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春秋时期 > 割肉奉君的介子推
2017-11-21

割肉奉君的介子推

      春秋时代的晋国,晋献公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晋献公的第二个儿子重耳为了避免自相残杀,流亡国外十九年。原来跟着他一起流亡的大臣,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有一人叫介子推。介子推敬佩重耳的人品,舍命相随,历经艰难险阻。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成为国君,介子推立了大功。
      在逃亡途中,重耳的手下一个叫头须的人偷光了他的粮食和金钱,逃进了深山。重耳没有粮食,在卫地向农民讨饭,没有讨到任何东西,反被当地的百姓扔土块嘲笑。
      重耳饥肠辘辘,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重耳知道后,非常感动,表示以后一定要重重报答介子推。这就是割股奉君的故事。君臣二人还经常讨论救国、治国的方法,两人的关系很融洽。重耳曾经和介子推说,如果自己将来能做国君,一定要报答介子推的恩情。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打回晋国,当上了晋国国君,成了晋文公。
      晋文公的君位稳定了,然后大赏功臣,尤其是当初跟他一块儿逃过难的那一批人。他叫每个人说出自己的功劳,然后论功行赏。大伙儿这就活跃起来了。只有那个割了大腿上的肉给国君解饿的介子推不提自己的功劳,国君的赏赐也就没有他的份。介子推回到家里对他母亲说:“献公有九个儿子,现在只剩个公子重耳了。只要晋国还需要一个国君,自然该轮到公子重耳了。这是形势造成的,那些人自以为是他们的功劳,多么狂妄啊!”他就带着母亲隐居去了。倒是介子推手底下的人代抱不平,在宫门上贴了一张无名帖。晋文公一瞧,上头写的是:
 
有一条龙,奔西逃东;
好几条蛇,帮它成功。
龙飞上天,蛇钻进洞;
剩下一条,流落山中。
 
      晋文公很害臊地对大伙儿说:“哎呀!我可把介子推忘了。”
      他立刻叫人请介子推来,可是哪儿找他去呐?晋文公是要脸面的,他不能让人家说他忘恩负义,他就亲自到介子推的本乡绵山去找他。有个老乡说:“前几天我们瞧见他背着老太太到山上去了,大概还在山上呐。”
      晋文公派人到山上去找他。找来找去,可就是没有介子推的影儿。
      有人出个主意,说:“要是把整个绵山放起火来,他一定会跑出来的。”
      晋文公受不了那张连挖苦带损的无名帖。放火烧山的办法也不妨试一试。跟着山前山后就放起火来了。一会儿工夫绵山也像公宫一样地变成了火焰山。烧了三天三夜,逮了不少野兽,可就没见介子推出来。火灭了,再去找。
介子推
      后来居然给他们找着了。在一棵烧坏了的大树底下,介子推跟他妈互相抱着,可只是焦头烂额,灰呼呼的一堆。晋文公一瞧,就哭起来了。大家伙儿也都难受。
      据说那天正赶上阴历三月初三,当地的老百姓为了介子推不说自己的功劳,反倒给火烧死,以后没有心思在那天生火,大家伙儿全吃凉菜凉饭。因此,有人说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放声痛哭,他命人安葬介子推遗体的时候,发现介子推的脊梁堵着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升天终不见,强似伴君作闲臣。
倘若主公心念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憾,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葬在山岭上。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
      晋文公临走的时候,命人砍下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可怜啊!我足下的木屐。”“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阴历三月初三,晋文公到绵山介子推遇难的大柳树下来祭拜,他发现被烧死的大柳树上已长出了新的柳枝。他回想起介子推生前希望他复国之后施行清明政治的主张,感慨万千,下令封这棵柳树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随着晋国影响力的增大,寒食节、清明节的习俗开始流行到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