此贤明的形象并未持续多久。梁武帝虽然自身清廉节俭,但对家人却始终法外开恩、徇私护短,纵容家人骄奢淫逸。渐渐的,上行下效之下,整个朝臣开始走向奢靡无度的糜烂境地,奢华的朝臣因此开始加倍搜刮盘剥百姓,社会矛盾有所加剧。
      不是没有官员向萧衍谏言,希望能改变朝纲紊乱的局面,奈何梁武帝自负清廉,且听不得忠臣的良言。如此以来,整个南梁朝局佞臣当道,梁武帝一手建立起来的盛世景象愈加衰落下去了。
      南朝从刘裕篡晋立宋以来,连接发生以下犯上的弑君篡权之举,禅让制度被频繁拿来粉饰新朝的法统正当性,然而这改变不了儒家对南朝这种政治现状的反感和不承认。自宋武帝刘裕之后,纵观整个南朝,在与北朝的对峙中,尺土难拓。军事实力上的弱势和传统儒家法统的不承认,使得南朝中后期始终面临法统危局。因此从刘裕之后,宋文帝开始的历代南朝皇帝,大多推崇佛教,意图以佛教理论解释自身的统治正当性。
      宋文帝、宋孝武帝、齐武帝等均十分重视和崇信佛教,然而他们都不如梁武帝萧衍做的更加激烈。前面提及萧衍对待自己皇族宗亲十分照顾,但这并未给他带来什么回报,反而助长了贵胄的蛮横和肆意妄为。他六弟萧宏曾私藏凶犯,事发之后不仅没有受到惩处,反而被萧衍加封官职,给予保护。此后肆无忌惮的萧宏变本加厉,与萧衍大女儿,也就是自己的侄女私通,并且筹划弑杀萧衍以篡夺皇位。他们派出的刺客事败被杀之后,萧衍女儿羞愧自杀,而萧宏却再次被梁武帝赦免了。然而这次来自亲情的打击,对萧衍的影响非常大,从此他愈发笃信起佛教了。
      对萧衍冲击更大的还有次子萧综的背叛。原来,萧综的母亲吴淑媛本为东昏侯萧宝卷的宫人,在萧宝卷被杀之后,吴淑媛在有孕的情况下得幸于萧衍,并于七个月后诞下萧综。萧综很受萧衍的喜爱,并册封他为王,且担任将军。然而当吴淑媛失宠之后,出于对萧衍的怨恨却告诉了萧综他七个月就出生的事情。从此萧综遭到萧衍诸子排斥和猜忌,并最终叛逃北魏,并改名萧赞。
      如今我们无从知晓萧综的身世,因为即便是七个月的早产儿,亦有存活下来的希望,只是体质可能要虚弱一些。萧综年仅三十岁就病故了,所以不能排除他是萧衍儿子的可能。眼见养育多年的儿子反目成仇,萧衍心中的悲苦可想而知。他晚年对世俗红尘愈发厌倦,甚至一改勤政之态,转而醉心于诗词曲赋和谈禅论道之中。
      早年间的勤政姿态和节俭风范,到了晚年已经演变成了懈怠朝政、广撒重金供佛,甚至四次脱下皇袍而遁入空门,却又四次被大臣出重金赎回。奸臣当道、府库匮乏之下,南梁在四百八十寺的烟雨之间,早已危机四伏。
      就在南梁武帝萧衍任内,北朝发生了重大变故。孝文帝改革之后,洛阳胡汉官僚集团与北镇军事贵族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了。在经历了六镇起义、尔朱荣专权等一系列事件之后,最终北朝分裂为高欢为一方的东魏和宇文泰为另一方的西魏。后来东魏高欢死后,麾下鲜卑化的羯人侯景叛乱,并投奔西魏。奈何西魏宇文泰眼光毒辣,厌恶侯景的反复无常,将其拒以国门之外。最终侯景南下投奔梁朝,并被萧衍委以重任。
      只是晚年的萧衍愈发昏聩,虽然重用侯景,但心底却瞧不起他,甚至曾出言讽刺于他。侯景乃眦睚必报的枭雄小人,不甘受辱的他旋即在驻地招兵买马,意图颠覆梁朝。侯景充分利用了南梁的各种矛盾,他在自己驻地废除两朝盘剥百姓的市场税和佃租,以使百姓纷纷参加叛军;又利用梁朝内部普遍野心勃勃的宗亲,与临贺王萧正德取得联系;并且利用了梁武帝和朝中奸佞当道,不断的向南梁朝廷索要钱财武器,让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起来。最终,侯景之乱爆发,梁朝都城建康被攻破。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祸乱东魏、南梁的奸雄,在满身披挂的走入皇宫,并在文德殿见到年已86岁高龄的梁武帝萧衍威严端坐在龙椅之上时,竟然心生怯意。旋即退出了宫殿,而将萧衍囚禁于台城宫中,不再相见。最后,引领了南朝一个时代的梁武帝萧衍,竟在宫中因无食物而死。
      虽然萧衍的败亡和南梁的衰落,最直接的原因是侯景之乱,但梁武帝晚年刚愎自用,知善不能举,知恶不能去,更不知虚心纳谏才是梁朝衰败的根本。在这种形势之下,即便侯景之乱最终得以平息,梁朝也苟延了一些年,最终依旧逃脱不了覆灭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