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明朝历史 > 明朝中国读书人品质大滑坡
2017-09-21

明朝中国读书人品质大滑坡

      遍览明史,可见辉煌彰显。永乐朝取得了史无前例的“万国来朝”盛景(150多个国家来搞朝贡贸易),出现了“永乐大帝”这等超强皇帝,还有创造“仁宣之治”云云的好太子朱高炽,但实际上,这个时期的中国国际地位并不十分高。世界对中国的态度,是:只贸易不学习。除了朝鲜,没有一个国家对中国真心效仿,邻国日本对唐宋中国顶礼膜拜,日本男人以做大唐官为荣,日本女人以借种宋男子为炫耀资本,但是到了明代,除了经济,全然没有对中国人的艳羡和崇拜,在当代日本,你很容易能找到唐宋文化,但却很难找到明文化影响痕迹。
明朝
图 明朝征西南土司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为何不待见明朝之华夏文明?
      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朱元璋时期,华夏文明中有两个独特的“发明”,被发扬光大。但包括近邻日本在内的全世界是不学的,什么发明?那就是“阉割”与“缠足”。
关于缠足起源中国哪朝,有言隋唐,有人北宋,说法不一。但兴旺时代,却举世公认为大明王朝。明朝之前,缠足只是一些贵族“圈子里游戏”,但到了明朝,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三寸金莲”顿成蔓延全国之风。朱元璋在位时、洪武十六年颁布的《衮冕制度》,“命妇复杂繁盛冠饰和缠足”,创造“小脚世界”。
      朱元璋创造“小脚世界”动机,现代一些史学家指出,是出于“束缚女性”的封建保守心态,意在培养汉族女性“宫女人格”。
      什么是“宫女人格”?且看明臣汪广洋与其小妾陈氏的殉情故事。
      汪广洋是朱元璋手下的重要文臣,为朱元璋打天下也立下了汗马功劳,曾高居丞相之位。他有一个陈氏小妾,才貌双全,本来陈氏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系大家闺秀,应该做正室的。但是,他的父亲犯了罪,被革职查办,而大明律又有这样规定:犯官之妻女须官卖为奴。于是陈氏就下嫁给汪广洋为妾。好在汪与她一见如故,二人如胶似漆非常恩爱。但好景不长,大明初立不久,朱元璋便开始“杀相”,汪广洋也未能幸免,被朱元璋赐死。汪广洋死后,陈氏小妾悲愤异常,随夫自杀殉情。结果,此举受到朱元璋高度赞赏,通令立贞节牌坊。
      “生是男人偶,死是男人俑”,一大群女人围着一个男人转,可以争风吃醋,但不可存二心,要终身依附。这就是“宫女人格”。
      史学家对朱元璋的心态分析绝非空穴来风。朱元璋死前立嘱,钦点大量嫔妃随其下葬。这与他致意打造的“小脚世界”“宫女人格”殊途同归——女人不仅没有奔跑权,甚至没有生命权,你的男人死了,你也要跟着走,完全就是男人的附属品。
      所以,我们看大明女子,遍及自我束缚的保守与压抑,没有隋唐那般大气与活力。
      但仅仅让女人小脚是不够的,还得让男人也发生变异。继创造“小脚世界”之后,明朝又着力打造了“太监盛世”。
      我们知道,中国的宦官史源远流长。早在周朝,中国就有宦官了,但那时他们不叫太监。而且数量也比少。一般王朝宦官数量不足一万人,而明朝宦官鼎盛时期人数达十万之巨,民间由此不断掀起“自宫潮”。天启三年,也就是“九千岁太监”魏忠贤如日中天之时,明廷征募宦官缺额3000人,结果应征者多达2万人。据史书《山堂别集》记载:“南海户净身男九百七十余人复乞收入。”大明王朝的一个小村子,居然有一千童男自宫,请求进宫当太监,那么整个国家呢?
      太监不仅成为一个国家的“主流人群”,而且还要代表皇帝,领导这个国家。尤其到了中后期,说大明是“太监执国”毫不夸张。太监当了国家领导人、民族领路人,会给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有人以为,太监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政治层面的。其实远不止此,除了政治影响之外,“太监执国”还直接影响到整个华夏民族性格。
      史料显示,太监执国的大明王朝,臣民普遍具有自我压抑的阴柔人格。
       “无论是他们的外貌气质,还是他们内心的情感流露,他们看起来全像是温柔的女子。彼此争斗时表现出来的,也只是妇道人家的愠怒,相互殴斗时揪头发。很难把中国的男子看作是可以作战打仗的人”。
      这是明朝万历年间到达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的中国男人印象记,他惊讶于中国男人都如此文弱,看起来都像女人。殊不知,领导他们的,正是一群“安能辨我是雄雌”的残缺人。
明朝疆域
图 明朝疆域
      而明朝上溯500年乃至1500年前的古代中国人,并不是这个样子。
      提及中国人,我们知道,自古以来有个更荣耀的称谓:华夏人。“华夏”这两个字做何解?成于东汉、中国最早的大字典《说文解字》如是说: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所谓“华夏”的正解应该是:荣耀的中国人。后来,华夏族成为中国汉民族的前称。可见,中国华夏人,自诞生以来,带着与生俱来的一份荣耀。这份荣耀,与祖先的年龄和人口的数量关系不大,而主要是与民族文化精神品质息息相关。
       为什么今天人们提及华夏民族,无论中外,都盛赞先秦呢?因为这个时候的中国人,品质可爱。知耻的义士、殉道的武士、持剑的文人、不屈的贵族、阳刚的君主……比比皆是。他们拥有一个骄傲的精神遗产:四维文化。这是春秋齐国名相管仲在所著的《管子》一书提出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个时期的华夏人,拥有高贵的精神血脉,他们尚武,阳刚,重义轻死,重名轻生,耻感意识强烈,把名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是这个时期,中国民格主要特点。而我们按照国民性及精神演变史,可将中国人分三纪。拥有四维特点的先秦人,创造了第一纪华夏人的辉煌。
      接下来,就是第二纪华夏人:从秦汉贯通唐宋。就精神品质而言,儒家开始占据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自西汉确立儒教为国教而独尊起,历代封建王朝一直以三纲五常打造华夏人的核心价值观,虽然儒教三纲禁锢了中国人的头脑,但是五常仁义礼智信却也有好的发挥,并好在此时中国人并未失去尚武精神,兵家还受推崇,汉民族血性尚存。中国虽间或外患困扰,但大都能从容应付,并在一定的历史时段占据上风。美丽的中国人,以“铁血”余勇,携儒家五常五品,推动“第二纪华夏人”,向着“尊王攘夷”的“正统大道”阔步迈进。
      备受日本人推崇的诸葛亮,就是这个时期“可爱中国人”的代表人物。2005年,日本《周刊文春》杂志对当代日本人最崇拜的100位名人作了一次调査,结果诸葛亮在所有中国人中排名第一。
       在日本滋贺县首府大津市,每年都要举行大型节庆——“大津祭”。其中的重头节目是“拽山巡行”,即用二十多位壮汉拉着高达两层楼的花车在主要街道游行。花车共有13辆车,都是用名人的名字命名,其中有一辆车就以“孔明”命名。每当诸葛亮诞辰日来临,不时有日本人私人掏钱为诸葛亮树碑立传。    
      为什么日本人对逝去近两千年的中国古人念念不忘,始终不渝地纪念呢?当他们在纪念诸葛亮时,他们在纪念什么?
      他们在纪念古代中国人的优秀精神品质。
      当代日本史学家渡部升一自称小学五年级读三国,乃至改变了他的人生品味,他每读《出师表》都禁不住热泪盈眶。因为在他们眼中,诸葛亮是“士”之楷模。诸葛亮的精神是建立在“兴复汉室”和“忠君”的基础上,是建立在各种优秀品质基础上。这与“尊王攘夷”的日本传统士大夫精神非常匹配。诸葛亮一生忠贞不渝地扶助刘备之子的人生态度,尤其受到日本人讴歌,他们敬仰“具有卓越才能而忠诚勤恳的悲剧性英雄”,诸葛亮的“鞠躬尽瘁”精神在日本人的心灵世界里产生着强烈共鸣。因此,他成了日本朝野上下共赞颂的典范、民众喜欢的“三国第一人”、中国古代正统“士”表之首。
      但是到了大明王朝,这种“士”表已近绝迹。文人士大夫的主流人群,向着另一条方向发展。那是一条什么方向呢?
      我们看看这个人。明朝中期有个叫丁士美的才子,在嘉靖三十八年高中状元,马上写了《谢恩表》:“奎曜天开,万国仰文明之象;乾符圣握,一人操制作之权。荷大造以兼容,愧凡才之并录。兹盖伏遇皇帝陛下,道备君师,德侔天地。”
      这封《谢恩表》,用的是标准“颂圣体”,引经据典,辞藻华丽,却无一点真知灼见。通篇就一个中心思想:拍皇帝马屁。为了讨皇帝开心,这个状元瞪着眼睛说瞎话,把历史上以荒淫昏庸著称的嘉靖皇帝,吹捧称为德高望重的神圣之人。
      丁士美深得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皇帝赞许,累官吏部侍郎,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但却没有留下一篇可以传世的作品,没立下一件后人铭记的政绩。据明史记载,“缜密端重”成为其安身立命两大法宝。这四个字通俗点说,就是为皇帝做事规规矩矩、在皇帝面前恭恭敬敬,不越雷池半步。但就是这样的“才子”,竟是明朝中后期“主流”。俨然,他们已经变成了毫无思想与血性的精神太监。
      中国是什么时候与西方拉开距离?现在人们探讨华夏文明衰落,一般大多指向19世纪晚清时期。然而,如果你发现一个大厦将倾,那首先不是居住者的事,而是建筑者的事。
       所以,要追溯中国与西方拉开差距,不能从晚清算起,而是要以明朝复国为端。可以说,朱元璋虽然灭了蒙元实现了华夏复国,但没有实现华夏文明的复兴。终明276年,华夏文明从政治到文化,不进反退。
      明朝的封建君主制,休说比较“开明君主制”的汉唐,就是与“君主集权制”的两宋相比,都是一种倒退。其最大退步表现,是将皇权从形式到内容都推上了至高无上地位。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伊始,就铲除了相权,彻底废除丞相制,使君臣制衡的政治格局在形式上也不复存在,从而保证了皇帝的绝对一言堂。再加上八股取士,存天理灭人欲之理学统一大脑,还有小脚世界、太监盛世,如此一来,朱家的皇权确实更集中了,但整个中国却失去了活力。民风发生严重蜕变,古华夏的高贵精神血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普遍压抑的国民性格。精神衰萎、性格压抑,长期沦为被侮辱损害对象的“第三纪华夏人",就是在华夏陆沉的蒙元时期拉开大幕、而在这个极度专制保守的大明时期定型的。
      养成如此人格的族群,如何能避免退化衰萎的悲命。