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印第安历史 > 大河流域文明理论不适用于西半球
2018-01-23

大河流域文明理论不适用于西半球

    中南美洲热带草原与丛林地带是西半球农畜发源地之一农作物包括玉蜀黍、西红柿、黑豆、可可豆、笋瓜,家禽则有火鸡。中美洲在古朴时期(前8000-前2000)中后期应已发展出种植。在热带丛林里,古印第安人用石墙围圈农田的方式抵御丛林的侵蚀,在沼泽地则筑高土台,至阿兹特克时代甚至利用木筏载土漂在湖泊上种植,在山坡上筑梯田自不在话下。
      西半球另一农畜发源地乃安第斯山地。该地区在印加帝国时期的耕作方式是高山、丛林、海岸的土地并用,在山坡上广建梯田。农作物有马铃薯与可可豆,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玉米的种植亦传入该地区。其驯养的动物则包括大羊驼、羊驼、豚鼠。
      “次级产品革命”在西半球又采取怎样的形态?美洲缺乏可以替代人力的大型兽力,它无马、无驯服的牛类、骆驼和驴,仅有野牛。南美洲只有驼马可驯养。中美洲阿兹特克文明出土的玩具中有轮子,但从未应用于运输工具,因为缺乏兽力拖拉。因此其“次级产品革命”的范围就比较窄小,例如从羊驼身上取毛。
      西半球文明的诞生也不符合古代近东的窠臼:中美洲文明在没有轮子、冶金、文字的情形下进入了城居阶段,该地文明至晚期才开始书写的实验。安第斯文明对“城居革命”预备期的器用设备也一概不全,至该地的文明晚期方抵达冶铸技术的门槛,但从无发展书写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